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与道医脉诊 天一水 一、中医脉诊 《黄帝内经》是三部九候遍诊法,这种方法,现在少用。《伤寒杂病论》是三部诊法,现在也用得少。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寸口脉诊法,始于《黄帝内经》,详于《难经》,广于晋代王叔和《脉经》。在《脉经》里提出24种脉象,明代李时珍《濒湖脉诀》提出27种,明代李中梓《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现在一般都以28种病脉象来论述。 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脉诊,往往是苦背28脉象。我觉得,脉诊的关键点不在于28脉象,而在于首先掌握平脉的胃气、神、根。再学诊病脉。学诊脉,最好先读《素问·脉要精微论》,这个文章,确实是论述精微。将胃气、神、根三要点掌握了再掌握28脉象。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在手指下下点功夫。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提高脉诊技术的途径,除了临证多,还有什么别的途径么?请您继续接着看。 二、道医脉诊 在医学界,还有一派是道医学派,这一学派比较罕见,好在现在有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中医和道医学理论经验,结合作者自己实践经验,写成了《道医学》一书,已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在《道医学》里面,熊先生详细阐述了一元四素全息论和三元化生万物学说,阐释了道医三元生理学和道医诊断学,其中道医诊断学指剑掌眼和切脉结合,很是值得研究。 中医学和道医学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灵枢·营卫生会》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根据道医三元生理学来看,血属于质源类物质,气属于质源类物质,两者都属于质性物质。血载气,那么如此推论,寸口不仅仅是血液血管的波动了,应该还有气的搏动。道医脉诊,将气和血两者整体把握进行脉诊。并且,道医脉诊要求术者修开十指指尖的十宣穴和手掌心的劳宫穴,形成指剑掌眼,以此指剑掌眼探测脉象,是比中医脉诊,单纯诊血脉的搏动,要全面一些。 三、对三指脉诊反思 脉诊医者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这三个指头诊断患者寸关尺三部位,清代名医周学霆还写了个脉学专著,就是以三个指头作为书名的,叫《三指禅》。为什么医者使用这三个手指头,而不是使用其他指头呢?我想对这个问题思考一下,或许对医者医术的提高有帮助。 五指通五脏,这个在小儿推拿里阐述的非常清楚。大拇指通脾脏、食指通肝脏、中指通心脏、无名指通肺脏、小指通肾脏。五脏内藏五德能量,肝藏仁德、心藏礼德、脾藏信德、肺藏义德、肾藏智德。在传统中认为,仁义礼是道德的基石,只有医者内在五德能量强盛,仁义礼对应的这个三个指头才能更加敏感,将三个指头向患者脉口一搭,患者的内脏功能、五德强弱,就可以一诊而知了。道德修养还有这个作用,看来是需要的呀。 四、道德是医学的灵魂,是健康的保证 从上面分析来看,医德的修养,也是医者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怪乎前人说过,医乃仁术,就是说,有道德人才能掌握医术,医术是有道德的人来掌握的,看来是有道理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德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培养五德品格,就能够增强五德能量,内脏强健,无论是对医者,对患者,还是普通大众,都是能够增进健康的。大家都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熊先生的这本《道医学》里面还真有道道,如此看来,没有道道,就不叫道医学吧,我还得继续研究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