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子研究 >

看老子的“民本”思想

时间:2009-07-23 23:32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闻渊 点击:
看老子的民本思想 闻渊 老师最近提出了关于道本、德本、民本的三本体制的建立问题。道本、德本自不待说,民本显得最为复杂,大家理解也颇多。可以肯定的是,伏羲黄老的民本思想,绝不同于封建残余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的所谓民本思想,那么我们走进《德道经》,先
看老子的“民本”思想
闻 渊
    老师最近提出了关于道本、德本、民本的三本体制的建立问题。道本、德本自不待说,民本显得最为复杂,大家理解也颇多。可以肯定的是,伏羲黄老的民本思想,绝不同于封建残余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的所谓民本思想,那么我们走进《德道经》,先看看《德道经》中对“民”是如何论述的,再总结出“老子”的民本思想:
    德道经中的“民”的阐述有以下,我们一一列举:
    1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这里的民是指没有掌握不入死地之民,是指常人,人代我生繁衍生息、依然存在着生老病死苦的人。
   2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民指常人,普通大众,不知少私寡欲,期望多知的人,智增而慧隐的人。
    3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管理者制定颁布太多的的禁忌避諱、繁文縟節,將會導致民心貧身困,精神空虛(既是不能引领民众遵循大道自然规律的做什么,进行正向性的引领,使民众树立正觉正念,而是一再限制不该做什么)
    4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民眾擁有了過多的武器,將會使國家昏亂。修真者只偏重道術的追求,則身國德治難以穩定,歸道難以實現。
    5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民的化、正、富、朴状态的自然出现,基于圣人无为、静、无事与无欲。
    6其正??,其民屯屯——管理者能广开言路,纳谏诤言,则能聚人。
    7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民之做事,因为觉得必成或者已成,而没有在最后环节保持住却走向败亡。所以后句是“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8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为道者指教化引领者。而要引领人们归德归道,需除去民众的技巧智识,看似使之“愚”,实则在于提升慧识觉悟,否则难以完成;智识的开启增强,必然抑制慧识的开悟,而机巧私欲日增,使得教化觉悟变得艰难。
    9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圣人要完成引领民众尊道贵德的任务,对待民众就需处其后,居其下的姿态,人们才会跟随;这样意识处于人前居于上位才不会遭遇民众的伤害和不满
    10小邦寡民——在对民众的管理和引领上,以归类的小范围进行易于成功;更多的人聚众集结,易出民乱。
    11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这几处的民,都是指要做到居简戒奢之民。
    12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民是可以不畏死的。
    13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且必畏死,則有司殺者。——这是通过对民对于死的态度,对管理者来说的。
    14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一说民对死的不畏惧;二说管理者的责任。
    15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圣人不去标榜倡导贤、难得之货、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则民自然无知、无欲而不敢僭越。民不乱为,则精神引导和治理也就简单了。
    16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是说圣人的心怀和责任,慈愛民族和國家,行德于世。
    17絕聖棄智,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慈;——利于民尊道贵德大目标的形成,而这也是对民的最大之利,就需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而在根本上引领。
    18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管理者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万物自然诚服于其治理。天德地慈之炁自然氤氲调和,遍洒甘淋雨露,人民不需要人为强加施以号令也自会公正和谐地相处。
