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须知方法论 《周易》,是上古时代中国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历法、音律学、物候学、兵法学、医学、人体科学、内环境学、外环境学等等,无所不包的“一元四素”大一统的科学。她是古今中外不同于任何其它理论科学的一部巨型科学大体系,但是又归纳于“一元”的总领之中。 《周易》,它运用“象、数、理、气”所进行研究的方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无限高度、无限广度、无限深度、无限细微的领域之中,自由地展开她的方法。“象、数、理、气”的方法论,具有统一性、无限性、简单性、和谐性、全息性、可证性,等等特点。她既具有高超的抽象性,又具有缜密的逻辑有序性。这是世界其它任何科学理论所不能与其匹敌的科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在介绍《周易》时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周易》,既具有高度概括性、高度抽象性,又具有“象、数、理、气”方法论的缜密逻辑性,她是一个具有普适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古代中国,正是在这一基本理论的滋养中,运用“象、数、理、气”的方法论,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周易》,并不是鸿篇巨制,她简单地由《易经》和《易传》二部分共同组成。虽然,只有几万字的内容;但是,它却与《老子·德道经》一样,是一部古代慧识与智识完美结合而诞生的一部巨著,内容博大精深,虽然名为“易”却难,虽然难却又简易。 中国历代的治易学者,如同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他们皓首穷经,世代传承,留下来的著述,浩如烟海。但是,真正能把握《周易》的灵魂,挥洒自如地运用象、数、理、气方法论,探其精微,“极深而研几”的大家名流,却又寥落如寒星,为数不并多。能用易经“象、数、理”者居多,而用“一元”和“气”驾驭“象、数、理”者稀。 古往今来,学《易》者多如牛毛,大成者却颇为稀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呢?这是因为《周易》是一门需要“慧”与“智”双向同步开发,才能学习和运用的学科。学《易》,并不像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只凭后天的智识、小聪明,勤奋钻研就完全可以学习和掌握,并且能够步入全面和深刻的状态中。《易》,并不是一门只需要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就终究会学有所成的一门科学。学习《周易》和运用《周易》,后天的智识只能作为工具,作为桥梁,作为载体在学习中使用。 学习《易》,只有启动和运用心中的慧识,慧识和智识同步才能真正地学习她和运用她,思识慧性才是掌握和运用她的钥匙。这一特点,也正是能够使西方科学家获得“灵感”的重要原因所在。 西方科学的发展,的确诚如他们自己的切身体会而言,是产生于99%的勤奋和1%的灵感之中。但是,仅有闪现性的灵感和片段性的灵感,还不足以全面问鼎和掌握《周易》。学习和掌握以及运用《周易》,必须具有稳定的“慧性”才能达成目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学习和研究方法选错了路径,也就必然是南辕北辙,空无所获,终竟不可能将易学的“象、数、理、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而人与《易》必然殊途歧路。 《易·系辞》中,其实已经明白地告诫后来的学易者和研究者:“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如果不弄明白什么叫“无思”、“无为”,不识“无思”的“无”字并不是“無”,不知甲骨文的“思”字上边是个头顶“囟”门的囟,而不是“田”。不能将心与头顶的囟门连接成一体,深入地实践和运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那么《周易》的学习也就终难有所成就。 只有认识到《易经》独特的学习和解读方法,窥其门径,探其奥秘,才能登堂入室而明易知经。 这个独特的学习方法,就是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是《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老子·德道经》又是学《易》的必修课。“万物尊道而贵德”的心身实践,将“德”和“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才是打开易学之门的钥匙和敲门砖。 简要地介绍学习、掌握和运用《周易》的诀窍,主要是为了全面解析中国古代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在我国失落的原因,以及探讨如何恢复其生机,掌握古代中国“智”和“慧”同步开发,慧智双运、慧智同用地继承中华文化中的绝学,真实不虚地实现道德复兴和民族复兴。 我们正在开展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正是基于这些原理,从“德”和“道”的“一元”与“象、数、理、气”高度协调统一,培育我们民族教育中早已淡忘了的慧识,提升科学创造力的能量源泉,达到慧智双运。从而不仅能掌握《周易》,还能超越西方的直觉与灵感,使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创造力水平,重新进入世界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