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子研究 >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时间:2009-05-11 01:00来源: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作者:熊春锦 点击: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2009 04 19 熊春锦 一、人类六大发展阶段和相应的道德修养方法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三讲。 主要就是介绍一下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也就是紧密地将道家的学问、儒家的学问,以及我们传统的根文化与我们的生命健康联系起来,来

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读书会

2009 04 19

熊春锦

一、人类六大发展阶段和相应的道德修养方法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三讲。

主要就是介绍一下“道学修身与五德养性”,也就是紧密地将道家的学问、儒家的学问,以及我们传统的根文化与我们的生命健康联系起来,来探讨一下这里面的关系和来龙去脉。

在研究这个主题的前提下,我们要知道,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就是说,既要知道别人,也要知道自己。后世的兵家学说,也曾经深化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际上,我们对于我们自我生命真相的研究,既要知道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同时也要知道自己生命的各个发展时期。根据道家的学说以及古代医家的学说,人生可以分为这么六大发展阶段。

 

在这六个阶段里面,古代全部是利用道德修养来制约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六个阶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尊道贵德的前提下,高度重视道光和德的能量的前提下,你才能获得生命的真正健康。

这六大阶段,我们上次已经提过了,它包括了道治社会、德治社会、仁治社会、义治社会、礼治社会到愚治社会这六个逐步下滑的阶段。对于我们人生来说,也同样具备这样一个六阶段的分期。也就是说,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早期,有一个先天无为期,接下来是一个转换期,然后进入一个后天有为期,这是我们生命的三大特征。

先天无为期,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七岁开始换乳牙,乳牙脱落换成恒牙,以这个为标志就进入了转换期。转换期持续到女子14岁、男性15岁左右的时候,女子天癸来了,也就是女性的月经来了,男性也开始遗精了,这个转换期就开始结束了,真正地开始进入完全的后天的有为期。

这三个生命分期,我们每个人结合自己生命发展的过程,实际上都应该有所感知。我们就得之于自己内部的身,在内部去回忆回忆自己,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有这个过程。但是,我们古代的圣贤们早就发现了这么三大分期,所以在古代相应的教育领域就提出了,有胎婴时期,有幼儿时期,有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这六大时期。而且,在教育方面就提出了“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这么六大主要阶段主要的方法。

所谓“胎婴养虚”,就是养道,养那个“○”,主动地去给提供看不见的能量——道光德能,提供天德地气的能量,使他们的精神系统获得一个良好的发育。

“养性”方面,我们的生命是由一性一命复合而成的。对于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它们的营养来源不同。在七岁之前,是“养性”的最佳阶段,因为它是处在先天无为期,所以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最主要的。

而少年时期的转换阶段,就特别需要“养正”。这个“正”,是由五个“一”组成。五个“一”,也就是“德一”,要用德的标准来内壮自己的五行——内五行。内五行,就是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也是指的火、木、土、金、水。把这个“养”完整而整体地把握住,才能够很好地顺利度过自己的少年期,顺利过度到青年期。

到了青年时代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养志”。 “志”,包括了“志向”、“志气”、“志愿”,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人生观的确立。在这个阶段,“志”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这个“青年养志”教育在我们现代社会当中已经表现出很多的盲目,在国内青少年犯罪率为什么居高不下?连续地年年攀升,各种犯罪因素都在产生,这是因为这个志的“养”,我们丢失了,我们在学校里边丢失了,在家庭里边丢失了,不仅前面三个阶段没有“养”好,而且到了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没有正确的制约和方向的教育。特别是年轻人的阴义,肺里面阴义的能量容易迸发出来,容易表现出来,就是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哥们义气”。“哥们义气”,如果说没有道德的制约,它肯定就邪,容易走歪,所以很容易导致青年、少年犯罪。这个犯罪率升高,常常跟“养正”这个教育没有把握好有关。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不知道如何去养这个“正”,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正气。

到成人的阶段,就要高度注意“养德”。如果说,成人阶段不注意养德,自己内部这个肾气的消耗就会加快速度。你看现在提倡的纵欲,对性欲的放纵,对食欲的放纵,对心念私欲的放纵,对内五阴这个情志活动的放纵,张扬人性,实际上都是损德败生的祸根。他们不知道在传统文化里面是通过深刻的内观、慧观、内视,来观察人体内的精、气、神是如何消耗的。

老子曾经有一句话:“不自伐,故有功。”实际上,人类是在自己整自己,自己把自己搞垮的。这个身体怎么衰败得呢?怎么衰落下得呢?疾病是怎么产生得呢?就是因为不能保持15岁之前的那种身心内部精、气、神的完美状态,而是在“自伐”,自己砍伐自己,自己跟自己斗争,在体内就用五种情志来进行自毁,消耗自己很多的能量。所以,成人在这个期间要想保持仓库里边能量的充足,想延缓仓库里边能量的消耗,放慢消耗的速度,还想能够开源节流,那么这个“养德”就非常重要。

“老年养褔”,那就是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努力了。因为仓库里边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你就要以善为福,教育儿孙,影响家庭,影响社会,调节你的心态,调节你的精神状态,从多方面去养这个福德,才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变得有益,从而对自己的身体也会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这是古代一些圣贤们对我们人生六大阶段的一个基本概况的描述,并且也指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就是从教育领域来解决这个问题。

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说“修身”都是一致的。无论哪一个学派,特别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古文化,那都离不开“修身”这两个字。在汉唐之前,基本上就是是出了一个词——“修身”。在汉朝和唐朝这个期间,所诞生的基本上是“修真”。无论是“修身”,还是“修真”,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讲的我们身体的自我实验、自我提升、自我丰富和自我校正。在“修身”阶段最简易的方法,就是我们上次给大家介绍过的老子所说的很简单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双可教育”,人人可行。在教育领域,那就更可行。

 

所谓“双可教育”,第一个“可”,那就是指开口诵读古代的经典,“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诵读那些谈论大道、阐释大道、揭示大道的经典文章,就是经典诵读。另一个“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就是说,你要主动呼唤,并把握住自己体内的性体系统,一性一命,对性体系统里边的“非恒名”,他们都有名字,你把握了他们的名字,经常去跟他们交流,主动跟他们建立精神网络上的反馈联系,就可以使他们主动获得能量,完成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一个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归纳了一下古代的一些教育方法,无论是“修身”的方法,还是后来诞生的“修真”的方法,基本上对我们人生都是提倡了一个“胎婴养虚”的方法,这个主要是指的03岁之间。古代,这几个阶段的养生方法、教育方法都是合在一起的,因为中国的古代文化非常简单,它主张把握纲领,把握系统,把握“一”,把握“○”,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多个学科、多个门类,都分得很细。古代人都了解和知道:一切都是这个“○”里边生发的,虚无生万有,用这个“一”,就足够了。

