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第五十二章·治水释义(B) 讲课录音整理稿 ( 好,我们今天的课程还是接着上次没有讲完的内容继续讲解一下,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到生命之水的研究之中来。 水,不论是有质有形之水,还是有质无形之水,都是生命之源。有质无形之水,又是有质有形之水的灵魂,是生命的先天之本。虽然这个词有点拗口,有质无形和有质有形,但是概念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地记住。这两种概念说明两个本质不同的类型,当然并不光是在水的方面,其实在许多的物质方面都具有这种双重性,研究物质的双重性可以说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一个特点。 上善治水,就是要求人们尊道贵德,顺天应人,同时把握住有质无形之水和有质有形之水这两大系统,知白守黑,执两用中,执一用德,用无利有,同步整体地进行治理,使它们全都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符合道德品格和天德地气能量的双重属性。从而实现最理想和最和谐的人与水的关系,使人的品质与生存环境的质量保持住一种最佳状态。 品与质兼修在修身中的重要性:由于传统文化离不开“修身”这两个字,所以我们要研究水必须把品与质弄清楚。这是今天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品与质兼修在修身中的重要性。中国的道德传统文化,就是一部通过修身,实践上德和大道的传统文化。“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德道经》)“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外内交接,乃正于事之所成”。“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知以辩之,强以行之,责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时”。(《黄帝四经》)。这一段话,是老子和黄帝对于修身下的一下定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老学说的根本,就是以德修身,以德修家,以德修乡,以德修邦,以德修之天下。“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这一段话是《庄子·天地》里的定义)圣人之治的修身学说,从庶人的品质转化成贤人,从贤人的品质提升为圣人,就是中国道德文化的灵魂。 道学修身,简而言之,就是修品修质,分解开来就是修品格,修质能,合称为修品质。对于品质一词的定义,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由于受儒学文化的制约,对于道家文化早期创造的原义基本丢失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道家文化,有必要再重新加以申明。对其解释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升华一下,从儒家的学说升华到道家的学说理念中来,这样才能正确地去认识儒家对品质这个词的定义和现代文化对品质的定义中找到一个根本性的定义。 品,品字的本义就是众口、三个口,众口,代表很多的口,实际象意代表民众、众生心。《说文》中说:“品,众庶也”。《广雅》:“品,齐也”。品,同时具有共同、齐一、相同之义。也就是指众生共同的心愿。“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道经》)修身中的修品格,就是修持少私而寡欲,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个人的品性和品格符合人类共同的最高利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可移,名利不能动,欲私不可撼。要做到这么样一个原则,那是在修高尚的品格。这个品,就代表的是众生心,众生之愿,民众的最大利益,国家的最高利益等等。 品,还有法式、法则,标准、基准,等级、格调等等之义。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并不是常义上的真人,而是要按照《黄帝内经》里边揭示的,由庶人而修学贤人,圣人,至人,真人,也就是做人的法式、法则,标准、等级等等,我们修身学中的次第论,都与修品密切相关。例如丹经中指出的:“上药三品,精气与神”。那么神品,则是人身三宝中最上乘的物质。品极,等级。 我们再看看质,质,在道家修身学中原指人的素质、本质,本来面貌。指的本来面貌,是指的我们心中的圣尊啊!《列子》曰:“太素者,质之始也”。就是说,太素的那个空间环境,那个最初始的空间环境,就是这个质诞生的最原始的状态。所以人们根据这句话后来简称为素质。我们可以看看,现代人谈的这个素质,跟列子提出来的素质,那是天壤之别。因为我们的时空分为无相时空和有相时空两大结构体,无相时空的最高层时空内又分为五太,分别称之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的五个大的层次。我们有相的世界完全是通过虚无生万有,化炁分真。道生之而德畜之,太易变而为一,是谓太初,以一炁化三(上炁称为始,中炁称为元,下炁称为玄),又称之为玄、元、始三炁。而在太始状态时,就已经进入“三生万物”,复以三炁化九,是为太素。到了太素之时,才是质的始成之期。前面的这四个时空期,又统称为“无极”界,无极态。在太素态之内,炁与质形成,但是还未分离,故又称之为浑沌。我们打开黄帝的学说也好,老子学说也好,庄子学说也好,很常见用浑沌两个字描写这样一个无极的状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清浊未判,有质无形。由此可见,质是指每个人最初始在太素中的那一团圆陀陀光灼灼,圆满不缺的一点灵光之质。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也同样是指慧观下见到自己在太素中的祖始之质、之光、之性。这也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见素抱朴,你要见到祖始的质、光、性。世间的一切气、形、光、声,都没办法逃脱质的理念、理论。任何生命和事物,一旦复归于道学修身所言的这个质性以后,本来面貌就会自然显露无遗。也称之为脱形显本,朗照无遗。这就是修身的比较明显的上乘境界,当我们没有见到这个质之前,自己本来面貌的一点灵光之质之前,那么这个品啊、质啊,都还没有达到修身的根本要求。 道家的修身学说丢失后,由于仅由儒家解析道德根文化在慧观下所创造的文字、语言,素质一词则逐渐失其本义,产生出似是而非的歧解。我们只要对现代人讲得比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我们只要反过来再提问一下,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把这处问题一摆出来以后,我们可以从社会上人们的答案之中,我们就不难看出结果的巨大差异性。同样也就映射出道德根文化丢失的严重差异性。所以,我们在研究道家修身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对传统根文化的知白守黑的整体把握,而不能只知白而远弃黑,丢弃本义而进行分析和解读。更不能人云亦云,盲从于常道中的一般性的解释,随俗忘义。 道家的修身学是一个大系统,品与质的整体性真实改变和提升,是修身的根本目标。它主要分为以德修心、以德修性、以德修命、以德化因四个子系统。修身包括了在整体把握住这四个子系统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生命的品格和能量,也就是改变、再造、提升生命的品与质。