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子研究 >

余嘉锡先生考释:《道德经》书名盛行于汉末

时间:2008-06-07 00:53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 点击:
余嘉锡先生考释:《道德经》之名盛行于汉末 余嘉锡( 1884 1955 ),字季豫,后号狷庵,或称狷翁,湖南常德人。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文献学家。幼承家学,年十四即立志著述,十八岁中举,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四十岁后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后任文学院长。新中国

  余嘉锡先生考释:《道德经》之名盛行于汉末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后号狷庵,或称狷翁,湖南常德人。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文献学家。幼承家学,年十四即立志著述,十八岁中举,选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四十岁后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后任文学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主要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辩证》等。均为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著。

《古书通例》是他三十年代在各大学的授课讲义,一名《古籍校读法》。余嘉锡先生强调:“当先明古人著作之体,然后可以读古书。”指出古书“一时有一时之文体,一代有一代之通例参互考校,可以得其情;排比钩稽,可以知其意。”相反地,如不明古书体例,就会在理解上产生岐误,甚至作无端的怀疑。如果不明白古人著述主旨和古书编定的原委,便难免厚诬前人,又贻误后学。应该指出,先生此书虽作于六十年前,其论断却往往为近年考古发现的简帛佚籍所证实。(摘引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余嘉锡卷·余嘉锡先生小传》,作者为我国著名古文献学家、古文字专家李学勤。)

 

以下为余嘉锡先生《古书通例卷一·汉志著录之书名异同及别本单行》文中有关《道德经》之名盛行于汉末的论述原文:

 《汉书·艺文志》著录之书,其名往往与今本不同,亦或不与六朝、唐人所见本同,并有不与《七略》、《别录》同者,其故由于一书有数名,《汉志》只著其一也。古书书名,本非作者所自题。后人既为之编次成书,知其为某家之学,则题其氏若名以为识别;无名氏者乃约书中之意义以为之名。所传之本多寡不一,编次者亦不一,则其书名不能尽同。刘向校书之时,乃斟酌义例以题其书。……《七略》、《别录》既亡,班固之自注甚略,书名异同,不可尽考。又有古书之名,为后人所改题,出于向、歆校书以后者。故虽其书真出古人,求之《汉志》而无有,则辩论纷然,疑义纷起矣。今于其有可考者,旁引群书,为之疏通证明之,其无可考者,不敢强为之说也。试条举其例如下:

一曰《七略》之书名,为班固所改题。如《子夏易传》,即《韩氏易传》是也。……

二曰《别录》书有数名者,《汉志》只著其一,如《淮南道训》是也。……

三曰刘、班于一人所著,同为一家之学者,则为之定著同一书名,如《淮南内、外》是也。……

四曰今所传古书之名,有为汉以后人所改题,故与《汉志》参差不合,如老子《道德经》是也。《史记·老子传》只言“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周、秦、西汉人引其书,均只称为《老子》。故《汉志》著录《老子》四家,《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刘向《说老子》。皆不名《道德经》。杨雄《蜀王本纪》云:“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御览》卷一百九十二、《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引。《道德经》之名,始见于此。《蜀王本纪》叙事多荒诞,又其书《汉志》不载,《隋志》始著录,是否杨雄所作,盖不可知。洪颐煊《经典集林》有辑本。《列仙传》卷上《老子传》云:“关令尹喜强使著书,作《道德、上下经》二卷。”《列仙传》旧题刘向撰,应劭《汉书音义》已引用之,当是汉人伪作。边韶《老子铭》曰:“肥遁之吉,避世隐声,见迫遗言,《道德》之经。”见《隶释》卷三。是《道德经》之名,盛行于汉末。《金楼子·立言》篇引河上公《序》言:“周道既衰,老子疾时王之不为政,故著《道德经》二篇。”今河上公注有葛仙翁序曰:“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河上公注,晋以后伪书,不足据。刘向校书时所未有,故不见于《汉志》。古书似此者甚多,如唐天宝中号《老子》为《玄通道德经》,《唐志》云世不称之。《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尚有《亢桑子》为《洞灵真经》,本无其书。此是奉诏所改,故书于《唐志》。其他出于私人意为题署者,盖不可尽考矣。

以上释书名异同之例。

(摘引自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版《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余嘉锡卷》190——191页)

 

按:熊春锦先生对德慧智经典诵读中疑难的解答说道:我在这里提到的是《德道经》,大家熟悉的可能都是《道德经》。因为在老子的原著当中,从考古出土的帛书和竹简本,还有韩非子的《解老》著作,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发生的误差在哪里呢?就是汉代以后魏晋时期的王弼,他也把这个顺序颠倒了一下。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就把老子的本意弄颠倒了。老子当时为什么把“德”篇放在前面呢?因为黄帝已经创立了道学,老子著书的重点是告诉世人和后世实践道的理论和方法。

“道”,如果没有淳德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五德”具备,也就是他第一章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都齐备了。五归化于一,才能够有资格达成这个“德”。这个“德”丰满不缺以后,才能够品尝这个“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么运行。因为“道”不可言,言语道断,他这个境界已经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了,那么就要用“德”来去体会。

所以在这个篇序上,我送给大家的这部花了很长时间校对过的《德道经》,也把我的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了大量的史料的考证以后,重新定了一个版,可能对大家有点参考意义。我们根据《德道经》的原意进行恢复,当然恢复当中还有很多内容也进行了校对。比如说,《治水篇》里面也是,在老子的原著当中是“上善治水”,但是王弼以后、汉代以后,基本上就读不懂老子了,他就改了一个字——“上善若水”。

这么一个“若”,一个“治”是绝对不同的。一个“若”,着重于理性的朦胧,好像是说你要仿效那个水的品格和精神;但老子说“治水”,那非常典型地就是你要用美和善的东西来“治”你的生命之水。(摘引自《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指导手册》)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老子》一书的争议一直有两大热点:一是《老子》的成书时代。这一问题随着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的问世,已宣告《老子》晚出的说法彻底破产。一是《老子》书名究竟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到底哪一个书名才与老子的原著名副其实?在这里也可以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了。

(编辑:德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1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