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与“声”辨析
关于如何辨析“音”与“声”,在讲五字诀的时候就提到过,举过“钟敲磬响”的例子。 在这里,再把 “钟”与“磬”的原理跟大家分析一下。 如果大家能对什么叫“音”、什么叫“声”,有一个印象,那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中国的这个“钟”做得非常高妙,它是按照道的理论来设计和构造的。无论走到寺庙也好,还是走到道观里也好,你看我们的古钟它都吊在那里,外面用一根平横木,推动横木敲击这个钟,就发出了声音。 我们思悟过没有?这个钟发出的声音,其中什么是“声”?什么是“音”?你要是想通了,那对诵经可以说极有好处。 其实,这个木棒子敲在钟的外壳上所产生的,那个就是“声”;而钟内那个空间、那个中、那个空,随着外面敲击钟响起来的那个音,那就是“音”。它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那个东西,也就是“道”。 《德道经》道篇第二章里,提到了 “音声相和”。我们虽然讲过了、提到了,也强调了,但是在诵经过程中和听讲过程中,还没有参悟出来,所以进步就不快。想想钟外部的这个声马上从外壁响起,而这个钟的内部空间马上用音相和。你听听这个钟声多优雅,多悦耳,多么能够震颤心灵。它传播得极广、极远,正是因为这个辩证道理。 这个道,我们逮住了没有?想过了没有?就像我坐在办公室里一样。办公室的外边,大约一百来公尺,有一个教堂,天天敲钟。它那个钟声,我觉得就不好听,因为里面没有道。为什么呢?因为西方那个钟,它与我们的钟格外不同。它使我想起在读中学的时候学校里的那个摇的钟,跟西方这个钟玩艺儿是一模一样。 为什么?因为它是从里面敲,它把“声”和“音”混在一起,就像懒婆娘煮稀饭一样,什么东西都丢在里面一锅粥得在那里熬,所以发出来的声音没有道味,没有道炁,所以也就难以体悟到这个道了。对不对? 我们既然是东方的子孙,是道德的后裔,如何从这个钟的“音”和“声”里面去参悟出怎样诵经和听课。这里面的“声”和这里面的“音”,都要在这个空里产生“音”,任何一个传来有道的“声”,都能“音声相和”,那才叫真正体悟出味道来了。 我们自己诵经不也是这样吗?如果只是注意到你的“声”,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信息调用,再经过颅底的舌咽神经传达到你的声带,传达到你的舌头运动发出这个“声”。如果你只注意到这个“声”,那就跟中国人常讲的话:“一个人说话,不经过心”。是这样吧?因为它没经过心。但是,道德实践者就不同了,说话要“经过心”。那么怎么样是“经过心”呢?看看解剖学图上,人的颅底共有十二对脑神经。 颅底这十二对脑神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从颅底穿到舌下面来,这就有个很好的好处,这是我们能够寻到“音”的一个宝贝。因为心脏是通过颅底神经来支配的,当大脑通过声音发出的指令通过舌咽神经,无论是通过其他肌肉调动也好,还是通过面部肌肉调动神经传出来也好,实际上都在颅底神经的隔壁,距离非常近。 但是,当这种电信号穿过颅底的时候,实际上对颅底神经都起到了生理、生化、物理等方面的作用。所以人为什么能够通过诵经的声和音悟道,进入道德,跟这个解剖学原理有很大的关系。 “天公造物”,给我们留了很好的后路,准备了很好的条件,只是要我们用正觉正念去把握。如果在诵念的时候,只是注意到口腔的运动,只留意读音发的是否准确,乃至去模仿那个普通话,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后天上,而没有去捕捉先天之音,那么效果就不明显,寻音也就很难。 对于这个空与声音的关系先要弄明白。人体结构中,实际上脑腔是空的,胸腔是空的,腹腔也是空的。这“三腔”里面,都能产生音声波,随着诵经声的振动,不都是跟那个钟一样吗?我们人身就是一个钟,当嘴在发声的时候,那个“音”就在体内产生,跟钟的原理一模一样。把握了寻这个“音”的窍门,就要把重点放到寻“音”上来。 首先要诵熟,不能像有的同学那样,一紧张,诵经的时候就结结巴巴的,那是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熟”和“忘”的状态。