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子研究 >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

时间:2008-10-28 20:45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熊春锦 点击: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 熊春锦 大家好!大家晚上好! 今天借用大家晚上的时间,我们再来讲一课,多余的时间可以进行一点解答,也许解答不完,那没关系,我们以后再抽时间进行。今天的内容基本上是上一讲内容的一部份延续,比较重要,所以还是接着讲。大家在听讲的时候,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
熊春锦
大家好!大家晚上好!
今天借用大家晚上的时间,我们再来讲一课,多余的时间可以进行一点解答,也许解答不完,那没关系,我们以后再抽时间进行。今天的内容基本上是上一讲内容的一部份延续,比较重要,所以还是接着讲。大家在听讲的时候,注意松、静、自然,松、静、自然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直指修身的奥秘。松,要松到与天地师相合,静要静到没有后天的智识思维活动;自然,指的是与天地自然,与法界,与有相界一切同频共振。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内环境才能获得一种比较理想的谐振,也就是说能够同频共振。希望大家与内容同频共振一下,并且把握住其中的应当吸收的部份以及应当提出质疑的部份,我们再来共同地探讨和研究。
好,关于“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这个问题是我们前两堂课没有讲的内容。
人类的智识,就是老子所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句话中的“前识”,就是人类的智识,它由人体的六识共同组成,分别为意识和眼耳鼻舌身这六大识。由于人类智识不能离开命体与独立存在,要借命体而展开自己的活力,运用自己的功能。智识与肉体命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肉腐智消”,肉一旦腐烂了,智就必然会消失。有点类似于人体的七魄。所以又称之为命智。而智识的功能表现则被称之为智能。智识产生的区域是大脑皮层的“办公室”,但是这个办公室的主人却是阴我心神,所以古人说:“心为神脏,脑为神腑”(《黄帝内经》)。可惜现代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是“心为神脏,脑为神腑”。关于六识我们在《道德与八识》一文中曾经作过一些探讨。在此基础上必须对人类的后天智识进化过程与回归的问题,再进行一些“天下之大作于细”的探讨,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住道德根文化和其中的三大基因。
人类的精神系统,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一个从“一”而分解开来的变化过程。曾经有一个从“大慧无智”纯一的状态,诞生出“大慧初智”的一分为二的变化阶段。这个分解的起始点,也就是说从“大慧无智”,甚至从最当初的无慧无智,诞生出“大慧无智”,当时是一种纯一的状态,对于这个分解的起始点,无论是在西方的《圣经》还是在《庄子》中都有记载。比较而言,庄子的记载则比《圣经》中的记载更为详细与系统。亚当与夏娃是因为偷吃了智能树上的果实,产生了后天的智能而从此无法居住于伊甸园,从而进入后天智识的阶段。《庄子》的分析扣住了这个变化的关键之处,他详细分析了人类是因为逐步离道失德,后天智识逐步生成与增长,欲望与私心逐步加强的因果过程。是互为因果的,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离道失德;离道失德就造成了一个果,这个果就是智识逐步生成与增长。当大慧初智的结构形态出现以后,随着离道失德现象的不断加剧,最终出现了“智长慧隐”的格局。“智长慧隐”,也就是说后天的智识不断地成长起来了,我们人类的性慧就逐步地隐退了。“然后民始惑乱”,民众、社会开始进入迷惑混乱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就全面进入了人类智识的发展期。(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个人类后天智识发展期的一些内容。)
人类的后天智识系统,在自己的发展中具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从“大慧初智”,进化到“智长慧隐”阶段,然后步入“智增强化”期,再发展到“智成灵生”期,最后必将进入“大智大慧,智慧圆融”的历史阶段。(见附图表)
人类在跌入智长慧隐的时期以后,从整体上分析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觉得用两句话就能高度概括和形容。一句是“心瞎眼亮”,一句是“盲人摸象”。人类在丢失了先天性慧基因的主动运用以后,也就失去了“心明眼亮”的先天与后天的和谐统一性,成了心灵的瞎子,再也难以直接观察到事物的本质与客观规律。从此也就进入了一种“盲人摸象”式的认识生命、认识事物而进行分解式探索的漫长时期。这也就是诞生于西方文化中的智能科学系统。
盲人摸象的故事中,说的是八个瞎子去看一头大象,其中一个摸到牙齿就说大象就是芦菔根形;摸到耳朵的一个则说大象是簸箕形;摸到大象脑袋的则说像个大石头;摸到鼻子的人则说像个大木棒;摸到脚的则说像个大木柱子;摸到脊背的人则说像张大床;摸到腹部的则说像个非常大的瓷缸;而摸到尾巴就说像条绳子。这八个瞎子通过一番摸索,得出了自己的实证结论以后,就在那里强调自己的分析演绎,归纳推理,争执不休。这时,走来一个不是瞎子的人,说了一番道理,才彻底平息了瞎子们的争论和执着的努力。
人类在智长慧隐以后,性慧系统被阴我智识所屏蔽,成了心灵的瞎子,失去了“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慧性的洞察力。就只能被逼迫着加强智识中智能的发展,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思维方法,形成多向性并且非常复杂的格局,其实也就是进入了一个盲人摸象的智识发展时期。这点我们对人类智识的全程了解,要掌握这一个前提,无论现代科学发展得如何高、精、尖,但都属于盲人摸象。这种盲人摸象一摸下来,再加上在不断争论中的发展,就耗去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却仍然还是难以完全明白宇宙自然的真理,难以探求天、地、人深层的奥秘。人类思维的方式仍然还在不断丰富之中,科学的探索却好像永无止境,科学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程当中,发展似乎没有终点。