使人德全归一,德淳无缺,少私而寡欲,人的品与质匹配天地,归于太素,进入无极而合道。 修身的系统方法,诞生于5000年前的人文之初,深植于道德根文化的基因之中。2500年前,儒家学派虽然继承了道德根文化中的修身理念,并且用于自己的文化系统之中,作为儒学的前提和根本。但是,儒家学派却并未能全面系统地掌握道家的修身文化的全貌,只知修身大系统中“有之以为利”的品格之修,我们点到关键地方,他们只是掌握了有之以为利的品格之修。却不知如何系统地在修身中贯彻执行“无之以为用”的修证,从而使“能量”和“质量”真正地获得提升。儒学创始人孔子曾经对子贡说:“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庄子·天地》)。浑沌归一还虚,天人合一的内求方法,你与我都没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和掌握啊!孔子的这句话,就明确地界定了儒家对修身方法论的局限性。也说明了儒学从根本上只是了解道德根文化之“品”的表象,而未能掌握其中的“质”性之本,更遑论太素之境。儒学本身并没有突破太极弦线的屏障作用力,更无法真实地实现“知其白,守其黑”,只能做到“知白而不离黑”。这种现象也就自然地反映出儒学本身在修身学说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能修其品,难改其质。我们只要回顾看一看历史上儒家的许多大匠,他们在质方面到底有多少的彻底改变,我们就能够一目了然。 在此前提下,继之而来的是从汉代开始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思想独霸中国文化和教育系统长达2000余年,道德根文化的文化基因失落,人文素质的品与质的兼修,蜕变成为只有修品格,而缺乏修持内在的质能。道德根文化的修身学问,丢失了品与质的兼修,沦为孤修品格的片面学说。 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几千年以来对中华道德根文化的解读,只见儒学一家的片面之言而独领风骚,曲解根文化,阉割文化基因,成了所谓的正统和真理。而真正的道家学说,反而成了异变型儒学者们任意宰割和肢解的盘中餐。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是不是这个现象。而且,儒学由于在修身中丢弃了对能量质性的客观体认和意识认知,在修身学中的品和质应当兼修的两大系统中,无法从道德根文化的根本上认知大系统的道根德干之本,弃根丢干,舍本抱末,只能在枝叶上发展和求证,也就长期自我固囿在仁、义、礼的枝叶中局部性地论证。虽然后世儒学中的智者,想撇开道学,绕过道德之学而“真正”地自立门户,独树其帜,在宋代创造出“理学”来引领社会精神文化。但是由于创造者们缺乏在“修身之身,其德乃真”中对修身中质性的深层次认知,也就根本无法逾越中国文化的道根和德干,无法直接与宇宙真理接壤。相反,却加重了儒学本身的离道失德,产生文化基因的严重变异。丢失了从道根德干中直接汲取精神营养,最终也就必然“八股行而古学弃”,而不可避免地走向枯竭。 当然,我们剖析儒学在修身学说中的“修品失修质”的问题时,在谈这个失误时,也绝对不要忘记对后世道家学说不足的反思。中国的道学在离开了老子时代以后,由于儒学长期独尊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领域,造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这种强势的作用力下,道家学说一直处于退守待时的状态。汉代皇权与汉儒们的合力,将《老子》五千言,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篇序进行倒置以后,同样造成了整个道学界在修身学说中的“重修质,轻修品”现象,在近代甚至发展到了“只修质,弃修品”的盲目之中。这些现象在近代表现得尤其严重,似乎道学就只是“丹经之学”,舍此无它。任何人不论品格的良莠,都可以运用“丹经”来创造出自己的人生奇迹。这种误识,这种错误的解读,可以说在社会上流毒甚广,因此,就造成了历史上相当一段时期之中,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却如凤毛麟角的必然现象。这个历史现象我们也要很好的总结回顾,从而克服这种偏颇和错误。 古人说:道度贤良。其实就是一语中的。人们要想真正进入大道的境地,没有贤人般的良好品格,未能完成从庶人向贤人修身的品格性转变,不具备贤人的品格,也就根本无法问鼎大道,无法全面实践道学的修身。做人的心性品格仍然处于庶人、常人的水平中,多私而欲盛,丝毫不肯放下,“弃修品,只修质”地进入道学修身领域,这样做的人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去病疗疾,强身健体,养生延年,那么还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盲目地追求,轻率地进入道学修身的深境中,那也就必然会产生“十修十败”的必然结果。回顾这十几年来我们社会上大量的只修质,不修品的事例和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十修十败者,比较众多,也就是在这个品和质上面整体把握,同步精修,精证,这个方面失去了耦合,失去了主次,没有整体把握住,丢弃了修品,而只修质。只是伸着一只手,而两只手并没有完全地举起来。也就是说,一只手伸向天,想摘取胜利的果实;而另一只手则伸向地,紧握私心贪欲不肯放。所以尽管伸向天的一只手伸得无穷地长,也无法离开地面。 欲善其工,必利其器,必备其器。品格不备,则能量难以承载。品格不具备,而只是单纯的追求能量之质的升华,而不具备五德品格的承载性,多私欲盛,放任身国当中五阴的活动,并且向其提供上乘的能量,那就必然会越炼也就魔性越强,为道不足为祸有余。世人不明其理,舍本求末,弃修德品,盲目地单纯地修气的质能,但是自然法则却有着严格的管理。正如老子所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心性不到位者,品格不能承载者,全都自然地受到这一法则的管理与制约。若不然,也就会遍地皆魔,为祸人间了。其实,品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把握,就如同茶杯盛水,很容易理解,容量只有一两的茶杯,南方的那种小茶杯,是无法盛载半斤茶水的。只有不断地扩大茶杯的容量,才能够获得相应容量的茶水。最理想的品格是无量胸怀,心怀天下,胸纳宇宙,如果你的心胸品格具备宇宙般的宽广,那么就能获得无量之能,从而与道同体。当我们的心还锁闭在私和欲中,还躲避在狭小的阴暗的这个小不点里面时,你根本无法承载大道,无法容纳德的能量。也就能获得这么一丝一毫而在那里沾沾自喜。 所以正确地去把握品格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认识上善治水,正确掌握上善治水的一个前提和关键。 但是,许多人被私心和贪欲屏蔽了双眼,只想单方面地获能,拒不认可“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品格的重要性,或者长期以来半信半疑,不肯修心修性提升德性品格以及化因。那么,到了一定的关口时,皆都不可能逾越自然界的法则线。这就是隐态中管理的制约圈。有的人虽然可能由于一些缘法而获得了一些真法。但是如果不能自省一下自己的心性状态,不评估一下自己的品格是否有资格承受,就马上挟私藏欲地,像拼命三郎般地去苦练,即使下再大的功夫去实践,却也难以逾距越界。他们在练习中获得的所谓强能量,也就常常会因为滋养了五阴,造成身国中五贼乱动,阴我心、尘浊意勃发,养生不成反而成为损心伤身的毒药,伤损自己的心身,祸害自己的亲朋,那的确是绰绰有余的。我们要想在法界中有所真实的成就,如果抱着这种心态,那也就永无可能了。这样的人,由于心灵缺乏自省,未能达到目的时,也就只会怨法恨师,而绝不会反省自己的心性中德性品格的承载性。他不会自省,只会责于人而不自律于己。 