古人研究得非常详细,他们是根据这样一个基本的原则,来探讨生命的奥秘、生命的真相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必然规律。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在研究道家文化的时候,应当注意“胎婴养虚”,包括胎教开始。有的人说胎儿教育不能搞,但是我在国内曾作了大量的试验。因为我自身是搞医的,在全国各地搞了很多试点。实际上,胎儿从六个月的时候就能够听懂声音。她们的胎动,甚至子可以随着优美的音乐或者说是烦躁的音乐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母亲怀着他/她的时候,她的胎动实际就已经是一种感知,并不是说不产生作用,并不是说胎儿在母体内出现了情况。

实际上,我们除了用西医仪器对胎儿进行探索以外,用我们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去“看”胎儿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去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的表现和对能量汲取及排泄的表现。原来在国内也好,在外边也好,这个我都用过。别人都是需要B超来判断这个婴儿的性别,男或女,在国内那一段时间我就曾干了坏事,人家过来问我:“我怀的是儿子,还是姑娘?”我这个人不会撒谎,人家一问,我就随口告诉她是个女的。结果,这些人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胎教来养育好这个孩子,而是跑去引产了。这一引产,搞到我这儿可就是大麻烦,因为她扼杀的是生命。生命其实都是可以看到的,只是看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到后来,国内有很多做B超的都不敢再“看”是男是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去扼杀这个女婴的生命。而我们是为研究这个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

显态的,刚才先生都谈到了。中国文化的研究和西方物理研究的方位,是两个不同的座标。这个XYZ,这一个座标系统是西方的研究。而东方的研究,还有一个看不到的XYZ座标和看得到的XYZ座标,它们是连在一个平线上进行整体研究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其白,守其黑。”

 

西方近百几十年来,完全是在“知白”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仅仅是从这个“白境”的XYZ这座标上进行研究,已经走到了尽头,已经不能回答生命的真相,已经不能多够完整地解答宇宙的真相了。回过头来,就需要从中国的知其白,守其黑肉眼不可见的空间里面的XYZ这个座标上面,来专门研究“白”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和范围。只有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是人类真正的大智慧;如果说仅局限在某一个方面,那是根本没办法达到的。我们古代文化,正是教育从孩子开始就要培养这种智慧和能力,所以就提出了这么几个阶段。

听诵,背诵,诵行,光背诵还不够,还要去行善。老子《德道经》五千言当中,你们去看一看,其中有一个“善”。在讨论这个“善”的时候,我们在里面一观,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眼前突然放光,这一放光,自己的细胞结构就显现出来了,好像高倍电子显微镜放大了一样。一看,哇,线粒体和螺旋体全部都出现了。其中,像拉镜头一样,拉了一个“善”的粒子出来,结构就像车轮一样。

 

 

 

善粒子慧观结构图

自己体会的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就说明在2500年以前,甚至5000年以前,我们祖先他们用自己甚深的内观,就发现每一个人都有善性因子,就在每个人的细胞质里面。只要修好这个“善”,那么身体整个内环境的良好状态就会保持。

而现在,西方的一些科学研究恰恰就反过来验证了细胞的酸碱性。比如说细胞皮内是碱性的,细胞皮外是酸性的。而人常常是偏酸性,而碱性不足,这样人类的血管也就容易紧张,大脑也容易紧张,酸性也不容易排除了,酸性堆积,问题很多。但是,我们如果把细胞内壁的碱性调控器——这个“善”的因子能够提升,经常去诵读一下经典,就会发现,烦躁的情绪就没有了。

 

比如说,今年这个夏天,你们都要注意,可能每个人的火气都会很大,容易生疱子,长疥子,脑血管疾病会急剧上升。你们要是不信,你们可以观察,脑中风的人将会特别多。为什么呢?因为火大。大的环境里边,有一个火的气场,这种能量场在作用于人,影响于人。这样,失火的可能性也就会多。比如,无意当中某一幢大楼失火了,本为不容易失火的地方结果它烧起来了。这个里面,都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场性作用于外环境,我们人体内同样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同样要在遵循古代圣贤告诫我们如何养生的问题上,就必须要把握住自己主动去调节自己内部的“善”,真正去做到善行、善心、善念。这样一来,就把握住了自己一个健康的主导场。

二、大学之道与修身之学

关于如何“修身”的问题,可以说大家研究道家“修身”内容的都不多,但是研究儒学“修身”内容的却很多,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学之道”与“修身之学”。

这个“大学之道”和“修身之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由于《大学》这篇文章在历史上已经找不到原著作者了,《大学》是西汉儒学修编古籍而将其编入《小戴·礼记》中了,原作者已不可考。

但是,《大学》是不是儒家的著作呢?我们分析一下就知道了。《大学》原作者虽然已不可考,但是从七三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却可发现,《黄帝四经》中可以看见大量跟《大学》内容比较吻合的文义和字义,都包涵在里边。这也说明,《大学》理论来源还是来自古代黄学系统。而且,在老子《德道经》中在论述这个“大”字的时候,也非常明确、明晰地点明了这个“大”字就是“道”。

《大学》在汉代,在为了适应皇帝所喜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定位格局的情况下,进行了修订,就把它划归到儒学的领域去了。这并没有什么差错,而且对《大学》还是一个很好的保留。幸亏当时没有把它清除掉,而是作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支柱把它确定下来了。而且,这篇《大学》在宋代的时候,经过双程鼎力的尊崇,就把它拱显出来了,并且进入了社会教育领域的主流地位。南宋的朱熹还对《大学》进行了编辑,以至《大学》就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那么,《大学》到底对后世起了什么作用呢?我觉得既有好的推动作用,也有不足的作用。这一点,我在国内讲课时就曾提到了。

我们先在《大学》的定名上看一看,定名在中国是挺有意见的。刚才,周先生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文字是变化万千,变迁太大了。在原来,在2500年前,这个“大”字基本上儒学和道学通用,都认为它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一个名,是“道”的一个字。结果,到后来就开始分家了,编辑中把道家的这个“大”字上面加上一点变成“太”字。用所有的“太”字来表示道学的内容,而把“大”字的内容基本上都划归到儒学当中去了。它是有一个分离的过程。

