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道医学 > 理论研究 >

德养肾精,智慧源泉

时间:2009-05-07 23:25来源: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 作者:知音 点击:
德养肾精,智慧源泉 《道医学》揭密 大智慧的生成之源 知音 人的大智慧从哪里来

德养肾精,智慧源泉

——《道医学》揭密大智慧的生成之源

道德知音

人的大智慧从哪里来!《道医学》给出了一个生命科学范畴的答案:人的肾脏中含有智德(智的能量属性)

在《道医学》看来: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这三者均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是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而且也影响及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称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 “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养,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如《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素问·灵兰秘典论》说的“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实际上也是指肾中精气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对于大脑中的智能强弱具有支撑、扶养作用。肾在五德中主智德的盛衰。如果不注意五德品格的培养,主动吸收天地中的智德能量以养肾精。却过早、过于盲目地开发孩子们的后天智能,造成肾精的超前、过量的支出,不能濡养髓海支撑智力功能,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则会缺乏伎巧、没有科学创造力而终生碌碌无为。

可见,依托肾脏中丰厚的智德,心无邪念,清净无欲,接近自然本原的灵动,灵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泉水迸涌,慧性观察也就凝结了纵览无遗的慧眼。庄子推崇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道德修养,强调圣人休焉。也就是说:具备高度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心就象静止安宁的水一般,波澜不兴,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达到这种无忧无虑的心境,这就易于静思而接近大智慧了。静水善鉴万物,同样,心静也可以察天地之精微;水动则泥沙俱起,浑浊浮动,如人心充斥物欲,杂念横生,心浮气躁,当然无法洞鉴宇宙的奥妙、人生的真谛。他还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意思说:如果被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所困扰,就会象浑水一样失却晶莹剔透的心灵,也就不能以虚静之心来感应宇宙天地的玄机。所以,人们当效法静水的品质,内心清澈祥和,从而超越功利和得失,获得明智的鉴别力。

好一个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一针见血地勘破生命智慧的本相。熊春锦先生在《道医学》中说:对于不善养生和修身者而言,更普遍的现象都只是不断调用消耗先天之精。所以女子49岁而天癸绝,男子64岁而浊精枯,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还有那些提前天癸绝、浊精枯者,则更是透支型的寅吃卯粮所致。……此后,随着肾中储备的精气被后天不断消耗,而且后天之精的补充入不敷出,就必定会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逐渐耗竭,性腺亦逐渐衰退,生殖能力亦随之而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只有少数善于养生者和修身修真者,才能延缓和改变这种普遍的规律性,成为自己生命的真主人。可见,要想延缓衰亡、长葆青春,就必须遵循养生修身的原则:少私寡欲(《德道经》)。

《黄帝四经·道法》中说:“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意思说:最公正的人内心清净明澈而通晓自然法则。无私的人明智,有大智慧的人因为慧观一切,所以为天下确立符合道德的法则。老子也说:“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意思说:若要做到智慧通达、明白无碍,就要先问自己能否放弃追随物欲和浅薄的小聪明。这里就涉及到智慧的道德性以及道德对智慧的培植作用了。

无欲则刚,无欲才能谈无私。我们可以看出,《道医学》是揭示生命智慧真相的科学,是研究涵养肾脏之水的大学问,肾脏的“上善”之水因为具备道德营养,则为大智慧的生成提供不竭源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3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真信

    师曰: 真信,是一切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许多人虽然实践各式各...

  • 清欲

    导师指出,人修三欲:口欲性欲贪欲。三欲末平,发天难成。 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