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老子》,慧识相生 ——记熊春锦“国学与智慧教育”讲座 作者:郑真 文章来源:北师大新闻中心记者团 时间:2009-11-11
“道,可道;名可名也……” 11月9日晚八点,我国国学大师熊春锦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举办了一场名为“国学与智慧教育”的讲座。 熊先生根据讲座的关键词“慧性”与“智识”,首先从道家八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并研究两种思维方式下的教育,发现前者的方法是“修之身,其德乃真”,并且通过心脑并用得到;后者则侧重“学而时习之”,并仅仅依靠大脑皮层而得到。由此,他对中西教育模式进行浅析——智识扼杀人类的创造力,损伤慧性,正如当今的中国教育,文山题海,寅吃卯粮;而慧性重视直觉灵感,点状透发,正如西方的教育,虽然是以逻辑推理和试验证伪为基础,但通过宗教和艺术等形式能够保留人类的灵感和直觉。 接着,熊先生借老子之言“夫为道,善始而善为”,向在场听众做一个现场调查:1.现场听众中认为自己身体有疾病的比例;2.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3.习惯使用左手的听众比例;4.平时思维模式是右脑多于左脑的比例。继而进入下一板块:用一幅动态图像调查现场听众思维用脑情况。结果发现,大多数听众习惯右脑思维,一部分习惯左脑思维,只有少数人左右脑并用。熊先生指出这种现象,是长期受到中国唯智教育影响的结果。创造能力出现明显低迷,而超越西方,并不在于社会生产力,关键在于超群的科学创造能力,和智慧同步并用的思维能力。指出问题解决之道,在于实践老子的“修之身,其德乃真”,在修身中开启慧识生理功能,并深化修身,从个人和家庭做起。 熊先生从古字“恖(思)”谈起,以“头悬梁,锥刺股”作为智识苦行学习方式的例子,并强调了国学经典《老子》对于历史上的名人一生之影响——从爱因斯坦的幽默到马恩的语录;从池田大作和汤因比的对话到托尔斯泰对《老子》的认可,其中又借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围绕慧识与智识的各有千秋,从生物学、心理学和道学等角度分析了左右脑的具体分工、人类心智发育的阶段和最佳时期以及道学对左右脑和心神功能的揭示,从而使在场听众明白,只有左右半脑共同工作,将图像与信息结合,慧智同运,才能把人之潜能尽可能地发挥。同时,熊先生介绍了道学的经典观诵方法,并邀请现在听众一同参与,共同聆听《老子》的心音,激活自己的慧识生理功能,做到慧智并用。
最后,熊先生祝愿大家都能够使自己有一半的慧识和一半的智识,开创出可持续发展的慧智科学研究模式,重铸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