因为老子在《德道经》69章“昆成”篇当中,就说:“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表述得非常清晰。就是说,那个虚无的“○”,那个处在虚当中,处在最高境界当中的那个无形却又有质的物质,在最高层次它就是“字之曰道,强名曰大”。字是对“道”的强名,因此大学其实就是道学要掌握这个“大”进行学习,进行实践,就称之为“大学”。而且,程子也讲过: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这个理解就离原著并不太远。也就是说,《大学》是一本教人怎样修习道德的入门之著作,是引领人们修养德性复归于道的理论和方法。

 

从这个古版原文,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民,在止於至善。”这一段,大家可能都读过吧?我在读过并且结合道学研究以后,发现在宋代和明代开始就扭曲了《大学》的原旨。

现在,我们先把它浏览一遍,有一个印象后再来分析它。不能领会我们祖先在2500年前撰写这部著作的原意,给我们所带来的损失和后果,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使得整个国家的教育都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特别是在明代,在明成祖时期,修篡《四书五经大全》,并将其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确立为古代官方教育领域内容的时候,顾亭林在《日知录·卷十八》书传会选中有一句话,说:“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这就直接点出了一个病根,我们国家在历史上、在民族教育的问题上,犯了一个大毛病,这个大毛病就是 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 这也就使整个社会的科学创造完全走入了低谷僵化时期。因为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和四书五经的本意,在他们那种僵化的阐释下,其精神完全被曲解了,完全背离了“不离道德”的这样一个宗旨。很多东西也被阉割了,离开了道德的宗旨,逐步地演化成为为私、为欲、为我所用,为封建统治王朝所用。

就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首先第一个前提,就是要“明明德”。如果说不“明”,不能达到“明明德”,那就没办法展开后面的内容。“改良儒学”,我们称之为“改良儒学”,因为孔子无疑是儒学的正宗,但是他的学说并没有真正完整地继承下来,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创伤。孔子当年五次问道于老子后,不离于道和德,提出志于道,依于德,据于仁,游于艺的教育和学习实践方法,是比较完整的教育系统。

但是,我们从宋明时代的理学去探讨,“志于道”基本是消失了,甚至这个“道”字也想改掉;“依于德”,也是这样,也改掉了;而仅仅是单纯地在“仁”、“艺”等这些方面去做一些小文章,离开了孔子作为中国一代教育宗师而制定的基本纲领。

儒学文化之所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能一支独秀,是因为与其他各家相比,它最多地汲取和承传了道德文化尊道贵德的精髓,将德一朴散后产生的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能量,进行了品格化和伦理化的发展。

儒学文化要想恢复到一个非常健全的时期,那就需要追寻到孔子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儒学领域当中去研究,甚至追寻到道学当中去探索,要把道学和儒学完整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窥见中国道德根文化的全貌。

三、《大学》的纲领与修身原则

“三纲要”,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后世理学对“八条目”的确定,我是不同意的,因为他们断章取义,而且违背了古文行文的原则。比如,大家现在随口就可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成了空口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是《大学》的原旨,是错误的。孤立地提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做不到的,而且《大学》的原文当中,根本就没有“平天下”,而是“天下平”。宋明理学篡改《大学》原义,颠倒次序,并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这与原文中“明明德”无为而治的本义和主旨相背离。

所以,这里面对于原义的篡解和次序的颠倒,我们心里要明白,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儒学的“修身”和道学的“修身”原来是一脉相承,并不是矛盾的。

这里,先简要地讲一下明明德”的问题。这个明明德”用了两个“明”字,我们国内有个教授在香港还是台湾讲学时就闹了个笑话,他说这可能是古人写字写错了,该把这两个“明”字给删掉一个,他是这么样来考证这个明明德”的,认为是多写了一个,是笔误。

实际上,这也说明这位教授先生看得古文还是太少。“明明”这两个字,实际上它既是一个词组,也应当独立而解。古文的特点都是这样,它跟文言文还不同。真正的古文,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着解,你才能把握它的原意。如果说你只是连续起来讲,用一个“明”字来解的话,就解不通。

实际上,古人就像给我们生命定名一样,“性命”,“性命”,为什么要把你的生命定为“性”和“命”呢?因为这是两个系统。对于这两个系统,你在研究《大学》的时候,同样也要把握住。第一个“明”,那就是指的你的“性”明,你的性体系统要“明”。性体系统,是指的什么东西呢?那就是你的魂、魄、神、性这四大系统。魂、魄、神、性四大系统,构成我们每个人的性体系统。第二个“明”,是指后天的智识也要“明”这个德。后天系统,又是指的什么呢?那也就是你的后天意识、后天的肉体骨骼以及后天的血液、体液这三大系统。

实际上,都是个“三”,看不到的黑境当中有“三”,显态的意识、后天的意识、你的体液、身体内百分之七十的水,不管这个水是血液,还是淋巴液,还是细胞递质,但它们都是水,只是里边成份不同而已。再一个,就是我们的肌肉和骨骼,有机和无机是完美结合在我们体内的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只要整体地把握住是一性一命构成生命的时候,那么你对这个明明德”,就很容易解读了。不要去把它复杂化。

而且这个明明德”,在《黄帝四经》当中也讲得很清楚: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复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时反以为幾。也提到了要两个“明”结合一起,才能过到一个“至微”的状态。古代的先哲们在为我们生命进行定名的时候,在为我们体内的所有组织器官进行定名的时候,也是顺应了这种古代慧观认识论的前提,也就是“知白守黑”。他们把握住了这个“黑”,用“黑”当中的观察,用慧知、慧见来驾驭着后天意识、智识所观察到的物质。也就是说,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他们都是整体把握住的。

 

比如,图中所有的字当中,大脑的“脑”,有个“月”字;“肺”,有个“月”字旁;“脾”,有个“月”字旁;“肝”,有个“月”字旁;膀胱、胃、胆、胰,都有一个“月”字旁,唯独这个“心”没有用 “月”字旁。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都能够释放出一个光明的能量场。我们心场释放出光明的能量场,就是我们体内的太阳。

