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大医精诚》,感悟医者之德修 慈儿
记得刚进入中医学院时,第一学期就开始学《医古文》,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的确,一位刚踏进医学院大门的学子,是首先应该学习与深刻明白医生应当所具有的品德性是什么。正如药王文章中所讲的那样“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苦。”。对此句的感悟,医者必具上善仁德之心,《德道经》第一章论德章里就讲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仁”,第二十七章辅物章里讲到“百仁之高始于足下”。由此可思悟到:仁德是最近德一的一个品德,德的朴散,最先也是到了仁德这里,显然也是五德之中很重要的一个品德性。而做为一位医生,首先就得有上善的仁德之心。 现在将《大医精诚》里的两段选节于此,其实原文就是最好的论证了医家当具之品德,从而说明的医家修德的重要,因为医家手里握着的,是一个个的性命。 《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白话文直译:“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私无欲之念,无希求,首先得内心发出慈悲怜悯之心,决心拯救众生灵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耽搁延误时间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苍生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话,就是众苍生之大害。自古以来,有名的医生治病,多数都用活物来救治垂危紧急的病人,虽然说人们认为生畜是低贱的,而认为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畜牲都是一样的。损害对方来补益自己,是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更何况是人呢!杀害畜牲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生命,那么,离开“生”的道义就更远了。我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药的原因,确实就在这里!其中虻虫、水蛭这一类药,市上有已经死了的,就买来用它,不在此例。只是像鸡蛋这样的东西,因为它还处在成形前的状态,一定遇到紧急情况,不得已而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这才是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也是我比不上的。如果有病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别人都不愿看的,医生只能表现出从内心感到难过的同情、怜悯、关心的心情,不能产生一点不快的念头,这就是我的志向。” “一个德才兼优的医生的风度,应能使心神纯净,知我内省,排除杂念,看上去很庄重的样子,胸怀宽广,堂堂正正,既不傲慢也不卑不亢。诊察疾病,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脉候,一丝一毫不得有误。处方用针,不能有差错。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乱,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动作快捷,猎取名誉,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还有到了病人家里,纵使满目都是华丽的铺设,也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琴瑟箫管之声充斥耳边,不能为之分心而有所喜乐,美味佳肴,轮流进献,吃起来也像没有味道一样,各种美酒一并陈设出来,看了就像没看见一样。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悲痛,满屋子的人都会不快乐,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如果医生安心无虑地高兴娱乐,傲慢地洋洋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可耻的行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这些大概就是医生的基本品德吧。” 文章的意境不难理解,其中让我感触颇多的其中一点,是讲到了作者对动物药使用也同样具有着非一般的仁爱慈善之心,众生平等之心。提到动物药,修之身的医家就当会相应的慧观到,虽然是用市面上已死去的药物,但有些仍然会有其魂魄信息居于药之中,如地龙一药,虽已死,但仍有一魂留于向躯体之中,需要用相应的方法,在感恩药物的救治之时,更好的做到能使此魂得以安灵,在此不作详述。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具备这个仁善之德呢?同样也是需要我们用道德来修之身,因为我们近几代人,由于整体社会的离道失德日久年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已经弃德日久,崇欲甚深。社会教化的失盲,误导地偏离自然法则,使大环境的影响力格外沉重,使五阴具有极强的渗透作用力,凿丧五德,腐蚀心身。所以,在我们身心机体中的仁德品格性都是存在着不足的,需要我们的修之身,来完善这个仁德慈爱之心的修复。当然,做为一位实践于道德修之身的医家来说,只要进入了这个修德修身的实践,所修的自然不止仁德了,这个系统的修之身会带动着其他德性的一并修复,道德的能量自然流入体内,补益着各方的不足。 再来看一下现在医患关系的紧张形势,从医家自身来分析,也是一个德的问题,社会的离道失德,医学界也不例外,身边的事例也是举不胜举,记得母亲有一次住院,因为睡在走廊休息不佳,于是一次向医生提出来,询问一下是否可以换床,睡到房间里,这位医生开口就说:“好啊,有男床你要不要睡?”,事例很短,但不知阅读到此的朋友们的感受如何?被世人赞誉的白衣天使,是这样的回答一位病者再小不过的问题,毫无德性可言,小事如此,何以担任大事?在医治过程中又是否能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由此可见,医家们的道德修养,是解决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最佳药方,从自身做起,是最好的起始点!道德的能量,是唯一能够解开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之绳,“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选自《德道经》第六十八章同道),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医家,必定能够德者同于德,能够唤燃患者本性之中的德善因子,道德能量在两者之间同频共振,也必然会建起和善之桥梁,使得医患关系达到清静详和之境,更有利于医家对疾病的诊治,以及患者身体的康复,道德的能量是双利的保证,道德的光芒必定会长久照耀着这种关系的维系,自然善解着一切内外的不利因子。这决非虚言,只是忠信者不多,肯于实践者则更为稀少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