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修身趣谈 >

研学“导读” 先明德慧智

时间:2007-12-14 01: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教学部 点击:
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大家普遍反映德慧智理念不好讲的问题,自己就将导读又细致地看了一遍,发现对老师的文字理解太肤浅了,更别说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传播宣讲就自然无力,因

研学“导读”先明德慧智

——某同学对德慧智教育理念学习和传播的感想

 

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大家普遍反映德慧智理念不好讲的问题,自己就将“导读”又细致地看了一遍,发现对老师的文字理解太肤浅了,更别说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传播宣讲就自然无力,因为就没吸收多少。对于德慧智教育理念我们更多的知道的是诵读(当然这是德慧智教育理念要真正落实的最佳方法),甚至着急时会说只要诵读就好了,当然这样说没错,但是这远远不是德慧智本身。

德慧智教育理念太丰富了,而又可以说很简单,简单到哪呢?简单到只有“德慧智”三个字,这三个字弄明白了,讲清楚了,也就不错了。

要阐述清楚这三个字,并且让大众去认同而实践,老师辛苦地完成了基本的理论构架,全面地进行了阐述。但老师也说到,主干起来了,枝叶需要大家去完成,那样才能丰富起来。我觉得我们讲不好德慧智教育理念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很好的进步到枝叶的丰富上来,而我们又不是国学家,教育学家,只是个学生,还不刻苦的学生,所以讲起来就不拿手,就没力道。

那么是老师的导读不合适我们吗?完全不是,是我们没有将导读进行很好的学习研究,更别说查阅资料,学得活灵活现了。虽然我们也将导读组织大家学习过了,甚至讨论过了,可没有拓展开来,就老师的文字到老师的文字,还没有实现和社会的连接、和百科学说的连接。

记得听学长说过,老师希望我们都能做“桥”——桥梁的桥,而不是路。路是在脚下延伸的,桥是沟通看似不可能的连接的。我理解,“做桥”就是要我们能连接起古与今、中与外、有与无;能织就一张大大的网,损有余而补不足,架设起人间道德天堂。

具体到“导读”的学习理解来说,只是第一章的第一节文字内容,我细致地看了一下,试图以老师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这就发现了问题。这一段是很浓缩的一段文字,是全书的引子、德慧智概念提出的引子,提纲挈领的一段话;也是对古今中外科学研究方法的明确总结,要讲活就要明白每段话、每个词的意思,我就试图查资料,找名词解释,收获多多,一下觉得丰富了很多,心里也觉得充实了很多,对老师更是敬仰。

我觉得每个试图进行德慧智传播的学长,都去这样做一下,并且也只能是自己去完成资料查找的过程才有效,就像老师上课前依据教材备课的过程一样,要对所要讲的内容做好尽可能完善的准备,查找资料,参考别人的讲稿,作为大学老师甚至要查阅相应方面的理论前沿等等。

否则,知识就还是别人的,我们是讲不活的,因为那里面就没有我们艰苦的劳动和深入的思考,在我们的大脑皮层还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记,没有库存,是存在别人头脑里的,最多我们只是借用而已,那样做为老师的身份去讲学是不合格的。可只要能细致学习,拓展型地学习,那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了,在心里、头脑中,谁也拿不走了,要讲的话也就运用自如了。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去学,刻苦的去学,联想性的去学,这点必须做到。

比如刚说到的这段文字,不知道哪位学长有心,也不知道我们大家是否明白了以下内容:

1、本段文字想说明什么?

2、是否理解以下的名词:逻辑推理、实验证伪、归纳法、推演法、先验假定、直觉、灵感等。

3、对以下的段落能否举出有力的证据或事例说明,或者是能举出相似的类比性的例子。比如:“世界历史上各民族或国家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必须回到文化的源头上,温故而知新,吸取知识营养再前进,才能绽发出无比灿烂的光辉。”

4、能否举出来几个典型的科学家进行科学发明的例子,还能和本段意思相契合。

5、对这段文字里面的所引用的名人名句的意思是否真正明白了。等等。如果完成了以上内容的基础准备,我想您要讲这部分内容的话应该是比较得心应手的。我想弄明白这些,加上能基本串联起来,大约准备了一天。

 

对德慧智的宣讲是我们的职责,是天道赋予,也是每个道德实践者、工作者的历史机遇,更是我们曾经的或现在的誓愿,也很想看到大家好的学习方法,一起交流,一起掀起学习和推广的热潮。

不经意间记起几年前,当时在课堂上老师才开始进行德慧智教育理念的讲课时的情景和那时的心境。清楚地记得,每次都急于想听到全面的、下节课的内容(当老师是边写边讲的),更想知道实践的方法。在开始听的时候,甚至会想为什么没早些听到这些内容呢?!在进行到胎婴养虚阶段时甚至想能有机会回到胎婴期多好,那样就可以从胎婴期进行德慧智的熏陶了。对于方法听到后面时才反应过来原来就是老师一直强调的诵读实践。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和明确地认识到要传播的是德慧智教育理念,而具体的实践方法才是道德经典诵读,这点两者不同。所谓“理通法随”,我想是否还有一层意思,活用在这里就是说,只要将“理”(德慧智教育理念之理)讲透彻了,那么人们自然会跟“随”其后,追要方法(经典诵读的方法),那才是最成功的讲课方式吧。

言归正传,从以上的感想中我们也不得不感慨,中华难生,名师难遇,一切都是天道安排,自然赋予,老师慈悲,那么只有从现在努力。好在不晚,因为“朝闻道夕死足已”。要是说我们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那么我们要争取不让更多的人错过,让更多的小孩能在胎婴期就能接受德慧智教育,免生人生遗憾,这是完成大道的安排,完老师的心愿,也是完成自己的誓愿,更是为了大众的“离苦得乐”、社会祥和。

在德慧智教育理念中,有个内容叫“回婴忆望”,是希望我们都能回忆起人生先天期的无忧无愁、无私无欲、思无邪的人生境界;那么在我们最初接受到德慧智教育理念时候的那份心境,同样是我们对于德慧智教育理念认识的先天期,就让我们都能回忆起那一刻的激动和激情以及当时的认知,保持住它,让它促使我们完成德慧智教育理念的社会奉献工作,将我们的快乐“传染”给更多的人。相信我们能做得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7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