例如人类对自己本身客观存在的意识的研究,迄今就仍然还是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探索时期。生物学、生理学等智能科学,全部都是局限在人的大脑中寻找智能产生的答案,在人的颅脑中翻箱倒柜,花了极大的力气去进行研究,各种研究手段可以说几乎用尽。但是却并没有能够进入“心为神脏,脑为神腑”的必然阶段之中。但是,近代心脏移植手术中的一些神奇案例,却十分有趣地在为人类的智能科学研究进行领路。
据英国《每日邮报》(DailyPost49报导,美国马萨诸塞州赫尔市47岁女子克莱尔.希尔维亚(CLAIRE SYLVIA)相信移植人的特征会随着心脏一起移植,她在自传《心脏的改变》(Change Of Heart)一书中披露,当移植了一名男孩的心脏后,她变得十分像这名男孩。克莱尔.希尔维亚是一名单身母亲,她以前是职业舞蹈演员,她在上世纪80年代末患上了原发性肺部高血压症,随时面临死亡的危险,1988年,克莱尔移植了一个死于车祸的18岁男孩的心脏和肺。她移植得比较完整,心藏神,肺藏魄,她连魄带肺一起进行了移植。医生只肯透露这是一名死于车祸的18岁男孩,其它资料一律保密,没有向她透露
从此克莱尔的兴趣爱好大大改变,她开始喜欢吃一些以前从来不爱吃的食品,包括青椒、肯德基炸鸡腿等,并爱喝啤酒。此外,克莱尔还发现性格也变得越来越“男性化”,身为单身母亲却失去寻找男朋友的兴趣。她回忆说:“我的性格变得更加好斗、果断和自信,我的感冒次数也比以前更少,甚至走路的方式都变得男性化。”更令人惊奇的是,尽管从没有人告诉克莱尔“心脏捐赠人”叫什么名字,但她竟在一次做梦时,梦到自己的“心脏捐赠人”!
克莱尔回忆说:“我梦到自己站在一个绿色的户外草地上,和一个长着淡黄色头发的自称蒂姆的年轻男孩在一起,可能是蒂姆·莱顿(Tim Leighton),我不太确定,所以将他称做蒂姆·莱梦中离开他时,我感到自己深深吸了一口气并将他吸进我的身体。醒来后,我预感到蒂姆.莱就是我的心脏捐赠人,他的性格和精神已和我融为一体。” 修身者在这里除了要注意心藏神的分析外,还应当结合七魄的生理功能分析这一病例的命体习性改变的本因。
然而,克莱尔没多久就证实了她的心脏捐赠人名叫“蒂姆.莱米兰德” (Tim Lamirande)。她回忆说:“我梦中的蒂姆原来竟是真的,我顿时膝盖发软虚脱在椅子上”。她还查出,蒂姆有五个姐妹和两个兄弟。9个月后,克莱尔开始写信给蒂姆的家人。
当克莱尔讲述她在梦中和蒂姆“相遇”的奇事后,蒂姆全家人都惊呆了。克莱尔说:“蒂姆的姐姐卡拉说:‘除你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接受蒂姆器官的患者曾和我们联系过。’我后来才得知,蒂姆的家人除了将他的心肺捐赠给我外,还将他的角膜、肾脏和肝脏捐给其他患者。”
蒂姆的家人告诉克莱尔,蒂姆生前非常爱喝啤酒,几乎从不生病,爱吃青椒,蒂姆的姐姐说他还爱吃炸鸡腿。”克莱尔回忆:“我当时震惊极了,这解释了我为何突然爱到肯德基去吃炸鸡腿的原因。”
这种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包括在中国也有类似案例的一些报导。我曾读到过。有一个老头,心脏移植以后性格大变,甚至原来老夫妻俩个人关系挺好的也有点想离婚了,因为他移植的是一个年轻人的心脏。当读到这些报导时,非常容易使人想起盲目人摸象故事中,最后出现的那位明眼人。这些案例都是在引导着人类的智能科学,向着一条正确的研究之路前进。心脏内的心“神”,才是人类大脑这个办公室内的真主人。人类不仅是“心为神脏,脑为神腑”,而且还存在着庄子所说的:“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人类的思维曾经有一个性慧思维时期,性慧思维方式丢失以后,才屈从于后天的心智,但是人类阴我心神心识所拥有的后天所知,根本就无法全面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难以正确顺利地发展。科学家们将爱因斯坦的大脑袋,鼓捣了几十年,也未能对天才的头脑研究出个所以然来,也是一个证明。
几千年以来,人类智识的思维方式,在跌入了心灵的瞎子时期以后,就像盲人一样,从单一向多元发展,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但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并不多,非常值得分析和研究。这种单一向庞大发展也就是刚才那个盲人摸象当中的八个瞎子,其实现在不是八个瞎子,是几千个上万个瞎子在一起摸象,但是还没有摸出个所以然来。早在19世纪,西方智能科学在研究中的局限性,就已经十分明显地暴露出来。恭维一点儿的说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不说其是“盲人”,而是像大海水平面上升起的一个个的孤岛,互不相连。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阻碍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进,单纯地采用智能分析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困难性。西方人由此而发现:东方老子的《德道经》最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协调性,她和西方以逻辑推理反复试验分析的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所以才回过头来掀起了西方的老学研究热潮。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有的放矢地分析一下人类思维方式的分期与分类。

 
    人类思维方式的分期与分类
关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分期与分类,综合众多学者的看法进行分析,大家普遍认为人类思维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是一种从亚里士多德演绎法开始,发展到培根的归纳法,然后诞生现代爱因斯坦直觉法的过程。分为三次大的变化。这种定性分期,并不完全合理。我认为应当是分为五个阶段比较合理,其中有四次大的已经出现的变革分期,以及即将会出现的最后一次变革分期,共为五大类、五阶段。因为人类不应当抛弃自己文化发展的基因系统进行分阶段。抛弃性慧基因文化阶段而认定人类的思维方式,就割断了历史,丢失了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和发生的源泉,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也会造成盲目性。就会将人类上2500年历史中的思维方式束之高阁。
