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院新闻 >

大愚读书会研读《老子•德道经》之二----汉字的科学性和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

时间:2009-03-26 02:59来源:柏林老子道学中心 作者: 点击:
大愚读书会研读《老子 德道经》之二 熊春锦先生讲汉字的科学性和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 3 月 1 日 著名道学研究与实践者熊春锦先生题为 浅论道德救世的《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吸引了百余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书友参会。熊先生深入浅出,令人茅塞顿开的讲解,极大的激发了华
熊春锦先生讲“汉字的科学性和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
大愚读书会研读《老子德道经》之二
        31著名道学研究与实践者熊春锦先生题为浅论道德救世”的《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吸引了百余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书友参会。熊先生深入浅出,令人茅塞顿开的讲解,极大的激发了华人学者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由于时间限制,在场听众未能有足够的机会和熊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应大愚读书会组织者和广大书友的恳切要求,315熊春锦老师再次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读书会对《老子•德道经》进行了第二次导读。
今年311日是老子诞辰2580年的纪念日,读书会活动开始,在一个德国家庭一家三口的带诵下(熊老师的很多德国学生已经能背诵《德道经》中的很多篇章),大家再次按照道家的内观经典诵念法集体诵念了《论德》章和《观眇》章,感恩、缅怀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为学日益与闻道日损
 
接着熊老师从《德道经》的名言“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入手,阐述了老子教导我们的认识万事万物的两种学习方法——调动智识的外求学习方法和启动慧识的内求学习方法。“为学者日益”,益与溢通,增加之义,通过后天的智识主动地,有为地学习与积累,掌握前人总结的文化、知识和经验。有为的学习应当选择有益于建立正觉、正念、正识的内容,这一方法属于外求学习方法。所学习的内容全部储存在大脑的皮层和沟回内,总体称之为智识。其中有益的正确内容,有利于大脑质层中慧识向表层透发,有害的内容则能够屏蔽大脑质层的慧识外显。
“闻道者日损”,损与益相对,减少之义,修身进道的实践,必须逐步减少大脑皮层所堆积的无用和错误的的信息,这就如同电脑的硬盘碎片整理,软件的注册表整理、垃圾清理。要让大脑皮层腾出空间,使大脑质层的慧识,能够具备透发出来的空间,当质层的慧识能够全面透发时,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之时,也就实现了“绝学无忧”!

 
              “损”的具体方法老子也为我们作了开示:“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检就是自我批评分析,省己迁善,找自己的不是。不仅每天睡前要回忆整理大脑皮层,留益损错,而且还要定期回婴忆望,追溯整理到自己的婴儿时期,主动减少私心,克制贪欲,去妄想、断执着,避免无益信息的堆积。
 
汉字的科学性的五个表现方面
 
接着熊老师阐释了汉字的科学性的五个表现方面:
首先,汉字在演变过程全息的记录了人类离道失德的下滑轨迹,诸如造字时期的道德风貌、社会发展状况、经济活动现象、文化思潮特点等丰富的信息都包含在其中
  
结构:中间下面是人的头部,头的上方是一个气路象意符,几条脉络与天相通。四边外围的几笔,象征四通八达。
会意:人通过头顶的气路,与自然相感格,四通八达,毫无滞碍,明明白白,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道。
 
结构:一个,忽行忽止之意,一个代表人的头面部和梳理过的头发,头顶之上三缕气流冉冉而上与天相通。
会意:通过三缕气流的象意,保存了甲骨文与天相通,天人合一的道的本意。
结构:两点代表阴爻、一横代表阳爻,下边一个自己的,加上一个
会意:从甲骨文天人合一的境界,退步地演化成:自己处在阴阳之中,天地之内,寻觅人生之路。
结构:一个字,加上一个辶
会意:只要手里拿着一把刀,就能杀出一条路。
这难道是我们应该走的人生之路吗?

 

不用,一竖直冲天,去观察天德能量下降,接收到了五德能量后,不仅自己运用,还把它布施给周围,为众生服务,为民族服务,这就是的本意。
虽然天眼还没有完全闭合,但是人心起来了,人心乱动了,有了私心贪欲了,那就要制约这个心。
 
贪心私欲增多,第三只眼完全关闭了,需要凭直觉灵感去捕捉天人合一状态才能把握住的正确的自然规律。字就用了一个字来表述凭直觉、灵感来捕捉、获得宇宙能量,并且去为大众服务的德性要求。
用十种善心、十种善行和四项行为准则,来制约我们的心和行动,去为大家服务,去行善积德,这样才能有
去掉了去掉了、去掉了,成了一心成了德,象意和规范完全丢失。一心干什么?一心谋私利己,一心想腐败,一心发大财,难道这就是德吗?!
 
