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诚人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 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那個时代,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德篇第十二章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思是有道的 德篇第二十章说:“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意思是,用兵打仗需要出奇制胜,往往会不按照常规行事。但是治理国家必须要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进行正面和正规的教化。 德篇第二十二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这一段经文把节俭与勤奋作为 文武大臣是国家的栋梁,国家能否治理好,跟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所以老子十分对他们的教导。 道篇第七十四章说:“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就是说,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大臣,不要以武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恶报的。军队所到的地方,田园荒芜,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灾荒。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取得了胜利也不自我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不要自以为是。用兵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后不要逞强。因为过于强暴就会走向衰朽,因为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对于腐败的官吏与贵族,老子给予严厉的批判。德篇第十六章说:“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桍。盜桍,非道也!” 人民大众是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的建设必须以人民的德化为前提。而关怀和百姓和对其进行道德教化是 道篇第五十四章:“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明确指出,爱民是治国的根本措施。 道篇第四十七章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意思是,不标榜贤能,使百姓不要去争名誉;不看重难得的财宝,使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容易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国家原则是引导百姓去除私心,而使之懂得真正的做人的知识;减弱百姓的个人贪欲,使之身心健康;使老百姓不要投机取巧,使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也不敢妄为。圣人按照这种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天才就不会治理不好。 德篇第三十七章说:“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 德篇第四十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也。” 意思是,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以上几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治国安民的方略。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主要方面如下: 1、尊道贵德 德篇第十四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祭也。”老子强调,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都是由道德规律而形成,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 德篇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殁身不殆。”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有其根源,这个根源是道,它是天地万物共同的母亲。懂得了道德为万物字母,就应该明白自己与万物平等,都是道德之子,以平等心、众生心看待万物。抱元守一,淳德歸道,回復其先天本來面目,那麽就沒有危險了。 德篇第二十二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爲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这里老子强调,重积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 德篇第二十五章:“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爲天下貴。”强调珠宝和良马虽然珍贵,但是真正珍贵的东西是要尊道贵德,道德是个人和社会最宝贵的宝贝。 德篇第九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2、 清靜爲天下正 德篇第八章说:“請靚可以爲天下正”,就是说人心的清静不仅是个人品格端正的前提,也是天下树立正气的基础。 道篇第一章讲到:“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就是说,人只有在无私无欲的清静状态中才能认识大道的奥妙,而用后天有欲的意识只能了解世界的表面现象和浅层次的规律。大道规律的根本特性在于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彻底抛弃自己主观的一套,实事求是地看待客观事物,这样才能对客观事物才有一个全面、真实地认识。 道篇第四十七章说:“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德篇第九章说:“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 之足,恆足矣。” 道篇第五十六章:“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追求过分的满足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认假为真,造成迷失本性。所以,老子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 3、 无为而无不为 德篇第十一章:“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德篇第二十章说:“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無不欲而民自樸。”无为两个字的含义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果去除种种妄为、按照自然规律而行事,那么百姓就会受到很好的道德教化;统治者如果能够清静心身,端正行为,那么民风就会端正,歪风邪气就不能形成气候;统治者如果不要给老百姓增加种种不必要的负担,那么百姓自然会富足;统治者如果去除私心贪欲,办事从人民利益出发,那么人民就会效法而形成淳朴的风气。 道篇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4、中和法则 德篇第五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无论在宏观宇宙天体,还是微观世界,都是阴阳对立统一。老子这句话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冲气以为和是告诉我们,阴阳两个方面要和谐共存,偏重任何一方都会招致失败。比如,家庭中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国家关系中强国与弱国之间要互相尊重,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要并重。 德篇第四十二章说:“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道篇第四十九章:“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德篇第二十四章:“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聚。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爲下。” 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5、奉献精神 道篇第五十四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德篇第四十二章:“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德篇第四十三章:“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爲天下之王。” 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6、慈悲为怀 德篇第三十一章:“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德篇第三十二章说:“我恒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老子在这里把仁慈、节俭和处下居后作为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因为只有仁慈才有真正的勇敢,能够节俭才能有足够的财富使天下丰衣足食,统治者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天下人之前,才可以成为万民拥 德篇第二十六章:“抱怨以德”。 7、贵质朴 老子认为,质朴符合自然之道,所以是高尚的品德。要做到质朴,必须去除种种伪装,还其本来面目。 道篇第七十六章说:“道恆无名。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意思是说,道无相无名,它质朴五华,隐微至极,其小无内,但是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轻视它、指使它。侯王如果遵循它的规律而行事,那么万民自然都会归服。 道篇第七十二章说:“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恆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无極。樸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无割。”这段经文中,老子提倡的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都是返朴归真的意思。 