”“为“明”,学习太阳无私自燃,为万物照明;学习月亮无欲返照,为万物照明镜。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明明德”于心,那么这一生就会走上歧路,白活一生。就会变成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从而失去了来到人世间真正的价值。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作为和作用,对社会、对他人也没有什么大贡献,因为他心里边没有光明。像很多的大德,社会上可以遇到很多的善人,他们虽然都跟其他人一样在拼搏,但是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的心就在释放着光明,既照亮了自己,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人。

西方的一些学者研究说,每一个人最高可以影响到240人。西方有个学者,他是根据自己每次去参加人家的结婚喜宴、参加人家的丧礼,通过统计学统计,发现最高的场基本都是200人左右。所以他估计了一下,一个人最高的能量场——心里面所释放的能量场,能够影响240人左右。

我们从他的研究里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心,如果说他心的光明,他无私,他爱别人的心,这个能量场释放开来,辐射开来,范围大,那么他的朋友肯定很多。同样的原理,对我们的内脏,同样也能产生照明的作用。除了心以外,其它的五臟六腑三焦,你都可以把它们照亮。如果能够真正照亮了自己的五臟六腑,那么健康也就能够保持了。

这个“德”,我们前边已经提到了,就是十种善行、四项准则,都要求能一心做到。这个“德”字,繁体的“德”,在国内说是繁体,在台湾说是正体。实际上这个“德”字,我们把握住了以后,基本上特别适用于现代,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在古代,“德”字,就是画一个眼睛,一条外丹脉,通到天上,与天相通,按天道规律办事,那时是很简单。

 

但现在代人心已经乱了,要从一心去做到十种善行,恪守四项准则,并且为他人多做贡献。为别人去奉献,不要单纯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这样也就能得到多助。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如果能确立起来,整个社会就和谐了,身体内部就和谐了,你的家庭也会和谐。你看现在很多家庭在闹矛盾。矛盾在哪里呢?那不都在失德了吗?没有善行,没有原则,没有为他人着想,当丈夫的不替妻子着想,当妻子的不替丈夫着想。国内的这些情况我遇到特别多,在网上苦恼的人都写信给我,求教怎么解决,我觉得我也懒得解决。为什么呢?人们的心里面太缺这些东西了。只知道伸手要,到了棺材里面还要把手伸出来,争取把最后一枚钢币攥在手心里才算安稳。而没有想到自己要施舍出去,没有这个爱,没有这个仁,没有这个善,那么矛盾就难以解决。这个“善”和“德”,是我们必须要去遵守和做到的,我们才能够去获得真正的健康。当然,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再继续来详细谈。

“親民”这个问题,这个“親”字,《说文解字》中说:“親,至也。从见,亲声。”“親”有爱、近、准确、真切等义。“親”在此处,所指的是仁爱、慈爱、博爱。“親”生于仁德,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生出親爱之心。修持仁德,是親爱、親近众生的基础。“民”,《说文解字》中说: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民也就是众生,不分贵贱善恶的民众。

《黄帝四经》当中,也谈到了“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这个兄huang不要做兄长解啊)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句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这是《黄帝四经》里边所存在的关于这个“亲民”的概念,阐述得非常详细。《大学》里边,只纲领性地提出一定要“亲民”。

所谓“亲民”到底是什么呢?那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是设身处地的责任心,是换位思考,是老子所说的“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不就是我们做人的一个标准么。特别是执政者,倘若老是想着自己如何如何爬得高,踩着别人的肩头往上爬,那就不是“亲民”,你就没有任何的政绩,你的政绩搞出来都是豆腐渣工程,都是牺牲了百姓的利益而建造的垫脚石。古代所说的“亲民”,就是一个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解决民众的疾苦,帮助别人解脱于困境当中。

所以说,《大学》里边的教导当中,把它作为一个原则提出来,我觉得无论对于道学人士还是儒学人士,还是我们现代教育,从小培养,建立这种“亲民”思想,以民为本的概念确立起来以后,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止於至善”,也是这样。《说文解字》曰: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止,有根基、达到之义,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至善”。

这个“止”,也就是德一。符合这个德,就可以说修到位了,把握住了。这个“至善”,就是上善,也就是完美的善、无私的善。大公无私,仁爱众生,唯德是行的十种品行,那就是至善。

总体分析起来,“至善,也就是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上善”,其根本是指心修十善之心,就是要具有十善心。

 

忠孝心,要忠于国家民族,孝敬父母长辈。

“好善心”,那就是见人之危,能够扶持、帮助;见物之危,能够救活解脱。要具有“慈悲心”的善性,要视天下人乃至昆虫、走兽、草木与己同体,爱护惜之,不残不杀。还有“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就是十善心、十善行的具体内容。

这十个内容,我们要把它们把握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主动去修持它,哪一方面不够,就修哪一个环节。而且,在平时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德”。

老子在他的五千言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唯德辩证法”,心一定要处在这个道的“○”里面,而用这个“一”、这个“德”来分析和鉴别人和事物。所以,我在国内出版了一本书,里面谈了老子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实际上跟马克思的思想完全是可以融合的,水乳交融地包容了这种思想,只不过老子思想范围更广、更博大精深而已。

老子是运用“唯德辩证法”的高手,他在五千言当中,用这个“德”来驾驭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生命内环境当中的众多生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他都是用这个“德”来进行一种非常驾轻就熟、以简驭繁的阐释。

 

“德”中,还包含了四项准则。我们古代文化强调,要想保持我们身体的健康,就得遵守“非德勿言”,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说;“非德勿听”,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听;“非德勿视”,不符合道德的东西不要去看;“非德勿行”,不符合道德的不要去做,不要去办。

相反,现在整个社会,包括整个世界都滑到道德底线这个区域中来了。可以说,非德的行为、现象比比皆是。如果说没有一个原则去制约,没有这样四个行为准则去制约,人很难走上正路。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这种现象,在青少年当中特别典型。像国内有些青年人,一些大学生跟我说,平时自己对一些坏东西并没有什么敏感性,结果网上的黄色网页一打开,就把自己身体弄垮了,连学业都不能维持下去。你说,现在这些非道性的东西、非德性的东西是多么凶啊。

但是,如果说我们在早期教育当中,让这些孩子们都能够知道和掌握这些原则,知道这些东西会对我身体造成伤害,对我的学业会造成摧毁,他就无形当中设立了一道安全线,并不见得一定要在网络上去建立一个防火网,每个人自己建立自己的道德防火网、防火墙,那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实际上,这个“修德”关键是落实到每个人自己内心当中去,要落实到教育每个人的心灵当中去,那么才能真正起到这个作用。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在谈了四原则的基础之上,我们再看看,这个“十六次第”。