真正达到了“熟”和“忘”的状态,再来觅这个“音”就很容易了。 我们自己在诵经的时候要注意觅这个“音”。这个“音”是什么呢?是一种震颤共鸣,其它的还不好作很多细致入微的解释。当你找到了这个感觉的话,自己也就豁然开朗了,明白了。问题是要找着和寻着这个“音”,再同步上来跟着这个钟。当然,这个钟是指的中华文化的“钟”,而不能像现在我们国内有的学校吊的那个钟“当当”地敲。当年我在中学的时候,学校买了一个铜钟挂在那里敲,敲呀敲得,我站了半天听发出来的那个“声”,觉得那个“声”怎么乱糟糟的,给人的感觉就不太好,很自然地就把那个“钟”声与寺庙和道观里的“钟”声相比较,就有所感触。它为什么不能震颤心灵,不能振动大脑皮层?相反在心里引起一种毛毛躁躁的感觉?那是因为它的结构原理上虽然好用,但是不符合道。 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作为我们道德实践者,就要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这个道,运用她的原理,在我们体内主动去寻这个音,在诵念的时候去寻找这个空里面的音。心一空,不就有音了嘛。跟着大家集体诵,听老师带诵的时候,也要主动在心中体内觅这个音;在听课的时候,也要把握住腔子里,在你的空心中也能够产生的音。也就是说,当我们自己念诵也好,听别人念诵也好,老师讲课所发出来的声音也好,都把它看作是那个木棒子敲击在钟壁上产生的声;,而你只在自己的心里、在自己的体内,去寻找与这个声能够谐振的音。这个要是找出来了,那就不得了了,一步就进来了。更何况有的老师是有道的,他讲的时候声音里就含有这种光的能量,就有道的能量、德的能量,都含在其中。 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扉。怎么打?可以说,觅到这个天音,进入这种光音界,就是打开心扉。只要用好这个原理,相信很多同学都能通过听讲的过程,就能寻觅到自己的真音,哪怕找到一个字都有办法了。 这是一把钥匙,是金钥匙。用这把钥匙把锁打开,把门推开,那么整部《德道经》里面的亿万个佛、亿万个道,都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德道经》五千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灵符,都是一道开启我们心灵、开启我们身灵的灵符,布满我们的全身,难道我们还不能进道吗?问题是自己要把握住,找到进入“众眇之门”的这条路。 怎么去找呢?还是《德道经》所说的,从中、从空、从无里去找。整部《德道经》谈了多少“中”、“空”、“虚”、“无”,为什么讲了那么多?都是为了使我们进入那种状态,从而找到自己的道。因为每个人都有道,都在自己的体内,与生俱来,先天就带有,只是自己失了德而已。一方面,需要把这个“德”补齐;二方面需要寻到自己的“道”,那不就道德圆满了吗? 自己的道找出来了,有了这个道,就有强大的能量来支撑起我们更好地修德,德不也就容易完善了嘛;德的完善,又会促进这个道的进一步完善和展开。这是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互相依存。 我们一旦把握了“音声相和”,真实不虚地实践这个“音声相和”,那么你在听课的时候绝对不会昏沉,不会睡觉。你要找到这个“音”,就要主动用正觉正念去找,就不会有阴我心蒙蔽这个“音”。 阴我心,就是这个特点,它住在心中,工作在大脑皮层,你要把它向阳性转化,用正觉正念制约它,它里面的阴气、邪气就逐渐少了。要把这一点把握住,让它正念为道服务,让它对自己体内的环节服务。 要是在这种状态下找到这个“音”,实现了与教室里“音”的相和,那不就拈花一笑嘛。佛家不是有个“拈花一笑”的故事?听经的时候为什么他一个人能够拈花一笑,而其他那么多人为什么就没有拈花一笑?原因就在这个“音”的把握上。通过佛祖的讲经,通过声音的传递,他在自己的心中找到了“音声相和”的点,并且把它展开来,产生了一种道的喜悦,当然就要点头微笑。 对于“声”和“音”的问题,先就作这一点说明。要靠自己主动去寻找,只要找到了,相信人人都可以拈花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