超强的德性能量之质,只有具备相应的德性品格者,才有权居之拥有,并非什么人都可以享用。只有真正高度重视修心,心性修持大道生,将性命完全舍于大道,修持五德品格真实行,志在众生为群生,心无极,无私心,贪欲泯净,那么才可能不受自然法则的制约,全面迅速地获得高质量的德能,有权进入太素之境,产生性命两大系统的真实变化而直趋素质的大乘之境。 德的品格与德的能量,是不可割裂的整体。放弃或者轻忽任何一项都不可能成就。人们只要怀有私心,藏匿着贪欲,就绝不可能趋于大乘太素之境。 道学的修身,完全不同于儒学的修身概念,儒学的修身,只是片面地继承了道学修身的一半,也就是只继承和细化了修身学说中的“修品格”部分,而失落了修身学说中的“修质能”部分。修身学说中的修品格与修质能,同样是一个完整的太极体。品格就是这个太极的白境,质能就是这个太极的黑境。修身,就要整体地把握住这个太极,实践这个太极中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将修品格与修质能整体地作为修身的根本法则执行,不离不偏,主次分明。而且还要“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地运用旋极模式,执两用中,执一为牧,用德不离,统一协调,以修德统帅品格之修和质能之修。只要这样“德不贰”地进行修身实践,也就必然会“复归于无极。”质归太素,品符上德,品质合道。 在这一个品与质的问题上,我们简要探讨这么些内容,之所以要加以探讨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上善治水,如果我们在大脑的理念当中没有树立一下正确的对品与质的正确认识,界定,要想完整地掌握好老子的上善治水的观念也是非常困难的。所我们需要整体地把握住这一特点。品和质一定要整体地把握住。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问题。
上善治理人体内有质有形之水中的精华 什么叫精华?我们上堂课已经提到了。人体70%都是水,那么大的一片水当中,必定是有主有次,主当中含有精华。上善治水,是本章的纲,纲举目张。当我们将治水的四大系统全面分析以后,特别是在第四大系统,结合到我们这一个修之身这一个关键处,破解分析了“水”字在道学中的双重属性。确立“知白守黑,恒德不贰”的解读法则以后,我们可以发现直接与道家修身学相关的主要是两大系统。其一是已经进入了人体之内的水,身国中客观存在的、支撑生命活动的各类水。这个水占人体重量的70%。这一类水有形有质,这个特点我们要把它掌握,这70%的水完全都是有质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可以通过科学仪器来观测,可以用肉眼就能观看的。这类水循环运行于我们身国之中。运用上善的方法治理此水,使这类水呈德性“活化”性改变,使这类水变善,符合尊道贵德,顺天应人的品格,并且能大量或者饱和性地携带天德地气,承担起良好的承载和传输功用。这一类上善治水,是道家修身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在《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中,从整体上介绍了一些老子关于上善治水的理论和方法。介绍了经典诵读,通过经典诵读整体地治理体内的这个70%的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要忘记老子关于“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的告诫。因为修身学说是一门十分严肃的绝学,学术上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应当做细致。例如,身中这个有形有质的水,既有血液之水、泌尿系统之水、淋巴液之水、神经递质之水、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水,消化系统之水、脑脊液之水等等。身国内的水分类众多,那么这其中什么水是人体最重要的水呢?什么有质有形之水才是人体的精华之水?西医和人们一般都是普遍认为,人体的血液之水最为重要。果真如此吗? 我们在前面介绍了“形”和“势”的概念,认识一个事物,一定要观形察势,要知形守势。那么用“形”来分析全身血液之水的承载输布工具——血管,我们看一看这个血管,分析一下这些血管。的确天地造人时非常重视人体的血液之水,人体的重要血管全都安排在身体四肢的阴侧(内侧)和较深层的区域,这样安排就是为了防止意外性的直接性损伤,而且血管的构造也比较精细。但是,人体中是否存在着在构形上比血液之水更为突出的“水”呢?“自知者明”,这类在构形上比血液之水更复杂更精细的水的确是客观存在着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体内哪一种水比血液之水更加精细,更加严肃,更加严格。可以想一想。这个水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是人类迄至现在都还没有真正高度重视它而已。或说虽然重视了,研究了,只是研究不出名堂而已。这是因为近代医学只能研究太极白,只能守白知白,不能知白守黑,那也就研究不出这个水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道家的修身学说却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已经牢牢地把握着它了。这个水,就是人体内的脑脊液之水。脑脊液之水,是一种人体大脑脊髓液,循环于脊髓内硬脊膜下腔和硬脑膜下腔中,这是一种循环的无色透明的水,这个脑脊液水是全身所有水之中集中性最大的第二大类水,容量和集中性仅次于血液之水,而且它同样能够自动循环。在人类的体液之中,脑脊液之水是全身所有水当中最清亮、最透明、最纯净的一种水。 脑脊液之水,在道学中又称之为漕溪水、黄河水、天河水。道家学说中的《内经图》,一幅《内经图》中的整体“形”态中,所突出的主旨,就是这个脑脊液之水。脑脊液之水的画面占据了整个图画的大部分。那就是上善治水最好的明证。 我们先从“形”上进行一下分析,人体全身之中没有任何水的“形构”比脑脊液之水显得更贵重。脑脊液之水以硬脑膜和硬脊膜为“河道”(类似血管),上起于大脑,下止于第五腰椎终池。脑脊液之水不仅拥有这个良好的“河道”,而且在自己的河道外面还设置了坚硬的、骨性的“堤防”。它的整个“形”和运行过程,全部都深深地隐藏在骨骼之中,上端深藏于在头部的颅骨之内,以颅骨作为它的坚固堤防,其余部分则全部隐藏在脊柱的椎管之中,让整个24节脊柱骨,承担起它的防护堤作用。天地造人时,为什么如此兴师动众,将脑脊液之水如此内外两层,用极其坚固的“形”予以保护起来,维护着这个水的运行,这说明了什么呢?西医没办法解释,中医也说不清楚,只有道医学,道家的学说可以说出其中的道理。常人只能回答说这个水极其重要,现代医学只是重视这种结构对神经系统的保护功用,却并不知道这一切的重点对象都是针对脑脊液之水而设置。因为他们只能运用化学和物理学进行研究,对于这个水,除了知晓其中含有蛋白质之类的物质以外,对其它的生命功能所知无几,所以只能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而研究的重点,也并没有放到这个脑脊液之水上来。 仅知其形,不知其势,那么也就难以解析和掌握脑脊液之水的全貌。只有“知其白,守其黑”,知其形而守其势,才能窥破其中的奥秘。
