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院新闻 >

什么是应该的“素质教育”?

时间:2010-03-10 04:17来源:未知 作者:闻渊 点击:
什么是应该的素质教育? 闻渊 一早打开网页,看到这样的题目《张培元:万名校长出国计划拿出来晒晒》。里面说到: 6 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加大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和大学校长培训,未来三年将派遣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出国学习。郝平

 

什么是应该的“素质教育”?
闻渊
 
一早打开网页,看到这样的题目《张培元:万名校长出国计划拿出来晒晒》。里面说到:“6日,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加大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和大学校长培训,未来三年将派遣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出国学习。郝平认为,在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减负、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等,我们的中小学校长都可以到发达国家去好好学学经验。”
最近在看法国思想家卢梭论教育的《爱弥儿》一书,结合起来我们试图探讨一下关于教育。卢梭认为:
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种教育圆满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才能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那么我们再继续挖掘下去会发现,教育是否包括“教什么”和“教成什么样”两大部分?!“教什么”包括了自然、事物和人的教授内容;“教成什么样”则是教授内容在人身心方面体现出来的效果。而趋于自然是大方向。
同样,教育从阶段性上来说,终身教育似乎已经成了共识。但毋庸置疑,学校教育依然是主体地位,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们国家学校教育在“教什么”上,注重于知识教育:在大学前有语文、基本数学到科学(物理、生物、化学)、音乐、美术、体育都是从少到多逐渐增多的表现;大学则按专业进行划分教学,突出了专业性教育,包括了文理工农医等大类。而国家的升学导向,又基本将教育归在了体音美之外的教育方向上,除非有意往体音美方向发展的意愿则例外。可以看出,学校教育重知识教育的特点是“持之以恒”的,在没有根本教育目标的改革前,将继续“持之以恒”下去。在“教成什么样”上,定位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限于其时代局限,将这里的宗教可以理解为信仰,并且是自然的信仰会更合适,并非人为的信仰。这种自然信仰是对自然天地万物的敬畏、效法、学习、尊重等,这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创造力的生发地,人与万物和谐的基础。
那么将学校教育和爱因斯坦的结论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我们缺少了对自然信仰的教育,至少对自然信仰的教育责任目标含糊不清。而自然信仰的教育和科学教育是伴生关系,只进行科学教育最多完成了教育的一半而已。而自然信仰教育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快乐教育密切相关,并且可以催生科学的健康发展。追其源头,并非在西方发达国家,其根是在古老的东方,只是我们不愿承认和挖掘,或者缺失了识别力和自信心。
单看“素质教育”,有以下的资料显示: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这些对“素质”的理解并未超越现今的局限,未认识到源头。熊春锦先生著述的《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中,对素质有这样的阐述:
质,在道家修身学中原指人的素质、本质,本来面貌。《列子·天瑞》曰:“太素者,质之始也”。人们后来简称为素质。时空分为无相时空和有相时空两大结构体,无相时空的最高层时空内又分为五太,分别称之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的五个层次。虚无生万有,分真,道生之而德畜之,太易一,是太初,以一化三(上称为始,中称为元,下称为玄),又称之为玄、元、始三。而在太始,进入“三生万物”,以三化九,是太素。到了太素之时,才是的始成期。前面的这四个时空期,又统称为“无极”界,无极态。在太素态之内,与质形成,但未分离,故又称之为混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清浊未判,有质无形。由此可见,质是指每个人最初始在太素中的那一团圆陀陀光灼灼,圆满不缺的一点灵光之质。
所以从道学来看“素质教育”就是如何回复到太素至境的质能状态的教育。
两相对比,高低优略立见。道学中质的概念就是我们的生命能量,心身的能量。从素质教育的一般理解中我们未看到对生命自然的意义,把它归为普通的教育内容并不为过。而教育的本质性并未在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中体现出来。比如: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其实《老子》一书就有揭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现在教育注重了“有利”的教育,乃至大学更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无”的教育没有进行,表现在心理、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不健全,对自然信仰的无知。当然这也和时代环境相关联。而正是这种教育的不全面性造成了教育的不完整,效果的欠成功。
如果说,哪一天我们将素质教育本质性领会、真抓实干了,在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之外,全面注重起“无”的自然信仰教育,实现“有利”和“无”的全面结合,那么才称得上是真的教育,这也符合卢梭的“是趋于自然的教育”。不只使人有生存的技能,也具备和自然的对话,为其实现生命高质量而做好铺垫,那才称得上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造力教育、快乐学习自会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1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