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修身趣谈 >

修身说“无为”

时间:2008-03-24 20:59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恒德 点击:
修身说无为 学习《德道经》第十一章体会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將於取天下者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德道經第十一章。無爲》 一、首先学习原文注释中对几个关键字的义源分析: 1 、爲与聞 爲:根據《說文解字》記

修身说“无为”

——学习《德道经》第十一章体会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將於取天下者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德道經·第十一章·無爲》

一、首先学习原文注释中对几个关键字的义源分析:

1、“爲”与“聞”

爲:根據《說文解字》記載甲骨文的“爲”是兩母猴直立相對,後演變爲“爪”下有母猴。《字彙》:“母猴好其爪,故從爪。”“爲”有造作、作爲之義,帶有貶義,即有所企圖、自私目的的作爲。此“爲”逐漸演變,中性化後,有爲了、爲事、爲生、爲人、以爲等義,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聞:《說文解字》:“知聞也”。耳在門內,專心聽也。聞與聽不同,重在強調靜默細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2、“益”与“損”

益:《說文解字》:“饒也。從水、皿,皿益之意也”。譯文:益,富饒有餘。由“水”在“皿”上會意,表示“皿”中滿溢出水來的意思。有增加、好處、更加、有益等義。

損:《說文解字》:“損,減也”。《墨子》:“損,偏去也”。《易·系辭》:“損,德之修也。”

3、“爲學”与“聞道”句義解:

後天有爲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一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一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凈化清理秉性和習性,開發無爲意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二、学习体会:警惕历史的误解。

1、“外求”不是“闻道”。

 “为学”从后天智识入手,重在外求;“闻道”由后天逆返先天,重在内求。为学外求日益,利己以博学名世;闻道内求日损,去欲而修身明德,内外之差,天壤之别。正是由于“内求法”的丢失,人的私欲、贪欲日盛,人类社会才一步步离道失德,陷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乱不止,杀人盈野,民不聊生的历史轮回怪圈。

2、“为学”不是“闻道”。

自孔夫子设“六艺”始,文化以礼、乐、诗、书、易、春秋沿袭。而后世传承每况愈下,各取所需,不以修身为用,只以礼乐为才艺娱心,以诗书为文学显名,以易、春秋为博学从政。西汉时儒学一统后,士大夫能以通一经一艺而得到官位,在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引下,人们重为学而轻闻道,不以求知为闻道之径,修德之始,只知死读书作两脚书橱。更有甚者,以记问之学为成就,以一技之长为广博,动辄以得道自诩,流毒日深,至今尤烈。

3、“为文”不是“闻道”。

三国时曹丕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魏】曹丕《典论·论文》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此论一出,以文章之学为不朽功业,推波助澜,使为学之风日盛,目的更加彰显,士大夫、文人雅士更加趋之若鹜,穷其一生,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吟诗作文,著书立说,以求藏之名山,流传后世,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至高理想来追求。致使文风日趋浮靡,矫揉造作,只重形式而不顾内容。直到唐代虽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主张,也难挽回颓势。所谓“载道”也只是常道理念而已。这一历史误解,时至今日,遗风犹存,危害日甚。试看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垃圾文化,几乎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地侵蚀人们生活的所有空间,甚至连最起码的礼义廉耻也不顾了,何论道德修身?

 4、“为事”不是“闻道”。

《黄帝四經》言:“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爲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誇,以不足爲有餘。”

事:形聲。從史,之省聲。史,掌管文書記錄。甲骨文中與“吏”同字。本義:官職。《說文解字》:“事,職也。”(以上引文皆见于《德道经》第三十二页注释)。

学习注释可知,早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明确提出以“恒无事”来践行“修之身”的要求了。无事即是不要有功利性的作为。人们不论从事什么,一旦有功利目的就会有欲、有私,就会违背修身之道,不知无之以为用,故事必有害。当官执事者必定经常发表言论,言行不一,言而无信,失于真,失于公,就会虚伪、狂妄自大,自欺欺人,目空一切“以不足为有余”,就会陷入愚智。随着时代变迁,《黄帝四经》所预言的事功之害已经愈演愈烈,离道失德的人们都在变本加厉地以事功做官为人生追求;做官不成则求文名;文名不得则求财利;财利难盈则求技艺······深陷滚滚红尘,熙熙攘攘,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不知保全性命,迷失归根之路。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正是老子对后世修身者的谆谆告诫,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信守奉行。

 三、“无为”与“无不为”释义。

  “无爲而无不爲”也是老子《德道经》第四十五章所说两者同出,异異名同胃的玄妙道理之一。

“无为”从太极玄的阳面角度讲,就是不能以“为学”、“为文”、“为事”为目的来“闻道”修身。所以老子再三告诫要:爲无爲,事无事(《德道經·第二十六章·无难》);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德道經·第七十三章·自然》)。

熊先生亦言:“‘无爲’本義是道性行爲,沒有自私欲望、沒有企圖野心的境界,并非無所事事的意思。身國內外的治理都必須摒棄個人欲望,去除雜念、妄念,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无爲’。修五德而歸於上德‘一’,五歸於一也就是淳德,無善無惡,就能復歸於道的无態‘0’態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處世,就是无爲。”(引自《德道经》第三十二页注释)。

“无不为”则是从太极玄的阴面角度论述“无为”的。

熊先生言:“實現了‘无爲’也就‘天人合一’相融了,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了然于胸,智慧大開,靈感萬方,一切合於自然的行爲無所不能達到。”(出處同上)。

 “‘无为’可是要用三元的精气神而为之,要去做去行去实践,这是‘为’,在这个‘为’的过程中,要用先天的精气神合一,统一成为‘无’,用这个性质的‘无’,驾驭智识和命体去行动。那才叫真正的‘无为’。我们要在人们历史上和现代的曲解中,早点摆脱出来,去实践老子所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无为’。而不是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干类同于顽空。会白耗一生,失去‘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根本意义。”(引自熊先生于20071029日和学生的谈话)。

 “无为”实在是自古至今修身明道的大课题,也是大难题。如果没有《德道经》和熊先生的指引,也许我们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写作本文的初衷,也只是想把熊先生关于“无为”的论述系统整理出来,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修证打好基础。个人的所谓学习体会,还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只有当我们遵循老子《德道经》的理法去修证道德,按照先生的教导去做、去行、去实践,实现淳德归一,心居道0,法用德一而为全人类的道德复兴事业无为奉献之时,那才算有了真正的修证无为而无不为的体会。真诚期盼各位学长不吝赐教,踊跃加入学习、讨论、探讨、研究。

(编辑:德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5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