四、道学修身“十六次第”

《大学》后面这一段,实际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次第关系,整个“修身”次第都在这里。而且,最后交待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天子和老百姓,无论地位多高的人,统统都离不开这个“一”,都是要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本”如果乱了的话,“而末治者,否pǐ矣。”这个“否pǐ”不读“否fǒu”,这是易经里面的否卦不通、否塞不通,是指这个意思,那就是根本没办法行得通。“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指出了最后都要落实到这个“修身”上面。

但是,后世的改良儒学认为是“八目”,实际上是“十六次第”。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列了一个图。

 

实际上,如果从这个图上来看黄老孔学这个修身教育次第论的纲要——三纲十六目,就可以比较清晰地观察到古代教育的高明之处。实际上,左面这一半主要是对成人的教育而已,对社会教育而已。

立志发愿,实现“明明德”于天下,而志于以德治国,而志于以德齐家者,唯以修身为基础,修之身,其德乃真,方可达成。

每个人要想确立“明明德”于天下这样的誓愿,想确立这样的志气,那就要从下面这个地方开始,从“格物”开始,而不是立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指体之于物而知身。婴幼儿慧性未闭,容易隐现同步地观察到德能化生长养万物和万物生长成灭的根本变化规律,了解自身生命的隐现双重结构的实相。

这里,他们把这个“德”字改成了“平”字,使“德天下”变成了“平天下”。实际不应该是这样去做,而是首先应该沉下来,静下心来,进行修持是自己的身。

要想“知天下”也好,要想“平天下”也好,结果却连这个“德”的原则也都没把握住,那怎么去“平天下”呢?对不对?一味奢谈要挤进国家领导人这个圈子里面去论治国,但实际却是连家里甚至都呆不下去,连单位里也混不好,却那么大口气说自己,那还不如自己把握住“修身”这个关键。

首先要去“正心”,把心调正。心正了以后,建立自己忠诚的信念、信仰、道德的信念、道德的信仰,建立对民族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这个时候,再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这里所讲的“心”,不是解剖学上的心脏,而是心脏的场性。《黄帝内经·灵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心中含有“意识”、“思识”、“无为识”三种识性。其中的“意识”,就是后天逐步形成的阴我心识,在“格物”、“致知”、“诚意”的基础上,才比较容易将私心和欲望调整到符合德性规范允许的阈值之内,确立正识正见。

“致知”,这每一个字的用意它都是不同的。《说文解字》曰:致,送诣也。致知”,是指全面而系统地用格物所获的理论和方法,确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使后天意识的形成,规范在以道德为准则的正知。如《易经·象下传》所言:君子以致命遂志。致知而致命,以道德修身,达到和实现德治心、身、性、命的高尚志愿。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讲解得很详细,大家以后可以通过文字再看一看。

然后,在这个“格物”过程当中,建立起一个“物格”的状态、转换。要转换到什么程度呢?要关起门来修身,要从体内的实践和身外的社会实践、家庭实践、工作实践中高度重视这个“格物”。通过这个“格物”,能够达到“物格”。什么叫“物格”呢?就是一切有相的和无相的、有质无形和有质有形的物质,都要把握住它的客观规律,那才叫“格物”。

这个“格”字,古代本义指的是一棵树生得比较长的那个枝条。就像我们现代人看事物一样也是这样,走到公园里去看一棵树,肯定首先观察到的是它的枝条,而不会马上盯到树根里面去看,并且也不会直接去看树干。就是说,摆在最前面的、最浅显的就是枝条,是我们最容易发现的。从表往里面去进行研究,这实际上是高度符合西方后来提出的逻辑推理。对不对?演绎归纳,可惜我们自己没弄好,我们后来自己僵化了,不提“格物”,就直接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可以说,从明代以后教育就走在一个错误路线上,自己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根性文化教育理念都丢弃了,非常可惜。

实际上,如果说我们把 “格”字这个关键点把握住,从“格物”到“物格”,用于教育工作,指导每个人都切切实实贯彻执行,那么我们国家,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社会精神风貌,还是经济建设风貌,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敢和中国相媲美。就会像十六世纪以前一样,远远地把西方文化甩在后面,只有他们学习的份儿。可惜,我们从八百年前开始就已经开始丢失了这个“格物”,走错了路。在教育方面,走错了方向。

就像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西方教育,再来比较一下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孩子现在可怜呀,都成了书呆子,他们一天到晚就知道数理化,自己动手的能力完全没有,那怎么去“格物”呀?把他们丢在一个岛上,在进行少年生存演练的时候,日本的孩子都能自理,都能生存。可是我们的孩子呢,都哭着叫妈妈,找自己的父母,不知道生活该怎么自理。这说明,我们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不是在培养每一个孩子“格物致知”的这样一种能力,更谈不上“知至”。

实际上,在古代教育方面,这个“格”,它有法式、标准、规格、品格、格调,《礼记·缁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而且,“格”还含有“纠正”、“匡正”的含义。如,“格非”,指清除错误、邪僻的谬论和思想;“格心”,指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指匡正时弊纠正时弊。这些内容都是“格”的范畴。

在古代“修之身”这个层次当中,也存在“格于物而知身”,我观察这个物体就会联想到自己身体里面,体会到这个人与物之间的同频感应是什么。现在,我们很多人的感应能力都很差;但是,我们所接触的西方人当中,他们的这个情形却是相反的,他们的“格物”感应能力比我们中国人还要敏感。第一次见面,他跟你握手的瞬间,就能知道你可交不可交,比我们东方人表现得更为敏感得多。这种情况,你说奇怪吧?其实也不奇怪。我没到美国亲自去体验这种情况,不知道美国这方面的情况怎么样。但是,我感到整个西方属金,金五行属肺,肺又主皮毛。所以,生活在西方的人敏感都是天然的,天生水平就那么高,这是大地赐予的生物功能。

我们中国在中土,它在场性上面,处在一个“中”的方位上,并不是说它位置绝对是中央,不是那个意思,那是封建社会错误理解这个问题,所以盲目贡高我慢,结果被西方列强打得屁滚尿流。

