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的普世价值管见 老子学院 dyxue 道医学诞生于中华道德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医学、佛医学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由于道医学始终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动进入“虚无生万有”而慧观有质无形的虚态空间,全面观察认识事物的本因、内因、外因,所以历史上,一般情况下,只在道学的修身界内部流传,难以完整进入常道后天意识“唯智能”使用的医学领域中,被人们普遍认识和了解。如今,能够读到一部蕴蓄和修订了十八年的生命科学力作——《道医学》,揭示了生命的真相。对于一位热爱道德文化、一直对中医感兴趣、又对浩淼的虚空与神奇的生命充满了好奇心的人来说,无疑是找到了智慧的明灯。下面就对道医学的一点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治心疗身、医相同功的生命观 宇宙万物中,人是一个性命双重结构的阴阳复合体,兼天地之道,为“三才”之一。人的生命由精神与形体两大系统构成,每个个体都要面对心与身的矛盾,要经历生、老、病、死的体验。为了摆脱这一根本人生困惑,实现心与身、精神与形体的完整和谐统一,一代代的先知先觉者都在做着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人的终极关怀及对生命的本质探求,不仅是社会科学者长期思考的核心课题,也是自然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永久目标。 对人体生命的探索,中华道德文化认为,道德是生命的本质和精神食粮,修身是一项系统的生命再造工程。《德道经·贵德》章云:“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无形无相,不生不灭,无增无减。德是道的外显,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德是道光能量的表现形式。道化生宇宙自然万物与人类后,依靠德的能量长养之。道德贯穿于万事万物,万物皆含有道德的信息。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就是道的木金火水土五种能量元素。道德充满宇宙自然和万物的内外,无所不在。道光德能养育生息着天地人万物。一切物质和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德能蓄聚的厚薄浓淡,决定着万物和生命质量层次的高低,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以及生存运化过程的长短久暂。因此,修身文化强调心性命三方面整体把握,有主有次,重塑人体的每一个部分。 以人体为研究中心的医学,不仅探讨生命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本规律,而且研究其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防治的措施等。但根本上都围绕维护生命与延长生命而展开。“长生久视”不仅是修身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生死观上,道德修身与传统医学是相通的。 修身文化中,对身的修养研究的系统理论与方法传承主要见诸于道医学。生命的形体系统包括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及其相应的生理功能,是传统中医学所研究的范畴。而生命的精神系统如精气神及经脉窍,则是道医学所研究的领域。道医学与传统中医学(世医)的区别:世医对人体精炁神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精与炁的理论认识层面、理性智识掌握的范畴中;道医则是既要有理性认识,同时也要对精气神具有自身内环境的直接感性认识,在双生认识整体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掌握。辩证法中讲,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中医学受古代哲学影响,在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强调阴阳,始终把握住内因与外因进行辨证施治。道医学则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辨证施治必求本因、内因、外因整体把握,特别是对本因的了解掌握。人的本因即是心,心是造因之源,身是载因之器。把握住心这个本因,进行治心疗身,身心同步修养锻炼。通过对心因的道德化,促进、全面完成后天形、心、意的先天转换,从而破除身的制约之患,进入佳境,体道悟道,与道合一。 在指导人们强身健体、养性延年、彻悟生命、回归本源方面,道医学所带给人类的福祉,与积德累功、施行仁术、经世致用、造福人类,功效是相当的。 二.修身行医、明德知道的哲学观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作为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易经》与《老子》对后世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经·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德道经·观眇》章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自然的本质和宇宙万物运行演化的总规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她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道虽是强名,但人可遵行,并能实践获得与道合一的境界;道虽不可用语言表述清楚,但可以领悟及部分性地阐释,并且可传播于他人。