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治水”与生命健康 中和
老子学院
摘要:生命时刻离不开水,人体内水的清浊直接影响着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人们往往只在乎有相有形的水,忘却了水的另一种形态“炁”,所以人们盲目的认为德性的修持与身体健康没有太大的关系,五脏所存为精微物质是正炁,六腑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五脏精微物质的滋养。体内的水气化则靠肾脏,肾脏的强弱关系着生命的旺盛。“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德的修持才会产生真“炁”,才能作用于五脏六腑。老子所说的上善治水,就是从德性修持开始,五德的修持所获得能量提供给五脏,五脏的平衡才能让体内五行平衡,只有内五行平衡后身心才能获得健康。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消融,体内的真水自然消耗,要使生命健康,就要不断补充身体所需的真水,只有不断地补充和尽量减小消耗,生命之真精才会减缓消耗,生命之光才可延续的长久。
一、“上善治水”的寓意
“上善治水”出自于老子《德道经·治水》。原文是:“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为不争,故无尤[1]。”大家更为熟知的或许是《老子》通行本中的“上善若水”,传统道学文化非常讲求修身内求,上善若水只是对水的高尚品格的赞美,缺乏具体的实践方法,因此从道学修身明德的角度,“上善治水”的理念更符合道学“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知行合一原则。
“上”字表达上升、向上、上等、高处和上面等义。
“善”字表达好、美好、善良、好心、慈善、高明、工巧、慎重、熟悉、喜爱和友好等义。
“上”和“善”合起来指符合自然规律的善行。
“治”字表达管理、整理、惩办、医疗和安定等义。
“水”指氢和氧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在自然界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水是生命的最基本的支撑物质,它具有承载能力。万物赖水而生,水质的优劣决定着它们的生命品质。
由于水也以气态形式存在,所以水质是可以改变的。外源性物质可以作用于水,水同样也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外源性物质。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水具有记忆、聆听和分辨的能力。1987年,法国科学家杰克班尼做了一个实验,证明了水有记忆能力。自1994年起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等人,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结晶,证明文字、声音和意念等都带有讯息能量,带有“善良、感谢、神圣”等美好的讯息,会让水结晶变成美丽的图形,而“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信息,会让水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他们将实验结果结集为《来自水的讯息》一书。
所以说,善水可以导正,善质水的形态作用于人和物都是有益的。“上善治水”的寓意就是提高物质中的水质,使其利于万物。对我们人类来说,就是指对我们的生命之水用上善的德进行治理、管理和调治,从而使生命得到健康。
人类发展到今天,自身的内外生存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需要用“上善治水”对自我身心进行治理,然后进一步净化我们自身所生活的外环境,即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生命健康的基本元素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缩影。自然界中,天地人都有各自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如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道家和佛家以及内修者都以不同方式证出,人体内也都有“日、月、星”、“风、火、水”,而“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象征。
人体内“日、月、星”的明亮与暗淡体现着人的智愚程度。传统修真学中认为,男性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星的位置在两眼仁之间构成等边三角形的那个点上。
“风、火、水”在人体生命结构中的活跃情况也同样彰显出生命的健康程度。人体的呼吸就是体内的风,人的体温则属于火,人体的血液、体液等液体都属于水。
人体生命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粟,生命结构形式表现为一阳一阴、一白一黑、一显一隐、一有一无、一利一用,每个生命都是这种双重结构的复合体,所以古人又将生命称之为性和命。对于我们这个空间来说,性和命是一个整体,无相有质的性体只能借助于有形有质的命体来生存和提升,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性命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太极图模式。
