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修身趣谈 >

“无以为”试解

时间:2008-08-30 22:32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恒德 点击:
无以为试解 学习《德道经》一得 老子《德道经第一章论德》有言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其中的无为、无以为皆是学习理解的难点。无为之意以前已有专文讨论,本文对无以为试作肤浅解析。 先从对以字的用法解释说起。 以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虚词,用

     “无以为”试解

                                                        ——学习《德道经》一得

  老子《德道经·第一章·论德》有言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其中的“无为”、“无以为”皆是学习理解的难点。“无为”之意以前已有专文讨论,本文对“无以为”试作肤浅解析。

 先从对“以”字的用法解释说起。

  “以”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虚词,用法很多,这里仅举相关的两例。

  1、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不可以毁谤的。”(引自杨伯峻著《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

     这里的“以”用为副词,译为“这样”。

  2、          无以,犹云不可如此。《助词辩略》卷三“论语:无以为也”刘淇按。(引自《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4

    这里的“以”用法同上,译为“如此”。

    显然,若套用以上用法来解释“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是说不通的。因为“‘无为’本义是道性行为,没有自私欲望、没有企图野心的境界,并非无所事事的意思。身国内外的治理都必须摈弃个人欲望,去除杂念、妄念,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是‘无为’。修五德而归于上德‘一’,五归于一也就是淳德,无善无恶,就能复归道的无态‘0’态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处世,就是无为。”(引自熊春锦先生校注老子《德道经》第十一章注释)。

   其次,老子《德道经·第二十六章·无难》中言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正好印证了“无为”“并非无所事事”的立论。给我们明确指出“无为”的境界是凭借“为”来实现的,即是通过去欲去妄的精进修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德道经·第十一章·无为》)而最终达到的结果,而不是什么也不做。“实现了‘无为’也就是‘天人合一’相融了,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了然于胸,智慧大开,灵感万方,一切合于自然的行为无所不能达到。”(引自熊春锦先生校注老子《德道经》第十一章注释)。这正是《德道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的妙义所在。

    如果我们能够顺着“为无为”的思路来理解“无以为”,那么就可以将“无以为”解释为“以为无(为)”,这样就和“为无为”的涵义相统一,“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的白话文义就是:“上德无为而为无为”,就和上下文意顺理成章了。

    用古文语法来解释,“以”字用作介词,表示“凭借”“为”这个手段而达到“无为”的目的,并且将“为”的对象“宾语”“无(为)”前置,以强调“无(为)”的重要。这也是古汉语语法中的常见现象。

    如: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公孙丑下》)——齐国没有人把仁义和王讲的。

    这一例句本是“齐人无言王仁义者”,现在把直接宾语“仁义”用“以”提出,“言王”改作“与王言”,字数稍增,文义却显豁。(引自杨伯峻著《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

 

    以上仅是个人学习的点滴体会,一孔之见,诚请各位学长批评指正,参与讨论,参与交流。

(编辑:德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88)
98.9%
踩一下
(1)
1.1%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