在研究人类智识的发展与回归中,历史同样不能割裂,我们应当把握:知史才能识因,明性才能破智。只有知史明性,我们才能更符合事物本质地分析人类智识的发展与回归。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文化中根文化时期的性慧思维方式(内求法)。性慧基因,代表着人类2500年前整个历史阶段中的思维方式。而且,性慧思维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过程,并非只是中国所特有,只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对性慧思维方式的保存最为全面而且系统性最强,性慧思维方式的开发与应用可以称之为世界之最。人类思维方式第一阶段的性慧思维方式中,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全都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伏羲、黄帝、老子的思维方式相似,极其相似,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相同,都是以运用性慧基因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这都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也可以将性慧基因运用的方法,简称之为修身内求法。
在第一阶段时期,人类的道德品格与德的能量运用,经历了一个居道用德,再进入离道失德的演变过程。人类的精神系统经历了性体居道用德到阴阳分解的变化过程。人类的智慧也经历了大慧无智到大慧初智的变化。人类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意,也经历了一个性用六根到智用六根的逐渐变化转换过程。早期是本性,人类的灵性,人类的真我直接使用人体的前六根,但是后来逐步地转化成为后天的智识,进行了一种夺权,把这种权力从我们的性体系统上夺了过来,这其中是一个逐渐变化转换的过程。
所以,人类思维方式的分期与分类,应当是以黄老修身内求法(性慧法)为第一基础期。或者说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修身内求法(性慧法)为第一基础。然后才在此基础之上诞生出演绎法、归纳法和直觉法。而且爱因斯坦的直觉法,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理性回归的萌芽。这个特点我们要抓住。人类在21世纪应当还会产生一种“执一法”,进入一个“执一以为天下牧”的新时期和思维方式。从而符合“一能贯五,五能归一”的必然规律性。而且可以预言,老子的德道思想将会成为这一思维方式的精神源泉和根柢。
第二阶段,发展到了现在世界各国文化界当中都认可的亚力士多德的演绎法。分析一下西方文化中古希腊的这个思维方式第二阶段的生成,看一看演绎法的诞生,我们将会更加明晰其中的因果关系。亚里士多德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之久,这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人生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西方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同大谈玄理专注于内求法的老师不同,与老师的思维方式不同,他老师是大谈玄理专注于内求法,他是努力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经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院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产生了分歧,这个分歧点,其实就是表现在是以内求法为第一性,还是以外求法为第一性的认同上。这有跟我们老子学院的很多同学与我之间的关系有点相似。有的人跟随我学了十年,当然,我们全都是业余的,不像他的学习是专业性的。结果许多人的性慧始终打不开,有的人就离开了,有的人甚至骂娘,一部分人还在继续咬着牙坚持学习与实践。我们之中也有像亚力士多德那样坚持着学习与实践的同学,大概是还没有二十年吧。我想亚力士多德这整整二十年时间,都是在苦苦地求证,要将自己的性慧基因系统用“闲暇”的方法打开它,但是这个艰苦卓绝漫长二十年的努力,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内求法在他自己的身上始终未能见效。在这个二十年后期的阶段中,可能就逐步地转向了外求法的研究。因为内求法之路对他来说已经走不通。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亚力士多德的坚忍毅力是值得人钦佩的一个方面,而且此路不通他就要另辟捷径。这对“智长慧隐”时期的人类,对于心瞎眼亮阶段的人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人类的智慧的确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死亡而消失,但是,智与慧的分道扬镳,智能的专向发展,却由此而典型地开始出现。亚里士多德与老师决裂的是彻底抛弃性慧内求法,纯用命智外求法,在智能领域单向性地全面发展。这就使他成为西方文化中“智长慧隐”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奠基人。从他开始了全面抛弃先天性慧基因的运用,纯以后天智能为用。他的出现,构成了古代西方文化性慧与命智的分水岭,这一时期同样是西方根文化的关键转折期。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化历史中,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异曲而同工。只是汉儒未能全面继承孔子的原儒精髓,属于异化型的儒术。
亚里士多德以自己的后天智能全面研究了形式逻辑理论,制定了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的“三段论”为主的逻辑推理体系。在17世纪笛卡尔进一步强调理性的演绎法之后,不少西方哲学家便认定只有演绎逻辑才能给各种知识以必然而普遍的理论基础。但是,正如庄子所言,这种“去性而从于心”智的纯后天智能思维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不足以定天下”,这种思维方式并不能使人们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结论在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情况就必然会益之以博”,使思维方式向复杂的方向继续发展,从而弥补人类抛弃性慧内求法,纯用后天智能的天然局限性。也就是说瞎子与瞎子之间的结论应当进行互、应当交流从而使结论更为完整,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