无相有质的性体系统虽然肉眼不可见,但是它与有相有质的命体系统一样,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黄帝内经·灵枢》中说:“神炁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这些阐述都说明了生命的有形躯壳中也同时存在着无形的性体系统。神、魂、魄就是生命的真主人,没有它们的工作,这个有相有形有质的命体就成了一具尸体。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传统修真学说,都承认生命是由有相的肉体和无相的性体组成,有相的肉体的健康是靠“精、气、神”来维系,而无相的性体运动同样离不开“精、气、神”。
传统医学认为“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分有相和无相。《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无相的精生成后,才可以产生有相的精,而有相的精的生成来源于人体食用五谷等,有相的精在脏腑里转换为无相的高能量的精,才可以作用于人体,使人变得有活力;传统修真学则认为,“精”是支撑人体运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提高生命健康的精微物质,同时还是道家内丹学说中炼丹的最基本的物质。精可化气,气可还虚而养神。传统医学和道家内丹学说,都很重视精的生成、净化和提纯,最后达到合理的应用。
“气”既是运行于体内微小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输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和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人体内有正气、邪气,正气给予人积极向上的生命活力,邪气则是损伤人体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
“神”是精神、意志、知觉和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和慧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这种虚相而有质的神维系着人的生命,是健康和智慧的象征。《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也说明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
“精、气、神”三者之间关系很密切,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从传统医学上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弱。反过来说,神旺说明气足,气足说明精充。传统修真学中认为: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见者为有相,用着为无相,见者不可用,用者不可见。提高无形无相而有质的“精、气、神”质量是悟道和修证的关键所在,也是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生命结构与“上善治水”的关系
古人喜欢对“天、地、人”进行辩证而统一的研究。无论是远祖太昊伏羲氏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人轩辕黄帝,都是通过自身修证而“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进行取类比象来对万物进行归类分析,以太极阴阳模式和五行属性来演示万物。他们认为万物始终不离阴阳,性为阴无形不可见,命为阳有形可见。同时又把人体的脏腑和人的德性等以五行生克演化来进行研究和归纳。例如:一个人肾水足时,德性特征为谦恭处下,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现为:声色不迷、虚怀若谷、处下不争、谦虚柔和、不疑不滞、通达调变,命体表现为骨筋强健、耳聪血清。当一个人肾水不足时所表现出的缺点,愚鲁迟钝、多愁善感、忧虑自生、自寻烦恼,易患疾病泌尿系病、骨质病变、腰腿酸疼等,这些现象一般出现在身成年身上。其实也是因为命体中水消耗太多导致的。在五行上壬水为阳数字为一,五元上为元精,元精足则神清身健。阴五行癸水为阴数字为十,五阴为浊精,浊精足则追逐口欲,乱性败气,自然损伤正性思维,从而导致神乱身乏无力。五行和五德的缺失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如现在一些中小学生上课好动,学习成绩差,老师家长都头痛。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脾胃不好,脾胃对应五行为土,而阴土就会导致妄意产生,妄意直接影响心神,它潜在大脑皮层,所以老师上课期间心不在焉难以专心听讲,在家欺骗家长,在学校欺骗老师,饮食上不规则,爱吃零食,并食量较大,自然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这个就是典型的信德不足,究其原因,是父母造成的,同时也表现出家庭中礼德不足,礼德不足者,所表现为虚荣爱美、性情急躁、无礼争胜。再往上推其祖辈仁德不足,自私自利,仁爱不足,所以导致下辈的礼德不足,晚辈的信德不足,其实五行的生克和世间万象规律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有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在五行中对应水,把体内的水治理好,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老子的上善治水,就是想通过治理人的德性,来改变人的思维和身体健康,德性的高物质大都储存于人体的五脏,五脏在身体内阴阳表述上为阴,储存气,而精气神所需能量就是来源于五脏,五德的正气同时也储存于五脏,正气内存邪不可干[3]。所以对德性的修补就能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身体,上善治水最终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无相有质的德性,最终达到五德圆满,身心清净。