道家的修身学说认为,人体是宇宙天地的缩影,人身即是一个小的天地,与宇宙大天地的结构和质性相似。人体头圆像天,足方象地。头既然是人体内的天,那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也就顺理成章地说明,脑脊液之水,就是人体内天一生水的具体体现,它就是人体内泥丸这个天一所生的有形有质之水,这个水承载着宇宙天体中的全息能量,这就是天德之炁。这个脑脊液之水的功能被赋予了传输,敷布有质无形的天德能量的重大职能,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承载和传输人体内的天德能量,向下借助人体的神经系统这个有质有形的结构,将人体天德能量输布于人体的全身。而“地六成之”呢?人体肉体内境这个“地”,全都是有质有形的结构,它主要是由五行属性组成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粗看起来,人体的“地”只有“五”数,并不是六数。其实,这个属于第六个数的反而应当居第一位,那就是一个“炁”字。这个炁不仅参与了最初的化生五数,并且在它“入地”以后还继续与五数共存,一直畜养着五数,使五数保持着活力。炁足则五脏旺(命体就强),炁败则五衰,炁消则五亡,人体内无法离开这个六数,生命的肉体就由这六个数组成,故称之为“地六成之”。人体的地六成之,完全依赖于人体内的天———就是人体大脑泥丸宫,借助脊髓中的“天河”,将天德的能量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与其相伴的能量传输通道,非常完美和精确地经过24节椎骨的节律分布性,传递输布给命体这个“地”中的所有有质有形的组织与器官之中。当我们能够在人体之内破解这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谜,而不是停留在《易经》的文字表面功夫之上,那么易学中的许多难解之题也就会变得轻松和容易得多。我们学易,必须格物致知,而自己的这个“人体”之物,恰恰就是最佳的格物对象。因此,修身之学就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最佳方法。 我们学易的同学可以去感悟一下,很多易经的理论,你离开了人体内,你想不想得通?你也就是嘴皮子易学家,联来联去,联不到实质,当然一接触到体内的变化,这些结构,一切就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昭然若揭。人体的骶骨和尾椎区域,是我们修真者要高度重视的区域,这个区域,这个迷我们要破掉,要透过现象、透过形观到这个势,这个形我们同样要掌握住,这个骶骨和尾椎是人体内的地炁所在之地。它们与两块髂骨所共同构成的骨盆区域,以及其中的组织器官,都具有双重属性。什么样的双重属性呢?这个双重属性至关重要,因为地球并不能自生,而人却可以自生。可以自己繁衍自己的后代,但是人用于自生的器官恰恰全都藏在盆腔区之中。因此,人体的盆腔区,就是一个人体身国当中内部的一个“地”和“人”双重结构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你要把它把握住,凸显出来。突出掌握人和地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人法母,贵食母,才能够去深入地人法地。这一区域都不知道,你怎么样去实践老子的教导呢?老子的人法地思想和方法,在修身学之中,简而言之,就是改变这一区域中“人”只能自生,而不能效法大地的那种顺行的堕性。从而使人实现向地性中无私无欲的质性方向转变,进而步入人体之“地”全面向“地法天”的方向变化。从这个人体的结构的特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修身中的贵食母(人法母)与人法地,人性品质向地性品质的转变,就是修身的基础关键和重中之重。可以说贵食母也好,人法地也好,这两个重中之重的关键就集中在我们的盆腔区域之中,总而言之,就是修命之地。 我们可以分析出,天河之水以头颅内的泥丸为发源地,通过24节脊椎这个精密构造的河道,流行于人体的内天地之间,循环反复,传递、输布着人体内本身所拥有的天德能量和具有天体属性的物质和信息,脑脊液之水和它所附属的河道堤防系统,所反应的是人体内“天”的信息结构和内天与内地联系的通道。脊髓通道,就是人体之内由尾骶这个“地”通向人体之“天”的通道。但是,我们却要看到,这个登天的24级台阶段并不难攀登。最难的还是如何去接近脑脊液之水在第五腰椎的终池之内的这个始发点。人如果不去法地,不将人的属性中的能量转化成大地属性的能量,直接用人的属性的能量,则不可能接近和进入这个终池之内开始攀登24级台阶。只有老子提出来的上善治水,治理好体内的肾水,金水分形,龟化灵蛇,将肾水中人性的成分转化成地性的成分,人们私心贪欲的成份,转为大地慈爱奉献的成份。在人法地的过程中修造好自己的“法船”,可以说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打造自己法船的过程。贵食母,调驯与擒捉白虎(敲竹唤龟等)人法地的过程,就是在打造自己体内的法船,使这艘法船完整地具备地球母亲的属性,当人法地真正成功时,我们才可能使自己打造的这艘法船自然地进入天河,顺利驶上泥丸之天境,道理就这么简单。
老子提出的“贵食母”,“人法地,地法天”,在修身学之中,把握住骶骨尾骨这一片区域,上善治好这一人体之“地”内的玄水,就有希望进入天水之中,开始进入“地法天”逆返先天的再造。为什么说24节椎体内的脑脊液之水也属于天呢?因为24节脊柱的场能信息,这个场能信息,这个24节脊椎,很多人只注意它有形的结构,没有注意到这个24节脊柱之间与天道的关系。实际上这个24节脊椎就对应于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黄道轨迹,可以说24节脊椎的场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那个圆形轨迹在人体的体现。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黄道轨迹一共分为24个轨迹点,天道的这些个轨迹点,也对应和决定着地球上的农历的24个节气,(有图的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第五腰椎对应于冬至,第四腰椎对应于小寒。现在已经是快到清明节,那么就正好对应于我们的第十胸椎,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自己的第十胸椎是否有发热的效应。天人合一嘛,天道能量场循环到哪一点,我们体内都有对应的部位。而第一颈椎则是对应于大雪。我们每到一个节气转换时,都能隐隐感应到,或者明显体验到相对应的椎体节段出现发热发胀的现象。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天人感应。只是常常不被人们重视而已。 由此可见,24节脊椎体和里边的“天河”之水,所全息反应的是人体内“天梯”式的信息和场性。人法天,就必须先人法地,改变“人”的特质,再由人体之“地”而进入脊髓之中传输,然后进入大脑,深入泥丸,从而实现人法天。脑脊液之水的形和势,整体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生命奥秘。运用上善治理脑脊液之水,就是道学中上善治水的灵魂。经过这么一剖析,我相信大家对这个认识应该是能够认同的。上善治理脑脊液之水,就是道学当中上善治水的灵魂。在上善治理人体内70%的有质有形之水的系统性之中,上善治理脑脊液之水,就是治理人体内一切有质有形之水的统帅,是纲领,是原则。脑脊液之水的上善性转变,是其他体内水转变的前提和根本。不论是德慧智的经典诵读,还是德真道的修真实践,在上善治理人体的有形有质之水的领域中,只有抓住了这个脑脊液之水的上善治理,那才是牵住了牛的鼻子。 上善治理身国中的这个有形有质之水,原则上贵在把握好“用无利有”的法则。用什么无?那就是要用好、用活“有质无形”的德性能量,用好德性质能,也就是天德地炁。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水具有隐性功能的科学依据。水能得善则善显,得恶则丑显。能够全息的传递、承载、显示看不见的能量信息。那么,在上善治水中,人们如何去善加利用水的这些隐性功能,就成了关键之所在。 人生观向道生观这一观念的转变,是道学修身中的根本性转变,我们之所以不能够把握好这个契机,把握好“用无利有”,就是因为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我们的知白守黑,恒德不贰的观念法则如果不能真正地确立起来,仍然固囿在“守白离黑,贵智多欲”的经验思维,惯性观念的窠臼之中,不能超脱出来。