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的核心基础是培养教师的信德厚土
——第七届德慧智教育教师研习会在京开幕
文章来源:http://www.dehuizhi.net/index.php?c=content&a=show&id=383
8月5日,由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举办的第七届德慧智教育教师研习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四十位教师参加了德慧智经师师德修身培训。主办方向与会者赠送了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德慧智教育体系创始人熊春锦先生的著作《道德教育贵修身》,祝愿每位参会教师都能够身体力行“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传统文化师德修养要求,获得幸福人生。
经典韵唱开启德慧智学习的大门
百人齐声韵唱《德道经》,余音绕梁,受到参会教师的普遍好评。“经典唱诵给人庄严神圣的感觉,在吟唱中会忘记一切。”“唱经典是对人心灵的净化,让人内心更充实。”“经典有很强的能量,在荡气回肠的韵唱中,人浑身发热,感觉有能量从身体下面向上涌流,太美妙了!”
德育教育的核心基础是培养信德厚土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熊春锦做了《德慧智经师师德修身培训》的主题报告。熊先生指出,韵唱经典就是“乐治”,“乐治”是古代特别重要的修身治理方法,遗憾的是在春秋末期就“礼崩乐坏”了,今天我们重新捡起来,通过韵唱之声找到“音”,用“音药”来治身治心,提升再造我们的身心。
熊先生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引出教育的真谛——学会顺天应己,治己事天,实现天人合一。从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讲,对人进行道、德、善、正的教育,教人做人,培贤育圣,以“修之身,其德乃真”为本、为方向,教师以个人修身为基,唤醒自身天赋,自觉履行教师的天职,文化教育才能薪火传承,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梳理比较一百多年来中国在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失落过程,熊先生强调了知识教育的不足和文化教育的亟待振兴,阐明教育既要有知识的“魄力”,更要有文化的灵魂。经过对祖先教育的发掘,清晰地区分了常道意识教育是知识教育,而超常道的智识教育是文化教育,让大家进一步明白“前识者,道之华也”的道理,明确了老子所谓“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在对比中,大家尘封的记忆被唤醒,原来中国古代学堂、祠堂,还有家庭的“中堂”都是教育场所,被人们遗忘的“三堂”完整地进行着社会教育、宗族血缘教育和家庭教育。而传统“三堂”教育的失落让很多人失去了精神目标,遗忘了圣人教育,更有甚者,现在很多课堂失去了庄严,圣贤教诲、中华文化的系统思维难登大雅之堂,而碎片式的的知识教育独霸课堂,失去了“德育”的教育让众多学生成为“巨婴”,厌学成风,实在不能再掉以轻心。
要进行真正的“德育”教育,必须从“信德”修持开始,培养信德厚土。按照“信德”“智德”“礼德”“仁德”“义德”次第而修,从内修“信智礼”到外用“义与仁”,最终成就内圣外王。修身也是“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德育”进一步细化,就要从“十善”“五正”“七相”等为路径,从生活点滴落实入手。守住“度、数、信”,将意识的过度欲望加以克制,将身、舌、鼻、耳、眼的过度欲望加以清理,都是“德育”重要的课题。
熊先生特别强调,老子五千言的玄曲波在韵唱中会对生命起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妙用,是实现“德、慧、智”全面提升的重要教科书,要贯穿于终身的学习。
与会老师们从文化教育的层面对“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领悟到“德”不是用来挂在嘴上说教别人的,而是要通过修身明德化成天下。“德育”是以修身为本,顺天应人、治己事天,实现天人合一,培贤育圣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修身的路上,以文化为灵魂,通过教育让民族焕发生机,既是我们的方向,也是我们的天职。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的生机,在新的历史时代,复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我们走在祖先文化的沃土上,将永不止步。
(责任编辑:海底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