实际上,在我们这个“修之身”的层次上,不仅要知道这个“气”、这个“能量”,而且还要知道自己的“神”,要知道自己的“虚”,要知道自己的“道”。这样一个修身次第,是走在一个高层次的内容和过程。

《大学》,不仅仅是把这个内容包涵在其中,而且把其它的内容都包括在里面。

在“修身”这个次第顺序上,作为成年人为什么一定要从《大学》里面所提及的这样一个层面上进行修炼?为什么要从头开始,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离道失德了,整个社会离道失德了,家庭教育离道失德了,社会教育也同样离道失德了,把握不住这个“明明德”,来管理天下、治理天下,从而实现无为而治。所以要想达到最好的治理,只有在把握住“修身”的前提下,去“正心”、“诚意”、“致知”,然后在这个“格物”上下功夫,使你的品格具有五德的品格,这就是“格物”。五德的品格,是指仁、义、礼、智、信。

对事物的认识,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无论是推理还是实验证伪等方面,你都能够分析出,都能够认识事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我们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就感悟了这个“物”的规律。“物格”,就是要掌握任何物质的客观规律——符合德的客观规律,它不离开德。

可以说,整个这个调节过程,就是以德修身,以德正心,以德诚意,以德致知,以德格物,然后就达到了物知其德者,知至其德一,使自己后天的认知能够认知到事物的根上面去。任何事物的“根”是什么呢?任何事物的“根”归到基础上就是“一”,最后是个“○”。那个“虚”里面的东西,我们没办法去知道,但是归到德性上面来,归到德的品格上面来,都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所以,这个“知至”,就是指的这个“一”,一定要归到它的根上面来,归到这个出发点上面来。就像一条河流,总要归到它的源头当中去。

“诚”,《说文解字》曰:诚,信也。“诚”,是信德深厚的表现,也就是用诚信道德的心来规范意识行为。人体内八识中,意识系统指挥着眼、耳、鼻、舌、身五显根。这五显根的活动是否符合道德,取决于后天意识是否诚信道德。

这个“意诚”,应该是与众多的生命相同步。你的信念、你的意识,要具备这个诚信的品格。在这个范畴之上,在符合德性、符合善性这个基础之上,来认识周围的一切,这个心就自然“正”了,心里面的光明就自然产生了。

如果真正把这几个环节把握住了,那么你的身也就修好了,也就处在无为而为地“修身”了,你的家也就不治而治了,你的国也就不治而治了,一家子人也就齐心合德了,那么天下也就自然平静、太平了,长治久安也就自然产生。而且,这一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为而治的过程。无为而为。

这次,我特别把这个“无”字重点解一下。这个“无”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从这个竹简小篆“ ”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连接两横的这一撇是出头的,整个五千言当中,用的都是这个“无”字。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个“十六次第”的时候,要注意到这里。

这个就是把握成年人16岁过后,禀性当中的坏东西,社会、家庭、单位当中染上的习性,全部都已经堆积起来,没有一个打扫过程,没有一个“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的自我调节过程,没有这么一个自我调节过程,那就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三个阶段教育的次第,要以德育为原则,保护孩子先天性慧,慧智双运,由“物格”而“知至”、“意诚”、“心正”。顺应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顺应先天向后天的转化,而不失先天性慧,慧与智同运,不离德道,虚实相通,“明明德”而自然“身修”。既顺应其中的规律转化,先天与后天同步而成,德居中位则以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则家齐,修之国则国治,修之天下则天下平。

对于我们的小孩,从胎婴养虚、幼儿教育,到十六岁的教育,如果说我们的教育理念真正能够从“物格”开始教育起,那就会非常省力,因为他的后天知识还没有形成,按照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使他们保持一种“见素抱朴,少思而寡欲”的状态,那么他们的“身修”可以说在无为的过程当中就能完成。这样,就可以为国家培养品德极高、智慧极强的现代型人才。他们的出现,对于“家齐、国治、天下平”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研究黄帝学说、老子学说、孔子学说,就深深地感到:这整个修身过程,就是一个“德一”、“守一”过程,就是一个方法论的次第论。虽然后来在道学里面,逐步地淡化了,用其它的理论取代了,但是从《大学》的本意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个清晰的脉络。而且,这个次第的形成跟道学的原理也是完全相通的。

 

就是说,任何事物是在虚当中生成,虚生神,神生气,气生形,气再产生有质有相的物质。形生气塞,等任何有质有形——眼睛看得到的物质形成以后,这个气就局限、封闭、滞塞在这个形体里面,耗光就完了。尽管我们人体生命还有个优点,可以自己主动把自己的窗户,把门也打开,那这个气塞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因为古人是穷通这个“塞之端”,对于这个“塞”,对这个堵塞研究得非常细致,破了这个迷。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个“否之理”,也解析得非常清楚,所以就掌握了生命再造之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格物”方法。

修身“格物”,共有五个层次:格于物,而知;格于身,而知;格于炁,而知;格于神,而知;格于虚,而归

通过“格物”而达到“物格”,这是中国根文化的特点。非常厉害,研究自己的生命,都研究到细胞里,研究到DNA里。就像前边讲座中我所提到的,实际上老子在2500年前,他就看到了DNA的结构,命名DNA的双螺旋,一个叫“朴”,一个叫“素”,早就给它命名了。

 

不仅只是命名,而且现代科学还没有发现这个DNA中的中轴,这个DNA中间不是有个中轴么?你们学生物的看到的DNA模型,中间需要一根铁杆子撑着它,实际上的确是有一根无形的能量轴在里面。老子早就发现了它的存在。所以,古代提出了: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然后才能达到一种“虚实相通,实为大同”的境界,虚和实真正相通了。

现代的科学走到了XYZ座标的极限,回过头来再研究看不到的这个XYZ座标,也走到了一个圆满状态。两者相通了,结合在一起了。那个时候,就是“虚实相通,是为大同”境界了。而且,这些过程它是“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

虽然分了很多类,但是这个气是相同的,这个神也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这个虚是无处不在的。不要因为有了实体,就认为里面我们进不去,像人的三腔——胪脑腔、胸腔、腹腔,它们里面都有空腔,这里面的能量都可以振动起来。古人们运用这个空,就达到了一个“虚中生有”,积聚能量而再造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生理的一些特点。