人类智识中的智能在发展的第二阶段中,由于人类欲望与私心的屏障作用力,已经完全使人类不能直接获得德一的能量,只能由于品格的不同,高低的差异而获得相应的德一子系统中的部分能量。人体内性体系统的阴阳分化已经全部早已完成,并且进入了魂力和智力全面上升的过程中,阴长阳退形成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后天智识此时已经完整而全面地使用六根,进入六根被智识运用的精细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近代培根的归纳法,是在发现演绎法的大量不足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思维方法。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一派人的演绎至上论,认为演绎逻辑推理“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三段论并不能用于科学的第一原理,而用于中间公理也是无效的……因此它只能强迫人同意命题,而不能把握事物”。(《培根·新工具)培根认为,“只有根据一种正当的上升阶梯和连续不断的步骤,从特殊的事例上升到较低的公理,然后上升到一个比一个高的中间公理,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公理”培根还强调,这种归纳法不只是要用来发现公理,并且还要用来形成概念。培根的归纳法思维方式,虽然弥补了亚力士多德演绎法思维方式的一部份缺陷,使人类的智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由于仍然抛弃人类固有的性慧系统,因此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真理和客观规律。人类的思维方式“益之以博”,不断寻找新的出路,进行自我完善,在综合了演绎与归纳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运用,仍然不能解决的前提下,自然发展到第四阶段,也就是必然的过程。
人类智识的第三阶段,是一个智能日趋完善的时期。在德能的获得方面,智德能量的发掘与获得以及应用,成了主体。从而使智能明显增加并且得以强化,日趋完善。而人的性体系统中,阴强阳弱,本性真我和阳我的活动力,对生命的影响力处于弱势状态。智识对前六根的运用日益娴熟,导致六根乱动,精气神的消耗则明显加重。这是第三阶段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四阶段,现代爱因斯坦的直觉法诞生。演绎思维方式和归纳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后天命智系统中思维方式的一种展开与汇合,但是因为人类性慧基因主动运用的缺失,必然使其创造性不足。爱因斯坦从自己的亲自体验中,发现了直觉在创造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发明家爱迪生也同样发现了灵感具有神奇作用的这一现象。这就必然会诞生出新的智能思维方式,简称之为“直觉法”。直觉法的诞生,非常符合老子“反也者,道之动也”的预见。因为灵感与直觉全部都隶属于人类的性慧基因系统。
爱因斯坦考察了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到培根的归纳推理,再到牛顿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他一方面看到了牛顿的推理发现逻辑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另一方面也看出牛顿对概念发现逻辑完全是一个陌生人。这就暴露出牛顿的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新的认识水平上出现的破绽。因为,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康德的“星云假说”等新思想的提出,都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而是通过创立新概念、变革旧概念,来反映和把握事物本质和内部的联系。因此,爱因斯坦得出结论:“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要能够大胆地对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既要运用它们也要能超越它们,才能产生科学创造性。因此,他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他本人将它称之为“直觉--演绎思维方法”。
爱因斯坦坚信:“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他认为培根单纯强调阶梯式的归纳法表现了科学幼年期的一种稚气。这真是对庄子“不足以定天下”的最佳注释。与其说是科学幼年期不如说是人类智识幼稚期。他说:“理论越向前发展,以下情况就越清楚:从经验事实中是不能归纳出基本规律来的”爱因斯坦还指出,单纯的演绎推理也发现不了重大科学原理:“狭义相对论这一发现决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 只有直觉和灵感才能帮助人类产生科学创造力,使人类的智能日臻完善。
毋庸置疑,爱因斯坦是人类智能发展巅峰时期的天才,但是他的天才却并未能超越人类道德根文化的三大基因。相反,他的天才就诞生在根文化三大基因中的文理基因宝库之中。我们说过,人类从性慧基因向文理基因转折的过程中,性慧基因由于命智的发展,有一个从体向面,再由面向线,最后散成点的压缩而被屏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性慧最终沦为直觉和灵感,它们只会在特殊的情况下被激活。而这个激活的工具,最佳者莫过于文理基因,也就是文理基因中的全息性画图与象形。这两个是很重要的激活工具。因为画图与象形这一文理基因本身就是性慧基因与智能结合的产物。我们要注意这个很重要的一点。恰巧得很,爱因斯坦就是以画图和象形进行思维的典型代表,他的科学思考,全部以画图,也就是形象来进行的,他的直觉与灵感就是运用画图与象形这一工具而产生。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极其娴熟地运用象形思考,运用画图进行表达,这是爱因斯坦非常强的智能思维特点。
