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金丹研究 > 化因自救 >

善行、行善与化因

时间:2011-06-29 07:15来源:熊春锦先生著作《道德复兴论修身 作者:熊春锦 点击:
德性的修持,要全面完整地运用五德规范自己的心念和身形,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要挂在口头上。要高度注重点滴的实践行为。将上善之心,慈爱之心,转化为普善之行,行道、行德、行善,行动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厚德之土。

善行、行善与化因

熊春锦

 

善行和行善,这两种善都是德善,这两种行都是具体的行为实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善行,是发自阳我心的自然行为,带有不假思索性,没有过渡的意念性,意识处于被阳我心驾驭的状态。善行者具有突发性和一贯性。遇事时自然流露,不经意识干扰,行过即忘。下次仍然遇有际遇时同样会本能地去做,不易被外环境所左右和影响。行善,则带有被动性,常常表现在阴我心的阳性转化过程之中,带有用正觉正念规范意识行为的痕迹,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制约和阻碍。

这两种善,果真能够化解因业吗?能。都能化因。只要在《德道经》的引领下去实践,就能化因而改变因果律。前人虽然告诫世人:有意为善不为善。但是,却也同时告诫我们不因善小而不为。这个在这里是实践、实施去做的意思。那么,阳我心主宰下的无意为善,由于发自深层阳识而与道相应,当然能量和作用非常明显和强大,表现出无意为善是上善的自然特性。但是,在阳性转化阴我心的过程中,有意而为的实践,就是除习性,改禀性,清欲念,转化私心的一个重要过程,只要行善者把握住了这个是为转化阴我心而为之的心中正念,而不是考虑某一行善能否化动因果而去做,不是站在私和欲上去行善。那么,行善的能量与善行的能量也就极其接近了。这个心念的立足点是不为善是上善的关键所在,一念之差,谬之千里,结果和作用也就根本不同。万相唯心所造,心念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全在这一念是属于阳还是属于阴,是无求回报于一己还是有求于对一己的“回报”之中。

这“善”字的内涵,其中许多的内容,其实都是人的本能,阳我心全都携带着上善的全部内容。只是由于人类的离道失德,阴我心毫无扼制的扩张,才使本能的善性远离了我们,阴我心将阳我心所天然具备的上善之性,封闭在心灵的深处,使其难以透发。如果不学习和实践《德道经》的理论和方法,明白宇宙生命的真理,重塑人生,就难以透发。所以才需要重新去用有意识而为的行善,来呼唤自觉性的善行透发。

行善积德蓄能中的善行,就是培土培德,它既是修心的要求,也是化因的重要手段。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也就是在化因消业。我们随时随地注意行善和善行,也就是在化因消业。这个认识论,每个道德修养实践者都必须牢牢地在心灵中确立起来,并且付之于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坚持从一点一滴中培补厚德之土,积少成多,蓄弱为强。

德性的修持,要全面完整地运用五德规范自己的心念和身形,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要挂在口头上。要高度注重点滴的实践行为。将上善之心,慈爱之心,转化为普善之行,行道、行德、行善,行动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厚德之土。上善之行要求我们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一切真实需要我们扶助和帮助,需要我们关心和爱护,需要我们协助和怜恤的众生,施以我们无私的慈爱仁爱,用我们的心身的具体行为付之于实践。积累淳厚的德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因方法。行善的积累,一旦超越了恶因时,恶因就必然被埋葬。

 

注:文章摘录自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熊春锦先生著作《道德复兴论修身》

    道德知音网站文章链接:http://www.daode.biz/html/audiovideo/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8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