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修身趣谈 >

“德善”与“德信”

时间:2008-07-20 21:06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 点击:
德善与德信 《德道經第十二章德善》學習提要 德善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一、熊春逑壬鷮ι婆c信的釋義: 善:好,美好

             “德善”与“德信”

               ——《德道经·第十二章·德善》学习提要

 

          德善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

         圣人皆咳之。

     

一、熊春锦先生对“善”与“信”的释义:

善:好,美好等义。《说文解字》:“譱,吉也”。譱,吉祥的言词。吉言为善。“譱”字今惟见于《周礼》,其它皆作善。善之,即好好相待。德善也,有德是善。

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说文解字》:“信,诚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实等义。《黄帝四经》:“信者,天之期也”;“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长,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一阴一阳,一短一长。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二、熊春锦先生对“德善”与“德信”的修义解释:

1、圣人居道“无”而用德“一”,无私无欲,唯德是从,以百姓心中的真性复明为己任。虽然百姓因为离道失德而对德和道的理解以及表现各不相同,但圣人一视同仁,善良的人善待之,不善良的人也善待之。这是因为德是上善的,没有分别性,不受阴阳“二”的制约。

2、对德和道诚信的人以忠信相待,对那些并不诚信的人也同样以忠信相待,因为德“一”之内是丰富淳厚的诚信。

3、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引领百姓复归德和道为大任,将天下百姓视为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样地爱护和关心。不论百姓是否和实践德与道,他都一视同仁地关心和爱护,对于百姓的各种认识,只报以孩童般的笑容。既不因百姓的难以德化而抱怨,也不因为百姓的无知而鄙视。(以上论述均摘自熊春锦先生校注《德道经·第十二章·德善》注释)

4我们道德修养实践者,最终虽然必须超脱纷扰的世俗杂务的羁绊,但是在修养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世界的一份子,不应该完全不理或者违背对家庭、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忘我无私大舍布施,要落实在为社会的善心服务之中,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为之。在具体的行为之中改造阴我心神的自私禀性,清除洗涤阴我心神的贪欲。自私是人类最卑贱的心灵恶习,自私迷惑我们的心灵,障碍阳我心神的透发,扰乱身国的宁静,是摧毁我们心身中道德的祸胎。无私地服务于社会,献身于道德的目标,行德、行善,在家庭和社会各项实践中再造我们阴我心神的活动,使它接受和服从于阳我心神的思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炼己修心过程。在施舍和布施中清阴涤阴,去妄存真。心灵所污染的尘垢,在无私的社会实践中,最容易清理干净。(摘自熊春锦先生著作《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与八识》)

5修持德性,是明心见性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真我自性就是淳德无失的道,没有人能够将我们心中的自性真我抢夺走,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毁损她。在我们的社会中,即使最邪恶的人,在他心灵的深处,同我们一样,也具有自性真我。在阴我阳我这一对阴阳复合体中,他同样深藏着一分德性。自性真我和人的德性,都是与生俱来的,其中的自性真我都是一样的相同面貌,只是德性各有五行强弱多少的差异而已。“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并不是上善。但是每个人必定是因为具备一定的善,才能来到这个人世间,这才是德性所在的关键之处。每个人的德性与生俱来,携带着五德中的一部分,各有偏重和强弱的不同,而那些所欠缺的德性部分,都是留待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之旅中,惜福积善修德性,上善上德回归道德。这就是自然赋予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根本目的!而不是让我们及时行乐,损福造罪因于世间。在道德面前,优胜劣汰,这是铁的自然规律。道德万古不变地关注着宇宙的一切众生,不言而运,不语而行,默默地等待着众生德性的圆明归道。世俗中的一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落在实处,就是德性的拥有和丧失而已。(摘自熊春锦先生著作《道德复兴论修身·复兴道德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三、有关典籍资料参读:

1、《老子感应篇》:“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语、视、行三端,正是切实下手处也。语善如非礼勿言,乐道人善,开发人之善心是也。视善如非礼勿视,乐见善人,乐观善书,恒见己恶,不见人非是也。行善如非礼勿动,非法不蹈,勇猛为善,时时行方便,种种作阴功。倡引一方,感化同志,善于人同是也。

为善得福,不曰福报,而曰善报者,盖人之为善也,原为求复其本来之善耳,非为求福而为善也。盖天赏其能不忘本来之善,肯求复其初而福之也。且夫人之为善,自并不知其为善也,不过求去其积习,以复我本体耳,故过日去,本体日现。及至露得一分本体,则自视愈明,见浑身九分之过矣;及至本体复到九分,则愈觉其一分之可憎,深咎己之不善,刮磨止有羞愧而已。而天见之,人知之,莫不敬其善,复其初矣。故期间所行,及人之善,天人则莫不善之。而善人则但知自治其身耳,并不知所行之为善也。(摘自《感应篇汇编》)

2、历史典故:刘平期贼(白话译文)

汉朝时候,有个叫刘平的人,扶了他的母亲逃难。有一天外出寻求食物,遇见了一班饥饿的强盗要把他煮熟吃掉。刘平叩着头说道:“现在我为了母亲去寻些野菜,等我把野菜送给母亲吃了,再回来就死。”强盗们听了也很可怜他,就将他放了。刘平回到家里,把野菜给他的母亲吃了,禀告他的母亲道:“儿子和强盗们有约,是不可欺骗他们的。”就回到强盗那里。强盗们看见他,大吃一惊,大家议论说道:“从前听见人家说烈士,今天总算亲眼看见了!你去吧!我们是不忍心吃你的。”于是刘平保全了性命。

刘平即将被煮的时候,哀求饿贼,请求先回家送野菜给母亲后再回来就死。强盗们可怜他放他回家,是他的孝心感化了贼人。等到供养母亲后,禀明母亲原因而回到强盗那里,强盗又放他回家,是他的信德感化了贼人。谁说盗贼们都丧尽了天理良心呢?谁说盗贼们是终究不可感化的呢?也请自问自己的德行究竟怎么样。(摘自《德育课本》第二集)

(编辑:德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8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