爱因斯坦认为,文字和数字根本就不在思考的过程中占有显著的位置。爱因斯坦对科学哲学最完整的描述之一出现在他给毛里斯·索罗文的信中,在那封信中,爱因斯坦解释了试图使用文字来阐述他的科学哲学创造困难之处,如他所说,因为他是以图表形式思考那些事情。“我思考问题时不使用语言,而是用生动有形的形象去进行,当这些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再去花费颇多的努力去表达它。他这个感受我们都应当可以有所体悟,当你写一篇文章以后,你再用图表去表现,你如果能用后天完成,就说明你从后天迈向了先天之门。如果说你先绘出一张图表,然后再来用文字将你的图表阐释清楚,也同样也是有一种直觉灵感的某种上激活状态转向后天智识的过程。德慧智教育就是要求早期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画图与象形的培养,名画观赏,卦爻的认知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我们前两次课当中,都看到了,有大量的图,给你们参考,但是你们很多人中,只有少数人能从中看出味道来。有的人就从那个图里边看出了立体感。透过了图,说明他超越了文字的制约。有的人,大部份人找不到那种感觉。而爱因斯坦就是这方面的天才,他能从象形当中找到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并且保护这种直觉灵感。使她完善系统化,成为世界的奇才。当爱因斯坦对一个问题做过全面思考以后,往往会发现,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包括图表)表述思考对象是必要的。他的思想非常直观,运用直观和空间的方式进行思考,而不是沿着纯数字或文字的推理方式进行思考。
文理基因是直觉和灵感的催生婆,画(符)图与象形是诞生创造力的激活器。这一特点,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同样得到过长足的发挥,只是人们没有通过表象去发现这个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发挥,它使人类的创造性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与当时的图画和图表对大量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密切相关,当时在意大利,整个欧洲的绘画与雕塑等艺术获得了一个全面发展期,这种全面发展期也就反过来激活着人们直觉与灵感,从而在智识方面又推动人们的智能全面向科学的发现中前进,激活着人们的的创造力。比如,伽俐略同时代人还在埋着脑袋使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和文字方法表述自己学习或观点的时候,他却开始了使用图表形象地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可见这个文理基因对人的直觉与灵感的巨大作用。
我们如果深入地分析众多天才的成长过程,就不难发现,天才们一旦具备了一些起码的文字能力,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字能力。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他们在文学方面都不是专家,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曾经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可能没啥希望了,学不出什么东西来。爱迪生也是这样在学校并不能受到老师的喜爱而器重。天才们只需要掌握一些起码的文字能力,奠定了一定的智能基础以后,就会在心智中被动或者主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有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这的确跟常人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又必定会与文理基因中的画图与象形,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文理型思维技能,使他们得以通过不同途径激活自己的直觉与灵感,从而发挥出科学创造力。由此可见,思想象形化,图景化在创造力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工具。其作用远远超过文化三大基因中的字形基因。其中的生理原理,值得人类深入进行研究。
在人类智识发展的第四阶段中,智识在这一阶段已经完全成熟,后天智识的成熟的终结性,就使人的灵气具有透发的动能。产生这种可能。因为后天智识已经到了成熟期了,结果进入终结期了,就使人由原来一直受压抑的灵气具有透发的能量。能动性,势能,物理学当中称为动势能。由于人类品格的继续变化,进入了忠信之泊的典型时期,智德能量的获得也进入了枯竭的阶段,人类的性体活动就进入了阴极阳生时期,智识对直觉与灵感的屏蔽作用反而日趋减弱。我们看看社会上的现象是不是这样?不是很多人性慧系统开始进入启动了吗?特别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直觉与灵感反而能够透发出来,作用于后天智识。而且人体的前六根,在经过六根乱动以后,终于能够进入“静以通彻”的阶段中。能够慢慢地都注重养生了,通过静来通彻自己的六根,这是第四阶段的一些特点。
第五阶段老子的执一法。是将要出现的,现在还没成为社会的主流的一种思维方法。老子的思维方法论非常精辟,对于人类的后天智识、对后天智识中“知”的演绎归纳逻辑推理的利敝所在,都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在其五千言中随处可见他的执一思维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为学者日益”,就是不要抛弃后天的学习但是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不要盲目地学习,不要盲人摸象那样瞎学,而且特别固执,那不行,要去执着,要按照每个人先天性慧的特征而学,要依据最利于开启每个人先天性慧系统的方向而灵活学习。要有利于、服务于“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而进行后天智能的学习与培养。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德不;德不,复归于无极培养生成尊道贵德,修德守德的品格,进入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思维方法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定名为执一法。
爱因斯坦的思想其实与老子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爱因斯坦曾经强调过:使用文字来阐述他的科学哲学创造非常的困难。这是由于字形基因是人类后天智识演绎归纳所依赖的最重要工具。它使人所生产的主要是线性思维和经验思维,激活与表述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却非常微弱。字形基因最能承载的是演绎归纳推理而产生的“知”。(汉字与拼音又具有不同性,应当注意与西方文化加以区分)而老子却早已经说过:“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天才们的心灵感悟其实是相通的,多知必多难,难在演绎归纳思维方式对性慧灵感直觉的屏蔽作用,如果不放下来,你的直觉灵感没法出来,难在字形基因无法完整地表述命智与性慧之间的中间过程,这个中间过程无法出现。爱因斯坦的直觉法,撇开了演绎归纳法,改用图象思维,形象思维,符号思维,他的天才,他的直觉,他的灵感就超过了众多的科学家而诞生出他的天才发明。他就像一个瞎子有时突然睁开了心灵的眼睛一样,发现了更大范围的真理。而且,爱因斯坦的直觉法,其实早就囊括在老子的圣人之治方法论之中。古代修身、修真的实践方法中,虚其心,实其腹,充满着对文理基因的全面灵活运用。