通过对“道”字和“德”演变过程的分析和几个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对比,比如
        ---爱;缺心之爱,只有向钱看。
---进,佳境不入,偏陷于枯井。
---亲,有亲不见,孝道成空文。
---坝,拦坝有害,却成宝贝用。
---脏,心脏发臭,人心皆变私。
使大家对汉字的这一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感受。
 
其次,汉字是中华大智慧祖先的慧观发现。慧观与智观高度统一和完美的结合,是祖先们科学创造文字的前提和基础。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在水结晶试验中发现的一个共性现象——也就是从冰融化成水的一瞬间,高速摄像机能够捕捉到的共同影像,正是汉字的“水”形。也就形象直观地证明了中国汉字是基于慧观而创造的,是现代人无法达到的细致入微的深层次的慧观。祖先们的慧观,已经达到了现代科学仪器需要500倍放大,通过高速摄影才能捕捉到的影像信息。

  
此外,汉字是开慧益智的工具
19825月,著名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发表文章,通过对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国儿童的智商测查数据的比较,用无可辩驳的科研成果,说明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汉字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汉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由于人的左脑管逻辑,右脑管艺文,当中国儿童学习汉字时,“无意”中就在开发人的右脑,使其更聪明。
在此不太苟同的是“无意”这种说法,仓颉造字时是在运用自己深邃的慧识,有意地将智识与慧识双运,协同地创造了汉字,从而给中华子孙留下了开慧益智的工具。汉字目前还被很多西方国家作为治疗失忆症和老年痴呆症的辅助方法。
 
汉字的第四个特点,表现在汉字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通过对世界各民族发展史和消失史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带共性的现象。就是语文宗教是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基本元素。
但是对中华民族来说,语文中的“语”和“文”各自独立,语和文这一元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远远比宗教这一元素的作用更为强大和重要,更加“无声胜有声”。汉字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凝聚起着无比巨大的作用,就是因为我们的“语”和“文”是分离的,是可以各自独立存在,而又被各种“语”所共享的。

 
汉字,不论是镌刻在龟板上、还是铸造在青铜器上,无论是刻写在木简上、还是竹片上,也不论是写在后来的帛绢上、还是书写在纸张上,七千年以来汉字的形态在变,但是汉字表意不表音的重要特性却始终没有变,“书同文”这个统一文字的特点没变。“书同文”这一特点始终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一旦废止汉字的使用,而用拼音字母来书写汉语,整个中国就会自然地因为“言”不同而不能同“文”,就会因此将中华民族自然地分割成许多小国,中华文化也将因此失去“汉字”这一载体无法继续承传。
 这样的悲剧其实已经在西方国家上演了。例如,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为什么在历史上很快四分五裂?因为罗马帝国的一些地区在使用拉丁语书写自己的方言时,就自然地出现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等,虽然都在使用拉丁语,但是到了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时,受到方言的制约,也就改变了拉丁语的写法,因而自然出现了法语、意大利语等。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拉丁语也随之开始消亡。
 
 第五个特点,汉字结构的科学性避免了被拼音化的命运,并将在信息全球化时代逐步成为国际通用语文。
30年代的西学东渐和50年代的汉语拼音方案,都准备将汉字送上“世界共同的拼音化的轨道”。电脑的诞生特别是电脑汉字输入法的问世彻底拯救了汉字被拼音化的命运。电脑诞生的理论,正是源自于《周易》阴爻阳爻灵感和《老子》的道○德一理论。因此,准确地说中华祖先们的大智能挽救了汉字,汉字本身结构的科学性挽救了自己。
近代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脑技术的普及,科学家已经在寻求一种能够满足全球通用的文字。然而,要想能够承担起国际通用语文,就必须用意符而不能用音符。中国的汉字却恰恰天然地具备着这种表意不表音的特性。汉字有着比世界其它文字更先进、更适合电脑化原理的内在规律。随着人类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汉字所独有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会在全球一体化中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道德根文化三大基因
 
随后,熊老师概括介绍了中华道德根文化三大基因。汉字是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的三大基因之一,其它两大基因是在汉字诞生之前的“性慧基因”和“文理基因”。