古人通过修身而知水为最佳的载气之品,他们通过内修进行炼精水以化气,提取保障生命的精华物质,作用于身心而使使体内精气神的活力加强,同时根据人体的特征以及汉字的特殊结构和内涵,编写了一些承传着大智慧和上德能量、能让人们在诵读过程中使人体的五脏和五德得到有机和有序调整的上善经典。所以经典诵读也就成了“上善治水”的首选和主要方法。
治水目的并不仅是为了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们正知正见和正觉,从而增强人的智与慧。在五行物象归类表中可以看出,肾主智主水,壬阳水为先天之本,癸阴水为后天之精,先天肾水真精,是后天浊精的化生的母体,也是后天浊精具有活力的能量之源,是濡养大脑的能量之母,决定着大脑的智慧状态。对五德的治理会让思维变得清晰,处理问题会变得容易简便。长期对五德的修持会出现一些良好的状态,如仁德:柔和畅达、博爱万物、主意合德、能立万物;礼德:光明圆通、明白道理、不迷不惑、知时达物、能化万物、不为物拘;信德:忠信无疑、诚实厚道、重视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义德:排忧解难、扶生万物;智德:通达调变、不凝不疑、能养万物。而从五脏的生理功能上,依然可以看出其相互的依赖与互存互生互补,脏腑修持好后会作用身体促使命体的精力旺盛。五脏的各自司命不同,如肝:藏血疏泄、化生津液;心:调理血气、司理神明;脾:运化水谷、吸收输布、消谷输气;肺:调理气机、宣发肃降、脏精源泉;肾:藏精濡养、净化九液、理内津液。它们之间的和谐保证着命体能量和命体的正常运转。五脏和五德实际也是一对阴阳,五脏属于命体部分,五德属于性体部分。对五脏和五德的治理,也就是提高生命质量。对于生命的认知,不仅需要后天的智识,同时还需要通过修证后的慧识,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让人们更清晰的认识生命的真相,从而使人们更好的生息。
四、生命不同时期的“治水”方法
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4],胎婴时期0-3岁,幼儿时期4-8岁,少年时期9-16岁,青年时期17-24岁,中年时期25-56岁,老年时期是57岁以后。
每个人的出生都存在着先天的五行和五德能量不足,表现在外的就是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现出来的为人上的道德水平;表现在体内的就是五脏生理功能的欠缺和后天的体貌、体质。人的一生中最佳的五脏和五德能量修补、调整和完善期是是男性十六岁之前,女性十四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
“上善治水”在生命初期,主要是对性命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孩子身体成长和天然慧性,对孩子的思进行的有序化排列,给孩子幼小的性体生命播下道德的种子。无论是老子的《德道经》,还是太昊伏羲氏的《周易》,以及轩辕黄帝的《黄帝内经》,长期诵读都能源源不断的补充生命所需的道德能量。用经典诵读来“上善治水”,着手越早,其对性命的养护效果就越好。
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修志、中年修德、老年养福,根据人的生理上的不同特点,人生不同阶段的治水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一)胎婴期的“上善治水”
婴儿完全处在先天状态,没有后天的行为能力,这个期间的治水基本属于被动期,只能靠父母来完成。诵读高能量的经典和播放自然优美的音乐,通过光波、磁波、电波、声波的传导,使子宫羊水和体液、血液、脑脊液的震荡产生功用,自然就能让胎儿得到全方位的营养,将经典中的智慧能量全息性的镶嵌在胎儿的心中和大脑中。婴儿出生后,父母诵读或者播放上善的经典、音乐,同样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带孩子去游览山水名胜,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让孩子接受阳光的沐浴,也是一种无为的“治水”方法。
家庭的不和谐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处在先天状态的孩子脑脊液清澈,记忆力强,拥有立体图文记忆方式,不好的言行和环境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影像,在智识形成后,这种不好的信息因外景相似而有所触发,干扰自身的思维。
(二)幼儿期的“上善治水”
幼儿的后天意识逐步产生,而先天慧性和后天意识交织,让他们难以分辨,所以分辨能力的引导就是这个期间”治水”的关键。老子的“居善地,心善潚”就是”治水”的最佳方法,这个期间家长的有为正性引导和不言之教具有良好的导引作用,可以按照传统修身文化中的内观诵读的相关方法进行经典诵读[5],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记忆力,还可以用经典文理和能量杜绝坏的、不健康的习性生成,同时,经典诵读还可以对脏腑进行有机的排序和整合,弥补孩子先天五德的不足,从而达到性命同补的效果。