例如,省己迁善方法,我们每天要求大家做的方法,就是对演绎、归纳、推理等经验思维、惯性思维的反思校正。有利于我们把这些玩艺放下来,把线性思维,惯性思维放下来。你用好了省已迁善法,你是不是感觉到心里清静呢?烦燥的心情马上就平静了,那不就是远离智识思维吗?而静坐内求,要求静下来,坐下来,往里边观,观想场景,观想各种各样的图案,观想你的经络丹田等无形结构,这就是一种画图与象形全面展开式的训练方法。在内观和外观中对画图、象形、空间的一切运用,全部都是为了暂时放下后天智能中的所知,要撇开这个知,因为这个知是贼,是身“邦之贼”,你把它丢了那不就“邦之德”了吗?当这样做的比较到位时,的确就可以进入德一的能量场之中。放下了后天智能中的所知以后,乘御着文理这一工具,遨游于有相和无相的空间之中,让直觉与灵感统一协调起来,从点状恢复至线状,再从线状恢复到片状,最后恢复体状,实现天人合一,重新全面修复性慧系统。并且自然地使命智系统也同步进入升华的变化之中,慧与智复归于一体,构成大智慧。这就是老子的执一法的思维方式。
那么我们对老子的执一思维方式与现代的很多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一下,他是迷信吗?他是封建吗?他是不科学吗?我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对修之身还能提出什么诘难吗?没有,因为他完全是非常完美和谐的,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明智之归,是一个最佳的终点站。我们不要有任何的怀疑,应当诚信老子的思想,那就是人类最佳的一个发展方向和归宿。
执一法并不等同于人类思维方式中第一阶段的性慧思维法,这一点我们也要把她掌握好。因为在这个第五阶段中,人类的后天智能已经发展到了巅峰期,就像我们爬武当山一样,爬到了金顶,到了金殿以后,再想往上没路了。那就就此下山,物极必反。人类后天智识中的智能,在完成了演绎、归纳、直觉三个阶段以后,已经进入智能的终极期,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性就一定会出现。阳极阴生,我们看得着摸得着的一切已经发展到极限了,那些我们遗忘了的,肉眼看不到的,更好的这一部份内容就会重新开始生发。智识中智能的全面完善后,成长终止。与其互为因果的性慧就必定会出现生机而蓬勃发展起来,这就是命智与性慧之间的阳极阴生。恒德不贰,执一为牧,能理想地使命智与性慧之间迅速实现“阴阳和静”的结构状态,那么此时的执一,就是先天慧识与后天智识等量齐观的完美合一。这个完美合一,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图案,我们已经申请了专利权的旋极图,这个旋极图就完全可以代表这个完美的合一,这个旋极图阴阳在平衡地转动,中间的“德”在不断地提供能量,起着一个主宰,柢定的作用。这就是将来应当出现的最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旋极图可以比较形象地表述这种思维结构方式形成的过程。
我们分析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培根的归纳法,爱因斯坦的直觉法,就不难看出人类在离开了第一阶段的先天性慧系统以后,后天命智中智能发展的三阶段,演绎、归纳、直觉这三个思维方式就是后天智能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伟大的里程碑!他的确是我们后天智能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阶段性的标识。对于这三个里程碑的掌握,有益于我们全面解读道德根文化和了解根文化的三大基因。我们说爱因斯坦的直觉法,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理性回归的萌芽。那是因为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研究已突破了归纳、演绎轮流统治人类思维方式的格局,而爱因斯坦的“直觉思维”(灵感、直觉、想象)或称“灵感思维”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的功能,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爱因斯坦的直觉法虽然将人类的思维方法推向了人类后天智能的巅峰,却并未能使人类的后天智能找到思维方式的最佳归宿。并没有真正通过文理基因片段,全面完整地进入到性慧基因片段之中。人类的性慧基因系统正翘首等待着人类后天智能在全面发展以后的整体完美的回归。
解析人类后天智识中智能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三个里程碑并没在有中国的历史上典型性地出现,这一现象引起许多中国人的疑惑与遗憾,外国人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称之为难题。有的人甚至把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责任归咎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的易经等等,这是极不公平和理智的现象,需要进行一点说明。也建议大家看到这些文章不要生气,看到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关于这一问题,爱因斯坦在他的《西方科学的基础与中国古代无缘》一文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而“中国的贤哲却没有走上这两步”。为什么没有走上这一步,他没有回答。但是他说过:当一只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并没有觉察到这根树枝是弯曲的。我有幸觉察到了甲虫没有觉察到的东西。”借用爱因斯坦这句话,我们如果全局观式地纵揽一下中国文化中道德根文化向儒学文化的转换,理顺一下文化三大基因的生成与转折,分析出人类智能发展的五阶段,瞧准中国根文化中性慧系统向命智系统转折的特点是渐变而不是突变,那么“树枝是弯曲的”情景,同样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没有象西方那样的,智识中的智能产生典型的演绎与归纳思维方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本因而言,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转折时,并没有象古希腊那样,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修身的系统具体方法已经缺失,只能凭借本能的、天生的、开启状态的性慧系统进行参悟,其实这个特点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本身的一种天然的能力而已。