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4月18日电 近日,旅居德国的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在通过国际互联网看到本报“唤醒孩子感恩的心”部分报道后,打电话让他在西宁的学生收集齐有关报道的所有内容……在熊先生学生的帮助下,通过电话预约,4月15日16时(德国柏林的当天9时)记者通过网络视频对熊先生进行了专访。
熊春锦先生现年58岁,生于湖北麻城的一个国学世家,他集中国传统的道医学、养生学、中医学、周易和外环境学等于一身,已有400余万字的著述问世。他现任(欧洲)中国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欧洲)中国道德文化研究会第一主席、(新加坡)人类道德促进会永久名誉主席等职;近年来,应国内部分高校的邀请,他多次回国讲学,为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而奔走呼喊。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熊先生认为《西宁晚报》作为一家地方媒体,所做的“唤醒孩子感恩的心”系列报道,抓准了从孩子到大人道德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为全社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熊春锦说,目前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以不知感恩为主要内容的问题,尽管也有社会及学校教育的部分原因,但主要根子却在做父母及长辈的大人身上。
通过将国内与欧洲国家家庭教育的对比,熊先生指出,我们目前在孩子的幼年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失败了——孩子在学走路时头碰到桌角,哭了,欧洲的大人会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是你自己不小心用头碰到桌角,受痛的是自己,以后避开它!”国内几乎是所有的大人会让孩子将情绪转移:他们边哄孩子别哭,边用手拍打桌角替孩子“报仇”,责怪的是无辜的桌子!
像这种在遇事时寻找外在原因,推卸自身责任的家庭教育,注定我们家庭教育的部分失败——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后,不仅不敢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还会自然而然地将责任转嫁到他人身上。
在对中西方的教育现状进行感性的对比和理性的分析之后,熊春锦认为:惟智教育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他个人的“一家之言”认为,对孩子早期的有效德育教育,是打造民族科技人才的物质能量基础——宇宙空间中富含的一些能量,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大自然的物质基础构成我们的生理功能,二者缺一不可;没有道德精神的民族,将会是一个自我摧毁的民族——因为国家的强盛、科技的发达和道德品格的提升,共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假如没有道德品格的支撑,你即使有再高的科技文化水平,也总会遇到太多的现实尴尬;开发培养更多的道德科技人才,是一个民族强盛的必由之路……
熊春锦说,像我们国内现在已进行的构建和谐社会工作,像目前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八荣八耻”教育,都是顺应现实而确立的治国理念。
对于本报报道,他评价说:《西宁晚报》在批评方面把握得尺度比较好,从大的方面讲这叫弘扬主旋律,树立正气;从创建和谐道德人文环境的小方面讲,如果将问题说得太多,发现和寻找出的光明面太少,将会使本来就需要拯救的道德人文环境雪上加霜——人们在相互指责和抱怨中,怎能首先从我做起知恩图报呢?
当记者问熊春锦是否来过西宁、会不会在近期来青海进行讲学时,他回答说,自己在10多年前来过青海一次,目前对青海西宁了解得还不是太多。不论西宁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状况如何,仅仅从人们对知恩、感恩所做的努力,就足以说明这里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尽管有繁重的讲学、医疗等社会活动,但他会在适当的时机考虑来青海走一走、看一看。(作者:崔永奇)
编 辑:刘兆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