那么真正的道生观也就难以确立起来,用无利有,无为驾驭有为的实践,也就难以时时、事事不离这个法则。人类已经长期习惯于仅凭眼耳鼻舌身意这前六根判断认别事物,惯性思维已成自然,很难超越自己的这个六根,或者放下这个六根,从而启动自己的慧识,从而产生出上善治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有质有形之水和有质无形之水的方法。在离开了这个先天,离开了这个道德这个根本的话,人们要想产生合理的方法都是困难的。 在人体内的有质有形之水中,最重要的是人体的脑脊液之水,然而我们如何去进行上善治理呢?方法其实有简有繁,不离两个范畴,那就是被动治理和主动治理。所谓被动治理,就是一种比较简易的方法。例如德慧智的经典诵读中,由于诵读经典的功用极为丰富和全面,其中同样就含有这种治水的原理。这个治水的原理,不管人们都主动地去,刻意地去维护这个水,用德的能量治这个水,并没有刻意去这样持守,但是这个原理还是在其中。由于诵读者并不是有意识地去主动用经典能量治理这种水,因此可以归入被动治理。当人们诵读富含德性能量的经典之时,启动运用着口舌眼耳等五官的功能,而人体五官活动的信息全都会直接通过颅底的六对脑神经,直接传入大脑之中,再加上声音中音能量的作用力,音波谐振作用。经典的能量就能直接治理我们的脑脊液之水。因为脑脊液之水的水质,是人体中最接近先天属性的有形有质物质,它对经典中德性能量的吸收性,也就是最强、最容易的过程。只要长期坚持诵读富含德性能量的经典,就必然会达成上善治理脑脊液之水的功效,产生丰富的、有益的生理作用。 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进行上善治理呢?也是有的,但是更简单的方法,都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方法使用,绝不能取代自己的主动治理。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上善治水,离不开心意的主动运用。 经常听到一些道德文化实践者的烦恼和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愿意诵读,又没有办法解决;男性实践者抱怨自己的妻子与自己找不到这方面的共同语言,女性实践者抱怨自己的丈夫完全不相信经典诵读,讽刺挖苦反对之声则时而有之。虽然按照我介绍过的、悄悄组成三个双可教育学习班的方法,分别呼唤亲人、同事、冤亲债主的非恒名们一起进行双可教育。但是,效果好像比较慢,可能是自己的神力和法力全都太低了,就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配合。 这是一些带共性的现象,这使我想起了自己六十年前的经历,我还在摇窝里,村中的道坛预见性地提前关闭,老师进山前,将自己的一把纸折扇塞到了我的摇窝的枕头下,要求母亲天天如此做,不要丢掉。母亲将其当作避邪之宝,儿子不生病,大人也就轻松,当然也就不敢怠慢,我也就一直枕着它长大,直到离开摇窝还枕了几年,最后是这位老师自己拿走的。这大概也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不言之教”而治理脑脊液之水吧。 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这个不言之教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能量要比较高才行。如果我们办三个班,办三个诵读班,你要是能量足够的话,那肯定不用其它办法来帮助,也就可能很轻松地达到效果。这是因为这个“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我们的能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级,所以效果就显得慢。这一体会对我是有比较深的印象的。 十几年以前,有些文化程度偏低的同学跟我说,文化太低,教材看不懂,方法学不会怎么办?我也是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就说,如果你真信这些理论和方法,能够体会如何印心,你就把书当枕头枕好了。这些同学还真听话,照着办。结果一个月以后,慢慢就能看懂,都能轻松地学会了。听说东北有个女性同学是文盲,一字不识,也运用了这个枕书的办法,奇怪的是她自学的挺好,并且能够将书中的内容讲解得头头是道。这些事例,都是在实践中证实着用上善的经也好,书也好,只要“物”中真正携带着较高的能量,那么这种“枕书法”或者“枕物法”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书或者物中的能量场近距离地接近着脑脊液之水,也就在无言地在进行着治理水的质性。 这一方法的原理,是与江本胜博士对水的科学实验结果相一致的运用,这一方法虽然极为简单,方便好用,但是却要掌握住使用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对不信、不愿意者要悄悄使用,勿令其知。最近就有一例处理的比较好,一位女儿与其母亲对经典诵读意见不统一,母亲持反对态度。女儿比较机灵,她就悄悄地将《德道经》放在母亲的枕头下,开始的第一夜晚,母亲居然不能安枕,睡不着,自己跑到床的另一头去睡觉,她就赶快悄悄地将书藏了起来,第二天照放不误,又放到母亲的枕头下,结果经过这一个晚上的冲击,第二天给冲开了,母亲大脑当中的疙瘩可能给冲开了。脑子里的那个智障结给冲开了。结果第二天晚上母亲还睡得很香,没有再“搬家”。几天以后,母亲与她聊天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能与达成女儿“和谐”了,并表示自己也要进行诵读。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悄悄使用,勿令其知”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千万不能低估后天智识对先天德性能量的屏障作用力。这种运用高能量的“物”,近距离作用于“天河之水”进行治理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七天就可以看到效果,二十一天就应当“疗效”明显,四十九天可以为一个大周期。 这一方法其实道家和医家历史上都是早就在经常使用的方法,例如传统医学中利用药枕的方法治疗一些疾病,就是运用药物之气,作用于脑脊液之水。只是人们并不知道是作用于脑脊液之水而产生作用,在理性认知上并没有升华到认识其中的本质而已。此外,民间的方术派,也常用符录或者物品,放于人的枕头中和床垫下,达到一些好的或者为恶的目的,这些方法全都是在运用着这一基本原理。风水学之中,如果家宅地基下有地下水流动,水脉波同样会在人睡卧平躺以后,干扰脑脊液之水运行,造成失眠、头昏、体质下降而生病等恶果。 当然,这一简易的方法,对于诚信者,对于每位道德文化实践者,以及其家庭中智识未成熟的孩子,都是可以不使用这一“勿使其知”的原则,而直接进行使用的。不同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上善治水效果。你只要愿意而没有心理障碍力就可以直接使用,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上善治理有形有质之水的辅助方法,进行善巧方便的应用,综合式、全方位式地进行治理身国之水。 另一方面,使用的经典或者物品,要注意其能量的含量性和这个“物”与法界的连接性。例如,你使用其他人编辑的经书,虽然它也同样含有能量性(也有高低、清浊之分),但是,它是否具备与法界的连通性,如果不具备就会使效果产生极大的差异性(也要注意别连到旁门左道上去了)如果连到左道旁门,效果就会更糟,这些因素都应当考虑进去。依据这种情况,我们所编辑的经和书,由于参与选材、编辑、校对、排版、营运的所有付出劳动者,全都是我们这一批修之身的实践者,而且是多年全素食者。