他没有方法,没有系统而具体的修身方法教育学生如何开启运用自己的性慧系统。“闲暇”法只是类似中国修身法系统中的一种放松修持的方法。因此,亚力士多德在经过二十年苦苦追求都无法进入内求法的前提下,毅然决然地转向了外求法,纯粹向后天智识中的智能方向发展,以求开辟出路。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却不同,在中国,修身方法在早期始终决定着和影响着道学和儒学的发展方向。《中庸》内就曾经说:“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孔子的原生态儒学,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崇于礼,演于艺”的一个完整系统。是一个很完整而符合道、符合德的没有离开道德根文化这个基础,根文化的土壤并没有抛弃,没有像亚力斯多德那样不承认。在我们中国文化中道释儒三家全都抱着道,讲道,功效全都是修身,通过修身利国家,利社会,利人。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真。儒家修养人道,道家修炼真人,都是殊途同归。这是孔子原生态儒学中的现象。修身方法的存在,确保了这些同源性,基础性。修身方法,在原生态儒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孔子多次问道,他的高足颜回也会坐忘,所以说明,修身的方法在原生态的儒学当中并没有丢失。因为修身方法的存在,能够确保人们的智慧能够同步双运,直觉与灵感敏锐,能比较轻松地捕捉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也就不易使人脱离简捷的思维方式而走向智识的复杂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就在于这个修之身,其德乃真
中国道德根文化中,并非不存在演绎法、归纳法,而是这两种方法全都囊括在周朝完善定型的一部《周易》之中,只是因为道德根文化拥有修身的方法,可以通过主动调动性慧系统作为后盾,因而演绎和归纳都没有像亚里士多德和培根那样独立体系化、规律化和精致化。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异同的现象,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智能期,思想家墨子、荀子以及墨家等等学者们所研究过的名实关系的逻辑问题,那个白马非马论,大家读过没有啊?那把它摇头晃脑地读几遍也就有这个意思,它就是一种推理嘛,反驳,演绎、推理、归纳都有,只是没有构成西方那样的独立系统,因为中国的文化毕竟有一个强大的基石没有摧毁,没有遗忘。所以不要说中国古代没有演绎法,归纳法,特别是这种直觉法,这些实际都有,同样也是推演法。
如果在社会主流文化中进行分析,从内因分析而言,孔子虽然自然地担当起了中国文化全面向智能方向转换的奠基人和先行者的责任,但是他的基础理论由于缺乏社会应用而再升华的机遇,理论未能真正及时地全面展开,在应用中发展的机遇并不具备,人道的智能系统,并不像性慧系统那样具有无为而为的特征。智能系统需要在应世中不断完善。他当时走的是一条“怀揣经纶大学问,只售帝室侯王家”之路,结果是“奔走于六国,饥困于陈蔡”,而难以施展抱负。理论应用是方法展开的先导,理论没有应世,方法就更加无法形成。没有理论的应用期,这就使孔子对人类智能的研究无法深入展开,晚年只好关上门,在灯下一个人研究易经。孔子并没有亚力士多德那样的机遇和环境。我们设身处地去想一想,,不是讲与古人谋吗?听听他的感叹去。
从外因分析而言,孔子生存的年代,恰逢战火连天,烽烟遍地的战乱时期,平安生存成了首要之选,无法真正安静下来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和发现。所以孔子虽然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能在社会中大展拳脚,施展抱负,展开儒学理论,产生方法论,对社会产生主导性影响的却未能出现。百家争鸣的浪潮,反而冲淡了儒学在当时进入社会主流的可能性。原生态的孔子儒学,在历史上并未能及时进入社会主流的位置,相反是几百年以后,在汉朝才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进入社会主流。
但是,此时的儒学已经并不是孔子原生态的儒学,汉儒们抛弃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的宗旨,功利性和保守性急骤上升,使儒学充满了政治情节,取悦、服务于帝王家,为皇权所御用。而“天下为私”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体制,保守性极强,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萌生与成长,又同时限制着多元文化的展开以及应用的普及。
儒士们常常是在取仕当官不成以后,才开始研究社会和科学。这些儒士生下来就进入儒学学习,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发财,在取仕当官不成以后,才会研究社会科学。而已经踏入仕途者则是长期为保官升官而钻营,他们对于研究社会与科学产生的成果,统统视为下九流而不屑一顾。在汉代形成这种框架格局以后,一延袭下来就是近二千年之久。这种框架既是官僚的也是保守的,一延袭下来就是近二千年之久,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它的鬼魂,没有完全从现代社会淡化。
汉儒的这种深陷于政治功利中的现象,彻底抛弃了儒学的灵魂,离开道德根文化而独立,改头换变面蜕变成专职辅佐帝王的犬儒学,却又无法正确地完成智能的展开和发展,这是中国文化中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有的人不信但是不得不承认,孔老夫子并没什么不是,所不是的是后来的继承人,不要把这混为一谈。
另一方面由于汉代时期儒学中的修身方法也发生丢失,从此,后儒中能达到前儒境界者更为稀少,纯以后天智识用事,却又不能在显学中开辟智能的发展之路的现象也就是必然。