16岁之前这个阶段,我们要掌握好胎婴、幼儿和少年时代三阶段的教育,运用上面所说的后八目,直接进行教育和培养最好。但是对我们成人来说,就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要把整个十六个次第全部把握住,才能过度到产生这样的效果。而且,要立足当下,从现在就要做起,只有把这十六个次第牢牢地把握住了,那么“修身”才能说进入了比较好的境界和状态中。

而且,这个“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实际上跟老子下面这段话是不谋而合。老子在他的《德道经》里,说得很清楚:“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都没有离开这个“德”字,跟“身修、家齐、国治、平天下”,那就完全是一个思想脉络出来的,所以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研究,那么我们对修身的次第和认识自己生命真相的过程,也就比较容易把握正确的方法。

十六岁以后的成年人由于后天意识已经牢固地形成,早已经远离自己的先天内环境,性慧基因早已尘封于后天智识的覆盖之下,与七岁之前的先天状态非常遥远。由于已经错过了人生早期的珍贵教育期,现代成人修身的基础次第那就必须遵循“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先后教育与实践的次第,由后天重新寻找自己的先天和复返于先天的过程,补回这一系统教育工程,才能顺利地进入修身阶段之中。否则,轻率地在“心未正”、“意未诚”、“知未至”、“物未格”的背景下,直接侈谈修身,以及在“格物”中妄行修身,也就必然百无一成,或者陷入邪径,难以自拔。

现在成人的修真,由于后天智识已经牢固地形成了,那就得从后天智识的校正做起。现在,我们已经用惯了大脑,要有一个“去脑从心”的过程,别以经验思维判断为第一位,因为我们后天堆积的知识都是别人的经验。别人的经验,有的拿过来可以用,有的根本不能用。你大脑里装得越多,反而垃圾越多。正确的知识常常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所以就需要去脑而从心。当从了心以后,心里面有个阴我,还有阳我。阴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是损害自己的。阳我判断是正确的,当然要服从自己的阳我,扶生阳我产生正念正识,进一步在心里面确立以后,才能有真正的明心而见性。明心见性,性就是比较高级的阶段了。

五、五德养性

“性”,在人的生命中内在表现形式是德行品格和能量,外在表现是气质和人文素养。

班固《白虎通·情性》曰: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韩愈《原性》:“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清·恽敬曰: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仁、义、礼、智、信,道学称之为“五德”,源出于《德道经·论德》;儒家称之为“五常”。“养性”,就是“养德”。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肝里边成藏仁,心里边藏礼,肺里面藏义,肾里面藏智,脾里面藏信。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都能够使我们的身体里面产生很多的疾病。

 

仁德品格缺乏,仁德能量缺乏,这样的人性格上肯定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自己生气。这种人很多,女性一般就表现出爱生闷气,在心里仇恨别人,但外在表现不显露出来,可以憋到自己对着墙角流眼泪,但是却淤积在自己体内。表现在健康上,就会伤肝,造成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肝五行属木,仁德为肝脏之本,肝主筋(血管、韧带)。仁德缺乏的人,晚年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而且,仁德品格缺乏表现在命运际遇上,就会人际关系紧张,一生各种事业发展困难重重。

仁德丰厚的人,一般从眼睛就可以看出来。他表现出了一种慈爱、善良、宽容,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非常端庄,随时都可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在待人接物上,也表现出一种柔和畅达,能够宽容、包容,称之为“慈眉善目”。为什么会“慈眉善目”呢?因为肝开窍于目,所以从人的眼睛上就可以发现这一个人是否具备比较浑厚的肝木仁德和品格,有了品格才有能量。

国内十几年前的气功大潮中,人们拼命去炼气,结果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把生命炼得很好?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没有。人们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盲目地追求能量,不讲求修品格而追求能量,实际上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呢?因为载不住。有什么样的品格,就存在什么样的能量,所以古代的修身就特别讲究,要把身体这个容器,锻造得具备这个五德,那么能量就能同频共振,就很容易进到体内来。否则,用再强的意念去拉,也拉不回来。

 

这个义德,是养肺的。义德品格缺乏的时候,那妒忌心特别地强,这种人会妒忌心强。为什么会产生妒忌呢?我在国内最近出了一本书,书名叫《道医学》,里面比较详细地谈到了这些问题。在这里,就简单地提一下。以后,你们有机会在国内买一本,自已再研究研究。

义德缺乏的时候,做人性格就比较虚伪,而且善辩,好逞强辩论。而且,喜欢在是非中逞能,对人比较刻薄、猜忌。这种人,在健康方面,会因气恼别人而伤肺,经常出现口舌溃疡、气喘咳嗽、咽喉肿痛、,肺痨咯血等呼吸系统疾病。

肺五行属金,义德又称为金德。金德为肺脏健康之本,也是上焦调节的一个能量体。肺主皮毛(皮肤、毛发),金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很多顽固性皮肤疾病和毛发的疾患。

义德缺乏的人,在生命的道路上表现得特别吝啬小气。在人生际遇上,常常因贪占便宜而成为孤家寡人,朋友很少,形单影只。

相反,义德能量丰厚、义德品格强的人,他就非常快乐,以助人为乐、为本,常常侠肝义胆,助弱扶危,济安拔险,身周围常常能聚拢讲义气的朋友,因为他考虑自己少,帮助别人多,所以处善聚缘。这种人,一般处事果断,不拖泥带水,因为义德属金,快刀斩乱麻,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为人排忧解难,就像及时雨一样。

交到这样义德充沛、义德品格强的人作朋友,也是一种幸福。有这样的朋友在身边,那么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的人生、对家庭,都是个好事。

 

礼德是养心的。礼德丰厚的人,做事行为光明磊落,因为他的心里能够放出光来。这样的人,他的家庭、亲戚,对他都比较尊重,同事、朋友对他也比较尊敬,因为他心地光明磊落,明白道理,不胡搅蛮缠,而且秉规持范,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判断力比较强,知道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办起事来不急不躁,非常沉稳,因为他的心有亮度,产生的心念、意识,不会犯糊涂。所以,这样的人,在心功能方面有好处。