所以就确保了经和书都具有这种唯德能量性和上乘法界连接性,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如果你偏爱某一本佛经或者其他经典时,想用她也来上善治理一下你的有质有形之水,确又不知她是否具备法界连接性时,又该怎么办呢?这对于具有修身基础者而言也很简单,焚上心香推送到上层法界,将经书的场用心念或者自己的悟空,直送上层法界中经书原作者的本尊处,恳求连上,感应到或者慧观到获得允可以后,再将此经场与实物结合,就可以了。当然你也要注意,法界为了使人们专注于以德修心身,对某些经文的连接已经处于不允许状态,那么你再怎么求,也是于事无补,故应当顺天应人,不要执着。 关于简易的上善治理人体中最重要的有质有形之水的方法,我们就先聊这些。其实,我们大家都要主动去学会在掌握理论的前提下,启动慧心悟性,学会举一反三,那么能够产生的方法也就无穷无尽。 关于主动治理有质有形之水,特别是治理这个脑脊液之水方面,我们多年以来,已经介绍过许多的方法,只是善加应用和长期坚持应用者并不多。例如最典型的是我们的采光聚气的聚灵方法,性光调炼方法,添油接命方法,以及用太极球在脊柱内外运动,配合脊柱的蛹动、摆动、螺旋动等等方法,都是效果极佳的主动治理脑脊液之水的良好方法。大家想一想,这些方法是不是高度符合这些原理?是不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进行实践? 在人体内天地中的有质有形之水一类中,除了上述的人体内最重要的脑脊液之水以外,其次也就是人体的血液之水。对于人体血液之水的上善治理,道医学和真正的传统中医学,是这方面的行家。因为传统中医是不会割裂气血两字而治理血液之水的。但是西医却不然,西医只会治血而不知气,只知其形而不知其势。例如当前影响最大的治疗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治疗仪,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听说健康人也有去用这个仪器的,这是蒙人。患者们一旦使用上它以后,患者全都无助地悲叹自己已经被判了死刑,缓期执行的时间是六年左右,最长的期限也就是十二年左右,必定会心肺水肿衰竭而死亡,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然而巨大的医药治疗费用,却会使人生不如死。 透析治疗仪在治理血液之水中,是一把无情的双刃剑,因为它在透血的同时却将人体内的“气”同时给透的蒸发了,而回流时并没有将血中的气及时随血回补于人体内。因此,肾脏反而不工作了,逐步萎缩,功能完全丧失。粗看起来,这是由于肾脏的一种依赖性和废用性萎缩。但实质上根本上,看不见的黑里面的原因,却是因为血中气的大量丢失,造成肾脏本身工作“能量”动力作用的严重丧失。肾脏的工作其实也是气行则血行,无气血难行。简单解决的办法并不是没有,理通则法随,对这种仪器优秀的部分加以肯定,然后再给仪器增添一个能够聚气与补气的附属装置(并不参与和影响仪器本身),也就能够解决这种仪器严重的不足,使病患者有可能摆脱对透析仪的终身依赖,以及推翻无情的死刑宣判。 传统中医中,对上善治理人体血液之水,荟萃着大量的善法妙方,只要人们改变一下观念,就能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大量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方法。例如治风先治血,治血热、血寒、血瘀、血虚等等的原理和方法,十分丰富和全面。西医不能办到的,中医常常能够妙手回春。 上善治理体内有质无形之水: 对有质有形之水,我们讨论了人体内最重要最关键的脑脊液之水以后,我们还是要紧扣着帛书的治水章,讨论一下对有质无形的玄水的上善治理。一切修身者,只有同时抓住和把握住了对这两种水的上善治理,才能使修之身,其德乃真的过程,依照修真的次第,逐层、逐级地顺利完成。这一原理正如《庄子》中所言:“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庄子·天道》) 通过从前许多课程的讲解和以上的分析,我们应当对人体之内的有质无形之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认识,许多人依照方法进行实践,也应当建立了基本的感性认知。在此前提下,我们进一步分析本章,也就应当是水到渠成了。刚好也不离开这个水字。 肾炁这个玄水,有质而无形,它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它就像人体这棵大树的根,树无根则死,人无肾炁必亡。树根如果不深植于大地获取营养则必然枯萎,肾炁若无天德地气的滋养和补充则必然耗竭。人体中还有脾胃之炁,玄土的信德,这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同样需要人们高度重视。但是,老子的思想贵在抓住本因、本质而论。上善治水的思想,就是一种贵在治本,本固则“治标”自在其中。古代丹经完全秉承老子上善治水的思想,从而构成丹经学说。例如,丹经中“东家女,西家郎”的隐喻之中。东家女,就是指心火中的真液之水;西家郎,就是指肾水中的真火。一个是求证火内取水,一个是求证水中取火。然后再将这一对不离水字的小冤家们结合成体内的真夫妻,这就是最好的明证。丹经的著述全都不离开一个水字。上善治玄水,也就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基础工程和必需的过程,就是治本之法。这种治本之法,就是重在知白守黑,恒德不贰地修身实践。实践这个以上善治理体内有质无形的玄水。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老子确立了上善治水的原则以后,紧接着用两句话就点明了这种玄水的属性和特征。以确立他所讲的水与一般概念之水的区别。 有人认为,老子在这里是指出利“万物”,那么这个水就应当包括有质有形之水。万物一词,囊括着有形有相之物,这是不错的。但是,老子在这里却并没有将这个“万物”局限于天下万物之内。老子曾经指出:“三生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这说明老子思想中的万物概念,既包括了地上的万物,同时也包括了天上的万物。他所言之水,利万物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有质有形之水。而只有人体具有全息性地包罗着天地的完整属性,那么这个利万物也就必然是指人体内天地中的万物。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这一句的水善二字,既可以将水字独立而解,也可以将它们连在一起解读,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其句义则各有不同。但是结合上句,就只能将“水善”组合在一起解读。意即玄水经过恪守“知白守黑,恒德不贰”法则的治理,改变了顺行物化,流失消耗的弊端,从而赋予它尊道贵德的善性,能够更好地利益身国中的万物,并且能够复归于玄水本性中的静穆。 关于这一句中的这个“静”字,至关重要,头等重要,格外地重要。我们必须掌握这个静字的本义。你解释不了这个静字,你就会把它弄成“不争”,象儒家那样改成不争。因为与静字相对应的是“动”字。老子在第十三章就已经指出:“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我们在讲解中就已经提到,在元精肾气的顺化消耗之中,生与死是一种极性偏转的剧烈之动,再加上极性以内的动,十占其九,唯一剩下的只有一个静字才是正确的道路。黄帝也曾经指出:“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上善治理玄水的关键,就在于让玄水的动态顺化中止,复归于静的状态。这才是其中的关键。 对于这个静字,我们要牢记老子的开释:“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要归根才能曰静,那么这个玄水的根是什么呢?