内脏水的清浊也影响健康。这个期间由于孩子的身体和思维都处于发育时期,科学饮食上也很重要。人类盲目的认为含有营养成分高的食物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儿童的脏腑没有完全成熟,不可能对过多的食物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过于丰富的食物,会破坏孩子后天脏腑的机能,从而造成脏腑疲劳和机能紊乱。孩子体内食物的堆积也会消耗人体的先天能量,导致体内精气神失调,性体能量供给不足,孩子思维滞后,智力降低。
(三)少年时期的“上善治水”
少年期间是智识形成期,是生命中的仁治时期,这个期间的“上善治水”必须从性和命两个方面同时抓起,才能为以后行为举止的善、正、德打下良好的基础。生命在这一阶段处于生发期,后天智识逐步形成,对外界的事物逐步有自己的辨别和判断,正见、正识和正觉逐步形成,价值取向也初步建立。但是,他们的所思所做往往全凭爱好来取舍,正确和错误的信息交织在大脑中,渗入脑脊液中,反而将大脑中的水搞浑浊,从而影响到五脏中性体的思辨能力,直接影响到身心的健康。
虽然这一时期大脑和体内的水已经逐步落入后天而具有阴阳属性,但因为其直接由先天一之水化生,上善”治水”而能使水善,阳水本静,静而生定,定而生慧,静能让人少私而寡欲,定能让人的行为举止端正,慧能让人思维变得清晰,静定慧有助于这一阶段性命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利于这段时间进行常规的智识学习。这个时期的”治水”,同样可以使用诵读的方法,也可以加入一些太极拳和一些辅助形体练习,促进身体血液气机的流通循环,激发命体的活力。
(四)青年时期的“上善治水”
人的身体处在发育期,需要有相的食物和无相的道德能量吸取性命所需的能量,这个期间的“治水”需要在合理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进行正确引导。青年时期是信德修持和培补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基本发育成熟,先天慧识退后,后天智识完全显现,浊精开始生成,元精开始消耗。这个时期的”治水”就要以堵防为主,这里的堵并不是封住,而是进行有效的内分流,也就是有机的疏导。这种疏导要靠正信,必须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来支撑自己的思维。五行中土可克水,而土在五行物象分类表对应信德,五阴上对应妄意,五元上对应元炁。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容易产生心动意摇的状况,进而耗散生理中相关脏腑的元炁,所以真信、诚信以及坚定道德信念的建立就尤为重要。
青年时期是修志的关键时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心中就不会产生妄想,身心就不会为此而受累,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不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段时期的“治水”方法,可取一些内观诵读法,反躬自省法,以及一些有为的炼形方法。
(五)中年时期的“上善治水”
中年时期随着先天肾水的日益消耗,人的身体体能和思维水平直线下降,这个期间“治水“就要注重养。中年时期是生活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生命中先天和后天的水消耗最大的时期。大部分人的疾病就是因为在这段时期过于消耗生命中先天之水而引起的。人们往往认为中年时精力旺盛,做事不顾身体的承受限度,放纵自己,透支生命能量,就会直接损伤性和命。两性生活会消耗的是后天的浊精和先天的元精,超出正常的性生活会导致其他脏腑有机能量的供给量不足,致使脏腑功能失衡。所以中年的”治水”就必须以防堵和补为主,其相关方法以传统修身文化中的“内观诵读法”、“双可教育”、“昔肌铸剑”、“玄关锁闭”等为主,对身体进行堵漏和性命的能量补充。
中年的人生阶段是人生中修德的时期,这个时期工作生活学习等范围扩大,接触的人也就相应多起来,后天的智识思维就会比较活跃,所消耗的肾水就比较多,善正德的修持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人处事以善正德的标准来行事就会轻松,从而降低后天智识的消耗。中年“治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正念和正信的支撑,还要长期坚持实践修爻补漏工程,才能让天一之水的真精和后天养命的浊精按照生命的正常生理机制而消耗。
(六)老年时期的“上善治水”
由于后天肾水基本枯竭,身体机能慢慢下降,内五脏运行减缓,有些脏腑功能下降,这就需要合理的濡养和有为法的补充。老年是生命的最后一个周期,从生命的全息图中看,老年人就如同一棵大树的根,根干枯则主干和枝叶就会因为缺少营养而难以旺盛,所以老年人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有很大的稳定和支撑作用。如果在前期打好基础,那么老年养福就比较容易。由于生理的原因老年时期先天库存的元精已消耗很多,而后天浊精基本不再产生,供应生命所需的能量自然降低,大脑思维运动和身体行动就会减缓。这个时期的”治水”就需要有为法来进行辅助。传统养生学中“添油接命”就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当然,若能打开窍穴,联通天气和地气那将更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境界。
老年人的”治水”依然要遵循性命兼顾的实践,以修命为先。可以采用经典诵读、抄写经典、昔肌锻炼、双可教育、修爻补漏和太极拳等一些适合于老年人运动的方法。体力和脑力劳作尽量少些,这样才能更好的颐养天年。
五、“上善治水”的现实意义