当然,礼德一旦缺乏了,就表现出性情急躁,虚荣爱美,无理争胜,容易记恨和憎恨别人,这些缺点,实际都是品格能量不足和缺乏造成的。

这些问题,实际上在《道医学》里面、在《黄帝内经》里面都提到过,只是没有把它归纳总结起来。当我们讲生命真相的时候,就得主动把它进行纲领性的掌握。

在健康状况上也是这样,由于恨人就伤损心气,导致五心烦热,健忘失眠,神志紊乱,甚至还容易患上一些精神颠狂类的疾病。因为五德的品格和能量不足的时候,外邪就容易侵入肌体。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有些精神病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完全是别的信息侵入他的体内,道医学里面不是有个方法吗?人体左手有“寸”部脉,神性系统出现异常时,则会在此寸口部位的脉象上反应出来。有一种“压脉”象,是传统中医脉学经典中并未详细记载的脉象。这种压脉,却是诊断患者是否属于外邪侵入占位的重要临床指标,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是不是招了外邪。礼德品格缺乏、礼德能量缺乏的人,就容易出现这种状态,容易被外邪侵袭。而且,这类人上焦的气血容易凝滞,生包长疖,邪火大。

在人生的际遇上,贪求虚荣,逐美粉饰,而难以脚踏实地顺利发展。贪求虚荣、虚荣爱美的现象,是中国人很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中国的贪官这么多啊?不都是贪图虚荣吗?心里面的礼德品格不足了,就不能禀持规范,不能遵纪守法了。问题都出在每个人的心里,所以研究传统文化,都可以找到其病根。

 

智德养肾。智德生自两个肾脏里面。德丰厚的人,是不会被声色所迷的,而且能够虚怀若谷,处下不争,谦虚柔和,欲淡不贪,处事通达顺变,能顺应,不拘泥,随圆就方。要他圆就圆,要他扁就扁,他不硬碰硬,会灵活地调节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周围的环境。

如果智德品格缺乏、智德能量缺乏,性格上就会多愁善感,迟钝愚鲁,自寻烦恼,忧虑自生,损己心身。在健康方面,就会过早地产生耳聋耳鸣,腰腿疼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生殖障碍,泌尿系统病变等症状的疾病。

肾脏五行属水,智德为肾脏健康之本,肾主骨(骨骼、关节),智德缺乏的人容易患上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类疾病。

智德品格缺乏不足、智德能量不足的人,就特别贪恋吃喝,迷恋色欲,乱性败气。一命的道路,都将比较坎坷,难以顺利。这是因为智德品格和能量不健全的原因造成的,因为肾里面藏着真气,藏着先天肾水,是人体最大的发电厂、能量供应站。肾脏一旦出来问题,就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四个脏器,都出现问题。

如果先天肾气,一旦被滥用耗尽,身体的整体素质下降也是比较快的。这里面的辩证关系,要是展开来讲,内容是比较多的。

 

信德,是忠信诚实。实际,在“十六次第”里面,就谈到了这个忠信的问题。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真诚待人,信念坚定。

像现在我们开会,大家都说中国人不守时,其实说到根子上就是个信德问题。德国人为什么守时?因为他们的信念、信德还没有完全丢失。像自然界,月亮几点升起来、什么时间隐去,太阳何时升起来、何时落下去,潮水什么时候涨起来、什么时间退下去,这里面都充满了自然的信德。人体内也天然地具备着这种信德,但被我们的妄志、妄意摧毁了。

所以,信德缺乏的人,就表现得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而且处事待人蛮横蠢笨,埋怨他人,无事生非。自己错了,不认账,一定要找到一个对象、找到一个理由为自己开脱、辩解。

这样的人,在健康方面,必定会脾胃损伤,因为胸闷气胀,所以嗳气吞酸多症状的胃肠溃疡疾病,比如像胃溃疡、胃炎。胃部病患者,多求问一下自己的信德、品格和质量是否下降了?信德缺乏的人,容易气短、气虚,肠道系统疾病不容易好,四肢感觉乏力。

脾五行属土,信德为脾胃健康之本。脾主肌(随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容易气短虚弱,腹痛吐泻,四肢乏力。

人无信则不立,心无诚信,谎话骗人而自以为高明,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任何事情都难以真正办好。在生意场中,做的是绝后的生意;在政治上,投机的是最后一把;在交朋友上,交的是最后一个朋友。这都是信德崩溃。

信德是其他四德的基础,因为它具有承载的功能。一个人的健康也好,人生之路也好,要是没有信德作为一个基础存在,那么仁德是假的、义德也是假的、礼德也是假的、智德也是空的。因为没有信念、信仰、信德作为支撑,来养育,那一切都是空的。

像道家学说,在观人的时候,无论是看你的相、看你的手、看你的掌、看你的气场,还是看你的八字、看你的四柱,都离不开这个东西。像算命瞎子没什么本事吧,但是把你的四柱拿来一看,就知道你缺什么,是缺木还是缺水。他就是根据你生命场的时间点推算出来,用数学的方式找到你将来肯定会患肾病,因为他发现你这个智德缺乏,肾水很容易干枯,这样的人泌尿系统、肾脏系统当然容易出问题。你别以为他在瞎说,他不是瞎说,这里面有个数他掌握了。

象、数、理、气,是我们掌握生命的一个关键。认识人,认识我们生命,用一元象数理气,通过这个德、通过这个道、通过这个象、通过这个气,根据五德品格高低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来判断自己的健康,选择如何去调节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在认识这个修身和生命健康之间的关系上,只要把这几点把握住了,并且自己坚持去实践,就足够了。

实践的方法是很多的,最简单的就是抱着经典反复地诵读。心开窍于舌,舌开启心气就动,能量就能够通过口腔进来。古人说:语言可以明白,但是声音不可不知。就是说,声音是不可以用文字描述,它是一种能量形态。你自己发出的声音,受益的是你周围,受益的是你自己体内。所以,开口用声音来诵读经典,受益的绝对是你自己。诵读道德的文章,教育的是你自己。你自己体内的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体内的能量就能在这种能量波、声波之中,得到调节,达到平衡,里面的善性因子,就能够更多地产生,获得根本性的健康。很多的疾病,常常在经典诵读中常常不药而愈,不吃药自己就慢慢好了,很多人觉得奇怪,实际上这里面就含有这种能量波、声音波,在我们体内的水中产生了振荡,引起了生物反应和自我调节。

因为西医的观点,这几百年来都是在研究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对于自身那个看不到的自我调节机制是陌生的,甚至还要用药物去医治它、杀灭它、破坏它。但是,在中医、在我们传统道医文化当中,都是扶持它、调用它、促进它,包括中药、包括各种方法,包括自己的品格和能量,都结合在一起,来进入到生命的一个高级阶段。

好,今天我们就简单谈这么多,下面大家休息一下,然后再进行互动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7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