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这个常那是大常)huānghuāng作凶”。。这个玄水的根,就是天一状态,没有化生为“天一生水”之前的本来面貌。这一点《庄子》中作出了更加明确的阐述:“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人体的玄水,处于人体盆腔区域,人体脐下属阴。玄水居于人体之阴,就应当与阴的静性相守。不动则已,一动就应当与脊柱之内的脑脊液的这个阳水同频共率,向上升华。复归于本来面貌,品质回归太素,重回“天一生水”中的未生之境,那么天下万物也就无法与之相比了。黄帝也曾经指出:“诸阴者法地,地德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善予不争。此地之度而雌之节也”。“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玄水处于人体之阴,自然就应当令其效法大地的特性,遵从和具备地德的安徐正静的特征。玄水如果不静,恣意任其妄动顺化,那么若大的北海肾气,也会全部被我们的贪欲和私心消耗干净。 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关于这一句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经我们上面的解析,应当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人体中玄水所分布的位置,是一种既处于低下之位,同时也是人体糟粕囤积以待排泄之地。膀胱是尿液积蓄之所,降结肠与乙状结肠又是粪便储存之地。盆腔的前方是尿道之口,后方又是肛门之处。在这样的一个区域之内,当然也就是居众之所恶。这是非常精准的属性定位,也是区别此水并非有质有形之水的一个重要界定和提示。玄水正因为它本身具有静而复归于根的本性,同时它又位居于卑下难争的位置的区域当中,它虽然有动,却又能够通过上善之法使其归于静。它虽然位处低下,但是一旦令其归静以后,就能逆转升华,重归天一之境。所以就说这个玄水“故几于道矣”。粗看起来,这个玄水在人体的内天地之中,天地相隔,难以复归其天境。但是在我们解析了上面的内容以后,就不难发现,玄水重归于道境并不困难,只要能静,静而“作”,过尾闾,入天河的距离甚近。咫尺天涯,全在上善治理的一动一静之间而已。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老子在章首即指出了上善治水,但是并没有马上介绍方法,而是先给这个水进行定性。然后将笔锋一转,开始介绍一整套的上善治理玄水的方法,将理义、方法、口诀全部浓缩在极其精练的六句话十八个字之中,简称治理玄水十八字诀,而上善的属性也全部包含在这十八个字之内。修身必须正确解读和牢记这十八字真言,才可能全面正确地完成上善治理自己身国中的玄水,完成修之身,其德乃真中的关键性工程。 如果将帛书的本章,与汉代(包括以后)各种版本的若水章进行对比,再将我们上边的一些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就可以轻松地发现汉代对老子五千言的阉割和恣意篡改。他们无情地将一段非常精辟和至关重要的修身方法论,修订得面目全非。“治水”改成了“若水”;“有静”改成了“不争”;这就是在本章的大脑和神经中枢上进行大手术,改变了本章的本来面貌。从而使后人对以上“六善”的修身方法论无从解析和把握。并且还擅自添加了与本章原意风马牛不相及的“与善仁”,以及将“予善信”改成“言善信”,“踵”字改成了“动”字。通过众多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帛书版的《德道经》最为接近老子思想的原意,这一点,作为修之身,其德乃真的道德根文化爱好者,尤其需要坚定不移把握住她。 对于老子的这个十八字诀的内容,由于我们从多年以前开始都在进行讲解、介绍,我们的各种方法全都是围绕着这十八字的“六善”法展开的,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过于详细地展开,只是纲领性地给大家提示一下,以利于掌握其中的关键性内容,以及作为认识我们方法论中的一把理性升华的钥匙。 居善地。居善地并不是指“水”的居善地,而是指修身实践者的心念和意识要与这个玄水主动相结合,内观默视玄水的所在之地、人体内境的大地之处。因为人体内的玄水,造物主早就给我们安排了特定的区域,人们无法用后天意识进行直接指挥。而这个内观默照之“地”,就是脐水线以下的区域。《庄子》中的“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fen坟)之丘。”这一段话,也就是对“居善地”最精确的解读。以善治水的地方、位置都弄不清的话,其他的一切也就全都是白忙话。玄水边沿上的下丹田就是“玄水之上”。登隐弅(fen坟)之丘,不是指的昔肌吗?阴蹻昔肌处吗?,这两个地方,就上善治理玄水的风水宝地。这两处地方,其中的阴蹻昔肌处是安炉点火之地,而下丹田则是设“半边埚”的地方,都是极其关键的地方。隐弅之丘,挺有象意,弅字用得极妙。上面是个“分”字下边是二十,也是分开的意思。三岔路口寻真种,“分”叉之处,而且有凹陷有隆起才称之为弅,这也就将昔肌的练习活脱脱地进行了完整地表述,善地的属性一目了然。修之身,其德乃真中的炼命体的上善之地,只有将意识与心念全部集中于这两个善地,才能实现对玄水的全面治理,从而实现真实的变化。 心善潚。上善治理身国中有质无形的玄水,除了首先要掌握治水的目标所在地之外,关键的要素之中,最根本的要素莫过于一棵正觉正念的心。心性修持大道生,修心、修性、修命与化因四大系统是修之身的基石。其中的修心又是它们的统帅。德修养者的心,主宰着上善理治玄水成功的可能行。治理玄水对心的基本要求是平静、安静、宁静、清静。要像潭水那样深潚而清澈,毫无杂念。心猿意马,心动意摇,杂念纷飞,都是心未处善境的表现。只有心灵中唯一保持着知白守黑,恒德不二的意志,始终内视关注着“善地”深沉渊默,空明而又湛静之时,才符合法度和要求。 予善信。予,有赋予、授予、给予之义。在上善治理自己体内的玄水过程中,除了要知道地方和心清静这两项重要的要求以外。对我们的后天意识也提出了高要求。这就是我们的意识对于自己体内的玄水,要赋予和给予她充分的自主“权限”。对于玄水的静和动(作),以及其中的自然变化,要顺其自然,而又不能够“任其自然”(保持始终的内观),顺应玄水自身的客观规律,绝不能用后天的意识进行胡乱的指挥和引领。因为人们体内的玄水,是太极黑境之物,有质而无形,她的聚散升降运动等等变化,都依照着体质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变化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也称之为“信”。她如同大海中的潮水准而有信,晦前三日准时起潮於沧海,朔后三日准时急流涌退。潮不失时,信德就在其中。修之身者,对自己体内的玄水变化,同样要顺应她的这种客观规律,不以意念人为干扰它,才能称之为“予善信”。高度顺应自己体内玄水的客观变化规律,才能称得上是上善治理。 正善治。老子在本章之中前面已经开门见山式地指出了一次治水,为什么在这里又再次提出正善治呢?其中的关键是我们在治理玄水之时,除了要掌握以上的三个要素之外,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一切活动都要正确,符合这个“正”字,就是得一而止,一与止两个字结合起来就为正。正就是合德,居道○而用德一。老子说:“其无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訞。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人们在治理自己的玄水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欲火中烧,潮水涌动,如果修真者缺乏正觉正念,还是沉迷于“其日固久矣”的常道模式之中,也就很难以把持住自己的行为,就会使玄水顺化为浊精,大量丢失,动摇根本。