汉代后的儒学未能在智能和科学领域中发挥真正的作用,相反是民间的道学十分艰难地默默地担负起了后儒们抛弃的责任,道家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担负着支撑的作用。这一点,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都有精辟的分析,这里就不再进行引述。这里只想对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作一点肤浅的解析。科学界不是有一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吗?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人很多,但是却没有从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解析。我们在这里,就这个“人类智能的发展与回归”,借这个机会作一点肤浅的解析。因为历史的经验值得人们深入地分析,而在全局观和系统论上“不离道,勿弃德”地把握住根文化基因的灵魂是道和德,居于道,用于德,才能真正地明史以知今,才能实现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我们以上简略地讨论了智识的进化过程。归纳而言,人类后天智识中的这个智能,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已经发展到了自己的巅峰期,登峰造极已经不具备必要性。“反也者,道之动也”的总趋势已经在启动之中,因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直觉思维法,已经开始启动了人类后天智识与先天慧识的一部分联接。我们只要顺应这个大势所趋,全面打开中华民族历史中道德根文化的宝库,执一为牧地把握住道德根文化的三大基因体系,全面复兴道德根文化,那么老子的执一思维方式,就一定会全面出现。
老子的执一思维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执一思维方式能知、能行的技能培养,全在于从小培养或者自己主动培养,“抱一无离”才能逐步形成。主动“修之身,其德乃真是掌握这一思维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修身才能得一,主动修身提升内在的道德品格,才能德一。
人类在后天智能的发展进程、过程中,当这个后天的智能已经启动了,并且开足马力向前跑的时候,是很难主动去亲近老子的执一思维方法的,所以老子在自己的五千言当中发出了这种感叹和预言,因为后天智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惯性运动期,这是一种动势能量的惯性作用。那个时代能够听得进去的人,稀之又稀,少之又少。但是,当人类的智能发展到了巅峰期以后,就会失去了惯性的动能,无法“登峰造极”。那么,自然回归的契机也就会必然性地呈现出来。而老子的执一思维方法,就是人类思维方式真正的回归之路。
人类后天智识的智能,主要是运用人体的前六根做功发挥智能的功用,这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们将它们集约起来称之为后天智识。人类的智识在初始期与性慧具有同源一体性,一体性分解的出现,分阴分阳的变化,是因为离道失德,品质的下降导致精神营养的来源出现了改变。精神系统七魄的转阳,以德一为精神的食粮,是进入执一思维方法的灵魂。而老子的双可教育法,又是最简、最易、最有效的技术方法。只要尽早应用,善加应用,长期应用,就能使人们产生和养成执一的思维方式,这就引导人们进入德一之中,回归德一。
人类精神系统分阴分阳以后,阴我心智识逐步取得了人体的主宰地位,使智能独立发展地完成了逐步完善的过程。这种前六识长期“盲人摸象”式的妄动,虽然是一个“去性从智,伤性增智”的过程,使人们的性慧伤损严重,但是发展到历史的今天,人类的后天智识,众多的瞎子进入“统一意见”的阶段,终于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象”了。模模糊糊的,像高度近视眼看到的一头象,但终于拼出来了。而本性的一点灵光,由于它具有不生不灭性,虽然历尽苍桑,却不会悄然离开人的生命。这正如庄子·外物》中所说:“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人类的智识在长期的跌跌撞撞中,终于逐步开始通彻了。六根的运用可以进入一种慧智和谐双运“动静合德,执两用中”的使用期之中。“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后天的心智走到了尽头,也就明白知道了,哦,还是有个性慧系统,要让他来主宰我的生命,那才是真道,正道。“心彻为知”,对这个智识具有了认知以后呢,那也就是德的境界。最后人类的智能终将还是会复归于德,重新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再次回归于德一之内。但是这次的回归,人类已经是一个完全崭新的面貌,是一个有别于人类初始期“大慧无智,大慧初智”而迈向“智慧圆融,大智大慧”的全新境界。
第五阶段老子的执一法,是否能够早日出现,这取决于人类对道德根文化复兴的觉悟性和重视性,以及持续性,只有复兴德道,以尊道贵德为纲,以“修之身,其德乃真”为原则,把握住这个纲,掌握住这个原则,从教育抓起,从小抓起,全民学习,终生实践,执一思维法的时代才会早日到来,一旦到来就会为人类创造真正的最科学的无比灿烂的辉煌。因为他不是瞎子了,不用八个瞎子去摸象了。一切科学成果将会最高程度地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我们有幸看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以民间努力而发起的经典诵读春风,已经吹遍九洲的原野大地。一个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走近道德根文化的时代潮流已经形成强大的力量。我们可以相信,经典诵读的浪潮经过一番荡涤,必将会正本清源,最终走进道德根文化,进入老子《德道经》五千言之中,诞生出老子的执一思维方法。老子的这个大智大慧的执一思维方法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世界的东方。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实践老子《德道经》,敞开胸怀,伸展双臂,迎接这早晨的明媚阳光!
我们在此结束本文时,再重温一下老子的一段教导:“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相信我们会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好,对于“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这一命题我们就暂时讲这么多,有的人可能会问,您讲了五大阶段,存不存着第六阶段呢?回答是肯定的,存在着,但是不在我们这次命题讨论的范围。那是一个无智无慧的最高阶段,因为人类本身是以“无慧无智,唯道是从”演变而来,应当还是以此方式复归而去。修真者中的许多个人,将会用自己的生命验证出这个最完整的七阶段转换过程。
祝福你,祝福大家也是其中的一员,但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81)
98.8%
踩一下
(1)
1.2%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