德篇第三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话用不着文饰 ,需要文饰的不是真话。所以这里的“美”不是美好的意思,而是巧饰,和孔子讲的“巧言”意思一样。“美”的反面是质朴,是道的特性,因此可贵。 德篇第十八章说: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蝲猥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憂,和之至也。 老子对于德行深厚的人,用“赤子”来比喻。认为他们就象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具备赤子的两个特点,一是“精之至”,即纯真,一是“和之 至”,即柔和。 道篇第六十四章:“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昏呵!鬻人察察,我獨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孟子也讲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8、 轻名利 道篇第五十三章说:“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道篇第五十七章说:“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德篇第七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篇第五十六章说:“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 9、处下不争 德篇第六章:“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无爲之有益。” 道篇第五十二章:“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道篇第七十八章:“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德篇第二章: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德篇第二十九章: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民上而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德篇第三十八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9、重视因果 道篇第六十八章说:“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道篇第五十一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 德篇第九章:“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德篇第四十四章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强调上天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分别,他总是跟善人相伴,对善人给予呵护与关怀,鼓励人们做善人 道篇第六十四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德篇第三十八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三、老子的教育方法 1、知行合一 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德篇第三章说:“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孔子讲“力行近乎仁”(《中庸》引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老的思想虽有不同,但在重视道德实践上却有共同之处。 德篇第三十五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德篇第十七章:“修之身,其德乃真;…” 德篇第十三章说:“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2、行不言之教 德篇第六章:“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这里的“不言”,不是什么话都不讲,而是反对发号施令与空洞说教。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要用教师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 道篇第四十六章:“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德篇第二十章说:“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老子告诉世人,善于领导国家的执政者,不用强迫命令,按照自然天道,让人民自由生活。人民在这种慈爱的政治生活中,根本感不到任何压力。老子以这种人格感化来要求他理想的政治领导,是非常高明的。 3、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老子认为,事物的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只 要把握时机 ,就可以变难为易。 德篇第二十六章:“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就是说,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 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如果不是这样做,就会“多易必多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遭到困难。 德篇二十七章说:“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老子的这些话对于教育活动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特别是作为德育原理,是很有用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教师必须注意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上细心考察,慎重对待、及时引导。 4、善于学习 老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把教师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而且主张相互学习,众人皆可为师。 道篇七十一章说:“是以聖人恆善眯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意思是说,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善人不尊重善人为老师,善人不吸取不善人的教训,这种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是一个精要深奥 的道理。老子主张,“为道”必须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向不好的人学 习,当然不是要学坏,而是吸取教训,把坏人作为一面镜子,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实际是起一种反面教员 的作用。 老子不仅主张向不同的人学习,还善于教育人们向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学习。德篇第二十九章说:“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无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孔子也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意思也是说的不管善者或不善者,对我都可以起到师资的作用。 明朝《圣贤图》中的“孔子问礼老子” 5、善待不善 德篇第十二章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大意是说,善良的人,要善待他;不善良的人, 也要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 德篇第二十五章:“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6、自知与自胜 道篇第七十七章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老子认为,了解别人虽然是一种智识,但是要了解自己才算高明。能战胜别人虽然有力,但是能能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 德篇第三十五章说:“知不知上也,不知不知病也。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德篇第十一章说:“爲學者日益,闻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7、预防为主。 德篇第二十七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主张防患于未然。在医学上,《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其理念是一致的。 德篇第三十九章说:“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则希不傷其手矣。” 道篇第四十七章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这是政治上的很好的预防措施。 8、重视教学艺术 ①善于借物喻道,深入浅出。 德篇第十八章说:“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蝲猥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对于德行深厚的人,用“赤子”来比喻。认为他们就象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具备赤子的两个特点,一是“精之至”,即纯真,一是“和之 至”,即柔和。 道篇第四十九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踵而愈出。” 道篇第七十六章:“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于江海也。” 德篇四十二章:“天下之道,猶張弓者?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②演绎与归纳的应用 从一般自然现象归纳出大道规律。 道篇第五十五章:“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③启发式教育的鼻祖 德篇第七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篇第五十四章:“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综上所述,可以说老子是古代进行道德教化的伟大导师。在今天,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