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清静止念为重 张小武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政府 【摘要】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如何才能珍惜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呢?养生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正的养生就必须要在明白生命双重性道理的基础上,通过心情的调养、精神的调养以及形体的调养三者相结合,逐渐去烦念而立正念到无念,达到一种身心内外清净虚无的状态,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的目的,达到圣贤的精神状态。 提纲: 一、 养生的含义 1、 心情的调养 2、 精神的调养 3、 形体的调养 二、 念头的清静 1、 烦念的转化 2、 烦念的降伏 3、 烦念的清除 4、 无念 三、 养生与烦念的关系 1、 养生之前清静念 2、 养生之中需断念 3、 养生最后为无念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朋友们:大家好! 我来自于羲皇故里甘肃天水,我将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清静心身念为重”。 【关键词】养生;精神;调养;念头
一、养生的含义 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就说明生命对于一个人是最最重要的,而要珍惜人生最最重要的生命就要通过养生来实现,那么什么是养生呢?我认为养生说白了就是通过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使生命发生质的变化来达到身心无疾、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如果在进行升华,我认为也就是老子五千言中所讲到的“修之身,其德乃真”。具体而言就是《黄帝内经》中所指庶人【平民、百姓】、贤人①通过道德修养从庶人、贤人上升到圣人②、至人③最终达到真人④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真正养生的目的呢?我认为要达到真正养生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首先要时常保持个好心情,也就是心情的调养。 1、心情的调养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具有双重性,其实 “生命”也就是指性命 ,双重性就是指一性、一命。这里的“一命”就是指形体、肉体所能看到的有形的物质;“一性”就是指精神思想、无形的物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反物质、暗物质;这一性一命相结合就构成了性命,组成了人体小宇宙。没有生命力,也就是精神系统之形体称之为尸体,故心情精神系统的调养在养生过程中就显得更为关键和十分重要了。 心情的调养主要就是修养一颗道德之心,也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德为主。如:老子五千言【论德】章中就讲到“…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也就是说“德”我们可以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分析及实践,修养道德之心、调养道德心情,也就是通过调养、修养让我们有一颗仁爱心、大爱心、善良心、勇猛心、慈悲心、金刚心、孝敬心、忠诚心、大公心等最终要始终保持“起心动念不离道德,”心中忘我而达到无我恒守虚无的道德真境状态,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 《清静经》中讲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也就是说人如果能够保持“清静”的思想来修身治世,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说明清静就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真清静呢?要达到真清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清静,一个是外清净。内清净主要就是指的心意的清静也就是思想的清静纯洁。《清静经》中讲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其实也就是指的内清静,要珍惜生命实现人生价值而真正养生,首先就得保持思想的清静纯洁,但是一般而言我们由于执著,妄想,自私、贪婪、到处的欲望难填而影响扰乱我们的心神,所以我们的思想很难清静下来。要实现清静养生的目的,就要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执著、烦恼。 外清静主要就是指自己经常工作居住的环境需要保持安静、舒适、安逸、自然等。 2、精神的调养 精神的调养简言之就是修养精神系统,深论之就是给人体精神系统供给道德能量而最终达到精神饱满的目的。精神系统主要是相对于人体来说的,其实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身外有芸芸众生,身内亦有亿万众生,佛陀当年说 “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其实我们的身体可以说就是由亿万众生【微观】组合而成的,这肉眼看不见的亿万众生也就是老子五千言【观眇】章中所讲到的“非恒名”,我们的形体是通过五谷杂粮来维持生命的,那么我们的精神系统、身国的众生也需要能量和精神食粮来生存,而这里的能量和精神食粮就不是我们有形的五谷杂粮了,而是要道德能量来时刻沐浴和供给使身国众生日日饱餐,从而达到民富国强的状态,天长日久就会真正达到精神饱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目的了。那么如何才能使身国众生获得精神食粮——道德能量呢? 道德能量的获得有好多的方法,通过自身实践,感到上佳的方法有观诵法,如:垂帘观心诵读道德经典,道德能量就会自然沐浴身心内外;有积功德的方法,如:助人为乐而不留名、乐善好施不求报等等。 3、形体的调养 形体的调养简言之就是修养好我们的外形体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臭皮囊”,通过一定的调养形体的方法而保持形体完美而不能老化,更深而论之,调养形体最终就是通过道德修养方法要使形体达到质的飞跃进行炁化,光华,不仅仅使皮肤毛发还包括血肉骨骼都到达炁化的标准,当然必须和调养心情与调养精神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
二、念头的清静 老子五千言【知足】章中讲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也就是说身国中道德能量高的人念少而清净,道德能量少的人念头纷飞很难清净。凡人念不断,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可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分秒秒念头都在产生——消失——产生。如电视连续剧一样,一集接一集演下去而不断,而我们修真人常说的“栓心猿、锁意马”也是针对我们的念头而言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念一直以来就如猿猴一样动个不停,停不下来,就向脱缰的野马一样到处狂奔,而真正养生就必须要化念、伏念、断念、最终达到心身清静无念的一种道德状态。 1、烦恼的转化:就是转化念头的意思,这里的转化最重要的就是邪念转正念,老子五千言【无为】章中讲到“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也就是我们通过长期的道德修养,善知识的日积月累学习,通过心的调养、身的历练,把不符合道德的妄念逐渐减少或转化为善念、正念,符合道德的念头。这也就是道学所讲的“修心炼意”的期初阶段,历史上要修真首先要跟着老师进行“三年挑水、三年打柴、三年烧火,”其实还是“调心”的过程。 2、烦恼的降伏:烦恼妄想也就是烦念,首先要进行降伏,伏念的方法很多,如:吐纳法、内观诵读经典法、光音观心等方法,我们要通过这些方法来时常伏念、清静念,使心保持常清常净的清净状态,如《清静经》中讲到的“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3、烦恼的清除:清除烦念是一种清静心念的较高的方法。清除烦念的基础前提是烦念的转化和烦念的降伏,也离不开长期调养心情、调养精神、调养形体的恒久付出,通过清除烦念就会逐渐达到忘念无念的过程。 4、无念:无念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通过化念、伏念、断念、清静心念而最终达到无念的道德境界。
三、养生与念头的关系 养生就是通过艰苦卓绝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心情的调养、精神的调养、形体的调养最终达到老子“五千言”中讲所到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目的。而念头自始至终亦贯穿在养生的全过程之中,也可以说养生之前就要清静念,亦需通过化念、伏念的方法常清静念。养生的过程是断念的过程,养生的最后是无念,达到虚无的一种状态。 总之:养生就如一项富有哲理的具有伟大意义的宇宙工程一样,不但能够了悟人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自我价值,更能够感悟知晓宇宙终极真理,还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世界大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愿我们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能够清静心念,进行养生实践,都能够践行老子所教导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通过个人的养生使国民都能够身心康泰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和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谢谢!
注释: ① 贤人:《黄帝内经》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② 圣人:《黄帝内经》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③ 至人:《黄帝内经》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④ 真人:《黄帝内经》讲到: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参考书目: 《德道经》《黄帝内经》《清静经》 201105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