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与“慧观” ——古人修身方法初探 孔子的另一高足颜回修身达到了“坐忘”的境界,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 关爱他人得不到亲近,就要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仁爱;治理民众达不到治理效果,就要反问自己是否做到明智;礼敬他人得不到回应,就要反问自己是否内心恭敬。自己所有的行为之因,都得不到意愿之果的,都要反责自己的德性是否圆满,反省自己的心地是否光明。从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的根源寻求原因。心身端正,行无邪僻,天下就会归服。《诗》说:心意虔诚符合天命,自然会获得上天赐与的绵长福报。 孟子提出的“反求诸己”,为后世儒学尊为重要的修身传统方法。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曾子的方法主要在于“内省”,“ 省”的本义为察看。《说文》:“省,视也。”《尔雅·释诂下》:“省,察也。”引申为检查;审查。甲骨文字形是下面一只眼睛,上面为“屮(音草)”,《说文》:“屮,艸(草)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到小篆演变为上少下目。)“省”的含义就是说,一旦觉察内心产生了不合乎道德的念头,那怕就像草木幼芽刚生出那样很隐微的意识都要警觉提防,赶快加以清理。可见,“省”主要指防微杜渐的内省功夫。 颜回的方法,主要在于“忘”,接近于“内求”。后天智识比较退位了,无思无欲了,所以能够进入“坐忘”。 孟子的方法则主要在于“求”。“求”的本义是“设法得到”(《汉典》)。即便是反问于己,反责于己,也完全是后天智识当家,以为只要凭着主观意识去“求”,就能达到目的;看似“内求”,实则离道相去甚远。 这种思想延续影响到宋明理学,就更加每况愈下,完全把人心私智的运用当作修身内求,是典型的主观唯心论。宋程颐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遗书二上》)。宋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明王守仁说:“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三大理学家的观念已经完全脱离孔子儒学修身,克己复礼的原意了。 以上说的是儒学的修身方法,下面再看一下老子道学的修身方法是什么。 老子的修身方法主要在于内“观”,就是“慧观”。这是一个没有进入修身实践就很难理解的概念。 “其核心是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动进入‘虚无生万有’而慧观有质无形的虚态空间,全面观察认识事物的本因、内因、外因,特别是对本因的了解掌握。” “古代先圣以自身的修身内证为认识生命和宇宙的方法,研究肉眼不可见性的虚无的道和德,研究有质无形、无相的物质世界,我们将其称之为‘慧观科学’。”(《道医学·道医学绪论》。 这就是古人所谓进入深度静定,无思无为,隐显同观:“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的天人合一境界。(《老子·德道经》第五十八章“道纪”)。如轩辕黄帝所说:“故唯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黄帝四经·道原》)。亦如老子所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老子·德道经》第十章“知天下”)。 这就是道德修身,实现圣人之治以后,内求慧观的直接体悟。可以察觉无形之形,聆听无声之音。知道太极黒境中的无中之有,虚中之实。对于天地万物的精微变化,能够通达于心,感受于身。所以圣人能够不出家门,就知道天下大事;不向外观察窥探,就能知道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 古代先圣一再告诫我们:“未修身时莫解老”。如此神奇的老子慧观修身学说,并不只是理论上的推测,理论上的证悟,而是我国古代修身证道的众多先圣真实不虚的体验与总结,“伏羲、神农、黄帝、老子、扁鹊等先辈的‘内慧观’和‘外慧观’,都达到了慧观科学的高峰,给后代不能实践慧观的人们留下了‘神话’般的奇迹。”(《道医学·道医学绪论》)。其原理和方法在《道医学》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有志趣者完全可以依理法而践行,了解生命真相,从而体验真理,证实真理。 (编辑:德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