 
性慧基因,是人类与生俱来,人人都拥有的先天文化基因系统。只是因为人类后天命智的屏蔽作用,使人类逐渐处在一个“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中。性慧基因源起于道性真我,道生德养,道性真我就是本性、真性。道家将她称为道性,佛家则将她称为佛性,《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是对这一基因系统非常精准的定义。
人类的性慧系统是人类语言、文字、符号等所有有形交流工具诞生之前,个体之间全息性的交流方式,是一种“相对无语味最长”的氛围。佛祖拈花,迦叶一笑,就是对这种心灵交流方式的写照。这种方式正如老子所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文理基因,包括着图画和象形两类,其共同突出的特征,是具备全息性和象形性,是一种用文(纹)理对全局进行提纯和描画,进行精神浓缩与象形特征描述的一种全息图。伏羲的画卦和苍颉的造文这两部分,是文理系统中的典型代表(严格地说苍颉是造文而并非造字)。
文理基因的源起和生成,内取诸身是最重要的源发点。人类在语言诞生以后,逐步告别了“相对无语味最长”的神性交流和心灵解读阶段,逐步地进入了“智识生起谈锋健”的时期。
 
对三大文化基因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熊老师又通过对“之乎者也”文理基因的分析,揭示了这些虚词在古文中的特殊修身意义。

 
  在现代人的眼中,古文之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古代那种书写材料贵重,在龟甲和竹简上书写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先人却不畏困难地,高频率地使用一些看起并无实际价值的虚词。“之乎者也”几个字,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几个字在秦前的古文之中比较多见,在秦汉以后才逐步减少下来。
比如 “”字,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它在《德道经》中出现了271次,在黄帝四经中出现了205次。“也”字,在古文中使用的频率也极高,例如《德道经》五千言中出现了179次,在《黄帝四经》中则出现了86次。也字一般全都应用于句子的尾部,很容易被人误解成句末语气词。其实之所以用在句末。那是因为它在人体内特定的位置所决定的。

 
 
建立在三大文化基因基础上的道家内观经典诵读法
 
  通过对“之”和“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古代圣人撰写的经典,是为我们内观修身而著,是启迪我们慧性的法宝,无论是四言绝句还是五言、六言、七言等行文特征,全都与修身的内求法直接相关,四言是要求人们在念诵吟咏时主动从上到下对应于人体的三腔一体,也就是在颅脑腔、胸腔、腹腔的正中央,再加上人体内的地——阴蹻(前列腺)区,内观相应的古“文”或者汉“字”,达到调动体内精气神的目的。而五言、六言、七言则是分别增加语音对胃腑、喉区、头顶百会的同步振荡。而人体内中脉上的这七个点,恰巧又全部都是启动人体性慧基因,产生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键路径和通道。只是在这七个点上,又以三腔一体最为关键。因此,四言绝句就成为古文中最为多见的一种行文定律。
 
意犹未尽再相约
 
  熊老师两个多小时精彩的讲解之后,大家展开了踊跃的提问和讨论。在回答提问的过程中,熊老师谈到了《老子•道德经》在汉代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下,改变篇序(从原来的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改为通行本的道篇在前、德篇在后),以及对很多关键字词的修改,给道德根文化解读和延续带来的深重阻滞。加之汉武帝对黄帝修身治国经典《黄帝四经》的全面封杀,使得丢失了黄帝法道文化“形名学说”这一重要基石的黄老之学难以被世人进行正确的解读和运用。熊老师的这些解答,解开了柏林自由大学黄先生一个长期的疑问。当他跟着汉学系的教授读到《道藏》中关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名”和“字”时,不理解这些名字的来由和功用,通过熊老师的讲解,才知道这是祖先们通过慧观慧识发现并流传给子孙的最古老的修身方法。熊老师进一步解读了《德道经》观眇章中“可”的双重含义,“可”字除了“可以”的这个延伸义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在神案前恭敬的开口诵读这一本意,不仅诵读圣人所著的“非恒道”的经典,而且还要经常呼唤格组织器官的“非恒名”,对“可”字的正确解读使得黄学和老学的血脉联系跃然而显。
本次读书会活动,由周坚先生主持,他不时恰到好处的补充和讲解,给部分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较少的听众及时填补了理解上的空缺。简涛老师在每次读书会活动前,积极为大家准备预习资料,活动后整理导读报告和讨论纪要等归档资料,活动进行中还不时捕捉精彩瞬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温故知新,虚心处下的儒雅风范。
大愚读书会在文化中心主任白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由原来的每月一次活动,增加至两次(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和第三个星期日为活动日)。本次活动进行中,白主任自己让出活动室中有限的座位,全程在走廊上关注讲解和讨论的进行情况,并为广大书友送来了矿泉水,展现了文化大使对广大华人文化需求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月份读书会的活动安排是:45,简涛老师进行论语导读三《孔子论为人和处世》,419,熊春锦老师《老子•德道经》导读三,《道学修身与五常养性》,时间: 13 - 16 点,欢迎各界朋友华人踊跃参加。相关预习资料和历次读书会导读报告和讨论纪要,请浏览读书会网站http://www.dayu.de/
地点: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Chinesisches Kulturzentrum BerlinKlingelhöferstr. 21, 10785 Berlin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5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