这里的正善治,就是执一为牧,用德性、德行妥善处理、治理、清理在治理玄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人欲,对性行为的外在追求。只有用一,止于外求和外泄,体内的真夫妻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产生质的飞跃变化。这就是治理玄水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称之为正善治。 事善能。是如何在全局观上把握好治理玄水的重要法则。事,是指职,有官职之义,能,才能,能力,能量。才能、能力说到本质上,也仍然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事善能的“事”,是指整个治理自己体内玄水的整体职能。全过程中整体与细微的变化与升华,就是这个事。这件事,这一全过程,只有完全符合居无驭有,知白守黑,执一为牧的原则,严格遵守师传的口诀,禀规持范,顺应其中的客观规律性,才可能成功。对待治理玄水的具体实践之事,如何才是符合善呢?老子其实已经直接给予了中肯的告诫:“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具体实践之时,要舍弃执着心,追求意,不粘不脱,执两用中,心平气和,无私无欲,才符合“事善”的基本要求。否则,“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如果将治理玄水的过程落入后天,心动意摇,不能保持住先天的无为状态,也就会劳其终身而无所获。玄水的肾气,本身就是能量,对她的发现、捕捉、提升、转化、升华。我们只有在方法上真正符道和德的客观规律性,无为而为,出有入无而为,才能使玄水肾气全部调动起来,使这一能量灌注内天地中的所有地方,发挥最大的效能,功能。 踵善时。这里的一个踵字,用得极其佳妙,令人拍案叫绝。踵,《说文》:“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有追随、跟随、循环之义。《释名》:“踵,足后曰跟,又谓之踵。踵,钟也。钟,聚也,体之所钟聚也。”踵,含有运动义,肾气循环达到。还含有“终”字之义,足跟区域是玄水肾炁循环的终端区域。玄水顺天道而动则无弊,顺地道而动则无咎,顺人道而动则变益,顺人欲而动则生死循环。 踵善时的“踵”字,在帛书中既是再次界定了“上善治水”是治理体内有质无形的北海肾气之水,同时又严肃地指出了整个上善治理玄水,玄水肾气自动运行和充盈的终点站。一个踵字也就将上善治理玄水肾炁全过程中的安炉设鼎,采药聚丹,无为小周天之运,无为大周天之行,全部内容纲领性地囊括在其中。 踵善时,是十八字诀中最后的一句,是修真者必须全面掌握和严格遵从的实践口诀。踵,意味着体内的玄珠已成,既能自然地作出髓道小周天的运行,同时已经能够自然地完成大周天的运转。玄珠的运动性已经启动了,那么如何掌握好这种运动的时机火候呢?心身清静,无为顺应,智识即不引领也要同步关注,这就是玄水肾气自然发动,自然凝聚,并且进入运动期以后需要掌握的“踵善”,玄珠运动时机的良好把握。时,是要顺应自然天时,体内生物钟时,人处中和生其时。 《悟真篇》中曾经说:“天地才经否泰,朝昏也识屯蒙。辐来凑毂水朝宗,妙在抽添运用。得一万般皆毕,休分南北西东,损之又损慎前功,命宝不宜轻弄。” 我们借张伯端真人的这一首诗,对老子的十八字真诀进行一个小结。首先,我们应当高度注意和重视的是,修身方法论要遵循它的次第论。老子的十八字真言,大家注意了,只适用于修身者的中级阶段。在此之前必须经过清地平基,筑基炼己的预科准备阶段和初级实践阶段,才能进入对这个十八字真言的实践期。因为治理人体内的玄水,其治理的前提是一个“静”字。当我们的实践没有真正完成心意静、性体静、命体静、因业阻力少时,那么玄水这个“动”字的顺行物化,也就难以避免。修心不到位,少私而寡欲未达标,双可教育未见验,性体未归德,体表的12经络不通畅,深层的八脉道未开通,业力的障碍重重,都是玄水妄动失静的原因。必须经过清地平基和筑基炼己的过程,才能扫清这些障碍。天地才经否泰,也就是人的内天地在清地平基和筑基炼己过程中,体内玄水肾气修复回补的过程。 否卦是指体内元精消耗到了32——40岁时,上乾下坤,上阳下阴,人体内的天水与地水,已经升降中止,否塞不通,人体自身内部的天地和地气,已经自己难以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升降,它的交流已经出现终止了。所以看一般三十到四十岁的人,就能够感觉到吃力了。这个气啊,一提起来就不行。如果连续讲几个小时可能就蔫了,因为他内部的气不能自动交换。他干点活就容易疲劳,容易喘气。为什么呢?因为他体内的天地之气否塞不通,无法继续交通互化,人体库储的玄水肾气已经消耗了一半,人的头发也开始脱落了。古代的人一般都是在这个年龄区间才开始寻道并且得诀而实践,首先起码要恢复到泰卦能量态。 而64岁以后才开始实践的人,则是从坤卦、从空荡的库储状态开始回补,回补至泰卦的5——8岁时的上阴下阳能量库储状态。所以说人体内天地中刚刚经历了否卦和泰卦阶段,虽然早晚勤于实践,也经历过和具备了屯卦和蒙卦的能量状态,但是都还并没有进入最佳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也就需要“命宝不宜轻弄”的法则把握。这个“命宝不宜轻弄”的法则。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不要去轻易尝试。还是老老实实地将基础打牢,否则就可能是意引元精乱窜,假幻之丹腹中成。所以老老实实地将基础打牢,那才是根本。什么时候进入老子的十八字真言最佳呢?那就是当我们的擒捉白虎实践,能够进入体呼吸和胎息能够自然出现以后,那才是最佳时机。在此之前运用此十八字诀,都难以真静而获得良好的变化。所以还是建议“命宝不宜轻弄”。 最真实和正确的玄水动态,全都是在无为中自然出现的,近代许多人以意领气,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意通大小周天,其实全都违背了自然的法则,不解玄水的特性。所以,把握玄水肾气运动时机的最佳办法,并不是人体的后天意识,而是无心无意顺应玄水肾气的自然运动,心和意仍然要高度保持住无为状态,观而不领,观而不离,顺时随机随观而动,毫不干扰或者以意相领引。才是符合踵善时的法则。 夫唯不争,故无尤。作为本章的结尾,老子通过这一句话,归纳总结了上善治理玄水肾气的根本要求,指出了最后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整个过程之中,后天的智识不要与玄水的自然变化相争,应当高度顺应其自然,遵从玄水本身的变化规律,不能人为干扰而产生阻碍和破坏力,这才是顺利变化和成功的保证。老子曾经指出:“人之道,为而弗争”。黄帝也曾经说:“故安静正德,好德不争。”人间正道,关键是要“为而不争”,世间的一切争,都是因为后天智识所知超出了道德的规范和制约,过度执着于利益的获得,争于利也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刻,相伴而来的也就是无穷无尽的相争。失败和忧患也就永远相随不离。争,也就成了人类生存的祸患,苦难的种子。为利而争,是一个极其普遍的规律性,它的支撑者就是人类的私心和贪欲。 在修之身的上善治理玄水肾气的关键性实践中,为而不争,同样是一个必须恪守的原则,也是成败的关键。夹私藏欲,被利所诱,多知其理而妄动意念指挥其中的任何一个过程,都是自取其败,产生烦恼忧患的祸胎。“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庄子·天地》) 好,关于帛书《老子》的第五十二章治水的释义,我们暂时就讲解这么多,希望这些不太成熟的讲解内容,对德慧智教育和德真道教育,都能有所借鉴和帮助。大家也可以自己进行解经,深入展开,提出自己智慧的见解。让我们解读好上善治水,在有形有象和无形无象,或者说有质有形,有质无形这两大物质共同组成的世界中去真正认识我们的生命,共同走近老子,与圣人居,与圣人谋,从而完成我们本身内在的修之身,其德乃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