    归纳一下,上面涉及到“民”的论述时,同时涉及到三个概念,就是民、管理者、圣人精神引领者,分别如下:
    一、关于“民”:
    1、人代我生,而繁衍生息,受到生老病死苦的制约。
    2、追求多知,对大道的好解而不是少私寡欲。
    3、做事情不能慎终若始而导致成事败亡。
    4、可以不畏死。
    5、会拥有武器,当拥有过多的武器时,则导致国家昏乱。
    二、关于“管理者”(社会民众管理、治理的人,根据其自身修养承担或不承担精神教化之责):
    1、会制定颁布太多的的禁忌避讳、繁文缛节,而导致民众心贫身困,精神空虚。
    2、管理者广开言路才能聚人。
    3、在管理上,为了防止民乱,需分割块状治理。
    4、可以以死来威胁民众。但当民众以不怕死的时候,奈何以杀惧之也?就显得技穷了。
    5管理者若能掌握持守先天之至道,万物自然诚服于其治理。天德地慈之炁自然氤氲调和,遍洒甘淋雨露,人民不需要人为强加施以号令也自会公正和谐地相处。(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管理者若能具备圣人的境界和修为,则是百姓民众之福,这是一种期盼和呼吁,也是对管理者的高标准要求。这是管理者和圣人身份合一而出现的盛景。
    三、关于圣人精神引领者 (万物因道而生,所以尊道贵德回归德道是万物的本分,可人往往不能觉悟,就需要引领者在生命的历程中善巧方便的完成,也就是常人说的负责精神教化的圣人) :
    1民的化、正、富、朴状态的自然出现,基于圣人无为、静、无事与无欲的精神教化与引领。并且是种无为自化。
    2、圣人作为精神引领者,要引领人们归德归道,需除去民众的机巧智识,看似使之“愚”,实则在于提升慧识觉悟,否则难以完成;智识的开启增强,必然抑制慧识的开悟,而机巧私欲日增,使得教化觉悟变得艰难。
    3圣人要完成引领民众尊道贵德的任务,虽具备居上、居前的意识和观念,而在对待现实民众时却需处其后,居其下,这样人们才会跟随并不伤害他。
    4、要引导人们居简戒奢。
    5圣人不可以标榜倡导贤、难得之货、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则民自然无知、无欲而不敢僭越。民不乱为,则精神引导和治理也就简单了;同样需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而在根本上引领民众进行精神净化。
    6、圣人不可不知于——需慈爱民众、民族与国家。
    结论:通过上面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民”是未觉悟的一群人,占据人群中的极大多数。他们局限于生老病死苦的制约,追求多知好解,可以拥有武器为了自保或抗争,在无法生存时可以不畏惧死亡,做事不能慎终若始而使成事败亡。等等。可见“民”是人群中处于底层的人们,没有掌握生存或者觉悟的主动权,又有其劣根性,不珍惜生命,做事无恒心。所以“民”是可怜的,也是需要帮助的。民的命运往往和社会管理者,和圣人的精神引领者密切相关。人们说“生逢盛世”,“得遇明师”是人生至福,千真万确。
而作为民众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不能禁令过多而繁缛,它会耗使民众精神空虚疲倦;需要广开言路,使民归依;不能对民众以死相威;还需要在社会管理上具备方法,比如分块分类管理;最好的管理者更需要具备圣人的境界和修养,实现两者身份的合一,而道治德治天下,则人民不需要人为强加施以号令也自会公正和谐地相处(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这在历史上有黄帝为证,果真如此这样则是人民之福。
同时作为圣人,在论述民时,更多的提到,甚至超过了管理者,可见其分量。圣人具有精神引领的责任,引领人们尊道贵德,回归德道的责任。在社会精神教化中要使人们去除机巧私心,简朴归真,少私寡欲,慧增智消而觉悟道德,认识生命的本真与意义;同时具备方法与技巧,就是“言下之”和“身后之”;还需要居于无为、静、无事与无欲的状态;并且慈爱关爱自己的民众、民族和国家。
所以“民本”,需要民、管理者和圣人,明白各自的状态;管理者和圣人更需要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为什么进行管理,怎么去管理;为什么去进行精神教化,以什么内容进行精神教化,怎么进行精神教化。是以自然大道之理教化,还是以人为的繁文缛节;是高高在上的教化,还是化作民众中的普通一员处下谦虚等等。相信这些方面的区别,就是封建残余的民本、西方的民本与我们老子民本思想的不同。
民既是盲目的,而民本就绝不是一味的盲目顺应民意,当然不盲目顺应,也绝不是不了解民情民意,或对抗民意,而是站得更高观得更远,看得更真,善巧方便的进行引领与管理。
当然,《德道经》中对管理者和圣人的论述不只限于以上内容,以上仅是收集了谈及“民”时直接涉及到的部分,所以此篇中对管理者和圣人的论及并不全面,在此说明。
本篇习作,在于抛砖引玉,为三本思想和体制的健全做一探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3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