依照传统的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进行生命再造,不离道经师三宝进行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就能实现“可道”。 道,有常道与非常道之别。常道,一般泛指后天的、意识理念的、世俗的、普通的道理。非常道,则指道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至道,是超越人们思识、意识所能认知境界的真道,而不是一般不明道德又未进行证道实践的人所能理解的理念。老子《德道经》天元金丹方法论的慧观科学和智观科学系统方法论,是复归于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而道医学与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上,都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大道应用于医药上的定理,即医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有“歧黄源于道”、“医道通天道”之说。医为 “医、山、星、卜、相”五术之首,是可以通达大道、进入道境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道德修身不仅是行医累德的思想基础,也是返朴归真的理论指导。要了解、学习、实践道医学,离不开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是掌握道医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才能具备慧观能力,达到慧观与智观和谐统一地整体把握,并且灵活加以运用。古代的许多修身大成者,如黄帝、葛洪、董奉、陶弘景、孙思邈,张伯端、张介宾等,都既是精通医术的杏林圣手,又是德行丰厚的道学高真。 因此,德高术亦精,以德为本修身,以医为辅度世;德医互补、道术相扶,积德行善,淳德合道;这是古代医道兼精者所致力追求的人生境界。 三.显隐共探、慧智同运的科学观 “群经之首”的《易经》,是后世科学之源,直接启迪了二进制与计算机的诞生,任何学科的原理都可纳入其中。被称为“哲学诗”的《老子》,是后世智慧之泉,不仅促生了唯物辩证法的形成,而且其博大精深亦可包罗万象。 《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自然大道的顺变演化过程是:虚化神,神化炁,炁化形,形生而产生万物,物形一旦形成,道炁则滞塞不通。自然大道的逆向回归过程是:形化炁,炁化神,神化虚,当进入虚明境界后,虚实相通,就能穷通万物而复归于道。 每一个有志于探索生命本质与自然奥秘的修身者,都必须全面掌握自然大道顺变和逆化的客观规律,明白顺变之理,实践逆变之法。 在回归生命本源、实践逆返大道的过程中,人类需走的一条正确之途是:体于物而知“身”、体于形而知“炁”、体于炁而知“神”、体于神而知“虚”、体于虚而归道。而目前人类绝大部分还固囿在“体于物而知身”的阶段和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研究和实践、探索自然万物,已逐步明白、知晓自己与万物间的辩证依存关系。但对“万物乃一物”的真理,还没有产生真知识。因为人类的研究和科学实践,始终未跳出显态眼见为实的局限,对“形无所不类,炁无所不同”的隐态虚境未能步入其中。并且,道化为物之后,道炁的总趋势处于滞塞状态中,按照人类现在科学研究的逻辑模式,实质上已经走入了死胡同。逻辑型的研究模式只能将所见到的物质探索得更全面,分类更细致,在量上不断地丰富,在质上无法产生飞跃性的突破。 而道医学的思维模式却可以引领人们走出目前的惯性思维,探索一条新的思维途径。一元四素方法论是学习、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道医学的思维模式。道医学以德道一元与象数理气四素为核心,以自身为实验室,形成修身内求、显隐共探、慧智同观、天人合一、整体把握的思维理念。这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思维模式,也是古代培养通才、能够经天纬地的主要方法,是正确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金钥匙。 万物皆有“炁”,“炁”是暂时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实际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炁是生化之源变化之端,也是打开塞的根本源动力。炁虽不可见,却决定着形的成败、生死与活力,炁沿着物与形的顺化,已经此路闭塞不通。然而如果真正把握住塞之端的“炁”,那就全然是另一番新天地,把握住炁的逆化,万物万形皆是生机无穷。进入虚明境界后,虚实相通,就能穷通万物而变化自在,复归于道。 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探索形与炁之间的本质关系,研究“穷通塞之端”中“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闭“塞”不通的转归,从而为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奠基,揭示新一纪的真正的人类文明,这就是道医学的思维模式对科学发展、给当今世人的深刻启示。 总之,道医学治心疗身的生命理念、修身行医的哲学思想、慧智同运的思维模式,都会给人们的健康生存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许多新的信息和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