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价值体系所引领的现代生活方式已凸显出种种弊端。人类欲望的扩张,不断的向外攫取,对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造成的破坏非常大,无法持续发展的问题已迫在眼前。而现代人在造化所赋予的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迷失于对外物的追求,名利欲望和喜怒哀乐充斥心灵,物质繁荣而心灵迷失,法纪繁严而道德沦丧,科技发达而病痛常伴,欲求多福而命运多舛。
老子在其开创德道文化的五千言中有许多直指生命本源的论述,其中“上善治水”的理论和方法从性和命两方面入手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它涵盖了人一生的各个方面——健康、成长、生活、学习、思维、工作、家庭以及人生观等。
老子用“上善”来”治水”,上善就是上德,上德的内涵也就是道德。老子所说的道德不仅指道德品格还包括道德能量。多年以来人们对道德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品格性上,简单的认为那只是一种说教,无视道德的能量性。其实道德具有双重属性,即有精神性又有物质性,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们的身体实际就是一个容器,所承载的是自己的道德,道德含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身体健康和聪明才智,以及生存环境和机遇。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道德认识的片面性,种种离德失道的行为作用于身国内外,就会形成现代科学所称的暗物质。现代科学研究暗物质,却不知暗物质就是人类离道失德的行为所造成的,它残存在自己的灵光和身体之中,影响人的健康和命运,影响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甚至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上善治水”就是用道德的一级法则要求人们思维和行为都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正是治理一个失范的社会中种种乱象的良方。这种治理是在无相的性体中进行的,只有把性体治理好了,心中的善、正、德自会显现。命体是靠性体指挥的,性体的治理就是抓住了生命健康的核心。另一方面命体不足,性体的能量供给就会不足,性体的能力就会降低很多,所以命体的强壮也同样重要。
“上善治水”注重生命健康的基本元素——精气神,精气神是命体之本,精气神足才能把生命所需的能量送到相应的地方。而“上善治水”的有为法就是提高命体的精气神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命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能量需要。而精气神也是随人对生命的重视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质量和层次,它的多少与强弱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与命运。一个人的精气神不足,那就会是一个病人。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不足,那就会成为一个没落的民族。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6]。”“上善治水”不仅可以治理自己的内身国,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改变在无为状态下影响自己的家庭,影响自己周围的人。
“上善治水”有很深的内涵,其方法也有许多,需要更多的人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去认识去实践去宣传,只有让更多的人进行学习实践,才能真正让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闪现光辉。
人类终究会走向文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了对生命自身向内的探索与实践,寻找、开拓着生命的价值、意义与方向,这就是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它在经历磨难、困惑与围剿后,其与自然相合、天人合一、遵道贵德的文化精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引着人类文明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老子德道经·治水》,熊春锦校勘,2006,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2] 《老子德道经·玄中》,熊春锦校勘,2006,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3] 《道医学》,熊春锦,2009,团结出版社出版
[4]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熊春锦,2006,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5] 《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熊春锦,2006,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6] 《老子德道经·l论德》,熊春锦校勘,2006,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