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子研究 >

谈对《大学》道德修养十六次第的认识

时间:2009-05-26 03:37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闻渊 点击:
谈对《大学》道德修养十六次第的认识 闻渊 在老师的《道德修身与五德养性》中说到了很多对《大学》的新研究,读来受益良多,其中说到了很多的观点,值得我们抓住深思 ,比如以下论述: 发现在宋代和明代开始就扭曲了《大学》的原旨。 ┄┄ 不能领会我们祖先在2500年前撰
谈对《大学》道德修养十六次第的认识
闻渊
在老师的《道德修身与五德养性》中说到了很多对《大学》的新研究,读来受益良多,其中说到了很多的观点,值得我们抓住深思,比如以下论述:
发现在宋代和明代开始就扭曲了《大学》的原旨。┄┄不能领会我们祖先在2500年前撰写这部著作的原意,给我们所带来的损失和后果,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使得整个国家的教育都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后世理学对“八条目”的确定,我是不同意的,因为他们断章取义,而且违背了古文行文的原则。比如,大家现在随口就可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成了空口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是《大学》的原旨,是错误的。孤立地提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做不到的,而且《大学》的原文当中,根本就没有“平天下”,而是“天下平”。宋明理学篡改《大学》原义,颠倒次序,并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这与原文中“明明德”无为而治的本义和主旨相背离。所以,这里面对于原义的篡解和次序的颠倒,我们心里要明白,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儒学的“修身”和道学的“修身”原来是一脉相承,并不是矛盾的。”等等
尤其是老师说的“后世的改良儒学认为是“八目”,实际上是“十六次第。”这一论断更值得深入探讨学习和实践。学生结合老师的“黄老孔修身教育次第论”谈一下自己的学习认识:

 
图的左半部分,是针对成人来说的。一个“欲”字,就说明了是成年人,至少是青年人。“欲”是带有后天意识思维的想法,人生六阶段也谈到“青年养志”,就是说,在人生观基本成熟的青年期以后的人才可能出现“欲”的状态。
“欲”的目标在哪呢?在“德天下”、“治国”、“齐家”,这个“欲”的要求是不是也相当于我们道德修养实践里面第一步的“志愿”这个环节呢?有这样的目标和志气,就需要完成“正心”、“诚意”、“致知”的认知过程,并且落实到“格物”的层级。这个过程的完成和实现,需要依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方法论。因为既然已经成人,思维必然落入后天,智识为重了,要完成远大的志向,需要切实的方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要博览群书,尽可能多的学习道德经典,并且体味人生百态,在理论和实践双方面下功夫,进行人生阅历的提炼总结,去尽杂质留下精华。当然有了明师的指导这一过程就显得简单而快捷,只是对明师的指导要坚信不疑,切实落实。如果说从“德天下”认识到“格物”的过程,逐步的认知是“渐悟”的话,那么明师指点就是“顿悟”。这是两者的不同,也相当于金丹法与守一法的区别。
老师说 :“格物”,共有五个层次:格于物,而知“身”;格于身,而知“”;格于,而知“神”;格于神,而知“虚”;格于虚,而归“道”。这是个庞大的体系。“格”就是要求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从表面逐级深入,认识到核心和根本上,要体会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且体之于身,“诚信之心承传着祖先们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显隐高度结合对的全面实践。”(《道医学》)这样也能体现出万物平等,众生一体的观念。逐级“格”物而知身、炁、神、虚、道等。这其中格出“德一”之气也许就是本质。能在慧观中明白、知晓并且大量获得道生之德畜之的“元”,那么宇宙造化之理也就了然于胸了。(《道医学》)从“格物”的五个层次来看,“格物”环节可是有相当的功力要求才可以达标的呢。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人能格于炁,而知“神”,对“玄”有了一些认识,那么我们说,这并不是终结,甚至不算什么,因为属于格物中的一个层级而已,并不高深。也就不难理解一些所谓的玄乎乎的人物,包括神汉、巫婆者,并不能得道的原因。所以道德修养必须依据层级完成全部的过程,才真实有序,造福国家人类。
对“格物”有了认知实践之后,就需要进入“物格”的层级。老师说:“物格”就是一切有相的和无相的、有质无形和有质有形的物质,都要把握住它的客观规律,那才叫“格物”。这里的“格”它有法式、标准、规格、品格、格调等含义;而且,“格”还含有“纠正”、“匡正”的含义。比如我们常说的商品规格等说法。就是在“格物”的基础上,进入到对事物规律的把握上来,甚至去除、“匡正”不合规律的部分。在认知上进而步入“知至”;再进而“意诚”、“心正”而“身修”。这就步入和图示的右半部分。右半部分既已认识到万物含德的本质,就无需再像左半部分一样,依据“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方法,就需要依据“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学习方法了,这是一种慧智双运的学习方法和模式了。
“格物”在认识到万物含“德”,道生德养之后,一切就以“德”为指南和标准,要意诚以德、心正以德,身修以德,才有可能“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就是以德平抑调节天下的不和谐以及矛盾纷争。
依据以上的十六次第,才可能走完道德修养的全程,步入真境。
那么十六次第整体而论会有以下的结论:
1、有志者,须以“德天下”、“治国”、“齐家”为人生追求和目标,而在为学日益的智识学习中了解到“正心”、“诚意”、“至知”的重要,进而明白“格物”的基础重要性和实践性。这个过程属于由认识论进入实践论环节。
2、“格物”进而“物格”,是转换的重要环节,最基础最重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全面认知“物”而不局限于片面、表象和一知半解,这个过程必须扎实完成。
3、“格物”、“物格”紧接着全面调整自己的后天智识认知,从慧智双重认识事物,调整后天观念,做到诚意以德、正心以德、进而身修以德。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身修”的前提就是“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可以作为认识论也可以作为实践论,而“身修”就是坚决的实践论。和道德修养的理论再做一下对应,“物格”是不是可以和“修身纪律”相对应;“诚意”和“正心”是不是可以和改除秉性、习性的“悔过迁善”相对应。那么修身首先做到对“修身纪律”的严守,对“悔过迁善”的频施就那么自然而必须。
4、在前面的基础上出现的效应就是“家齐”、“国治”、“天下平”。也等同于老子的“修之身、修之家、修之邦、修之天下”的过程。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天下平”是自然出现的结果了,并非儒学篡改的具有人为、强迫之意的“平天下”。
5、十六次第整个过程看,由“欲”“德天下”的有为而始,由“平天下”的“自然而为”而出,符合道德修养的“出有入无”、“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的基本法则。
 
我们也不要忘记老师同时指出:“格物”,指“体之于物而知身”。婴幼儿慧性未闭,容易隐显同步地观察到德能化生长养万物和万物生长成灭的根本变化规律,了解自身生命的隐显双重结构的实相。┄┄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三个阶段教育的次第,要以德育为原则,保护孩子先天性慧,慧智双运,由“物格”而“知至”、“意诚”、“心正”。┄┄对于我们的小孩,从胎婴养虚、幼儿教育,到十六岁的教育,如果说我们的教育理念真正能够从“物格”开始教育起,那就会非常省力,因为他的后天知识还没有形成,按照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使他们保持一种“见素抱朴,少思而寡欲”的状态,那么他们的“身修”可以说在无为的过程当中就能完成。这样,就可以为国家培养品德极高、智慧极强的现代型人才。他们的出现,对于“家齐、国治、天下平”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见,对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三个阶段教育从图示的右半部分,以“物格”开始就可以。德慧智教育始于胎婴是民族复兴的大计。
所以,成人需从立志起,确立“德天下”的志愿,再逐级认识和实证;胎婴却需要至小保护其先天性慧,而实现稳步的慧智双运。当然,十六次第论,一切的一切需要归结到“格物”和“物格”的真实不虚的认知和实践检验,成人尤其如此。十六次第论一方面点明了修身次第,一方面给了我们检验自己修身状态的标准,具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以上是学生的学习体会,浅薄之见,请大家指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67)
97.1%
踩一下
(2)
2.9%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