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子研究 >

去心从性修仁德 明心见性说“立戒”

时间:2011-04-11 07:21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熊春锦 点击:
去心从性修仁德 立戒章一年级课堂开示讲解 空净 2008-12-15 《德道經第七章立戒》 :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把麦递过来了,就参加一下你们的讨论,大家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针对立戒这一章

去心从性修仁德 明心见性说“立戒”

 
“立戒”章一年级课堂开示讲解
熊春锦
2008-12-15
 
《德道經·第七章·立戒》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把麦递过来了,就参加一下你们的讨论,大家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针对“立戒”这一章,来谈一谈我们的体会。
对于“立戒”章,我们既需要从哲学意义上进行探讨,更重要的是从修身意义上进行升华。在修身方面的讨论,因为涉及到老子学院的学生那都是真把式,在了解了这章的哲学意义以后,请大家注意将哲学意义再升华一步。因为“哲学”这个名词,是西方名词,无论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它们都是源自于道,源自于德,源自于最古老那个时期,在社会当中的一些圣人、真人、至人,他们在深刻地观察自然以后,从那些深刻的自然规律当中发现了一些现象和其中的一些脉络、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用语言、用文字进行阐释、记录。
虽然,在二十世纪将它们强行地分为“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以及半唯心半唯物等各种类型的哲学,但是我们要超越这些智识的分辨。在了解了这个智识应当掌握的认识论以后,就应当迅速地进行升华,要超越所谓半唯心、半唯物主义哲学的观念,回到道的这个“大唯物主义”上面来,在唯德辩证法中整体地把握住各种哲学观。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固囿在修身方法这个学说里面,或者深陷在“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这个范畴当中,不能主动地跳出他们为我们划定的这个陷阱,而钻到他们给我们编织的这个罗网里面,进行研究老子思想的话,那我们就成了一种奴隶,就成了阶下囚。
所以,作为一个老子的学生就非得要超越它,超越这个“二”,从这个“二”里面走出来,自觉地去上升一步,在“一”当中,在这个“大唯物主义”当中,在这个“德”当中,来解析本章以及其它所有的章节。我们就会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这种立于一而论、这种执一的思维方法、这种寻找真理的台阶,我们要自觉主动地去迈上这一步,就不会被他们画的这个圈圈固定住了,陷在里面。我想,这一点,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这一方面的经文,就是研究老子思想的时候,我们必须主动去把握这个技术、技巧
把这些都把握住,再来研究本章的话,那可能就比较容易了。我们在研究本章的过程当中,立足于处在老子这个“大唯物主义”这个基础之上,整体地去把握住它的这个内涵。也就是说,就像西方亚里斯多德之前古代著名的西方哲学家,他们诞生的哲学思想、方式方法,我们可以知道、可以看到,他们是在冥想,在冥想当中观察,在那个深层次的解读当中,在那个慧识的解读当中去把握,他们的哲学思想也是这样诞生出来的,但是后世的人们没办法进行慧性的思悟,性慧系统已经被屏蔽了,人们已经“去性而从心”,性体本性大慧的功能丢失了,“去性”而又从了心,归附了心,顺从了后天的智识人心,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就出现了所谓的“唯物主义哲学”,而且将原来真正站在“大唯物主义”之上能够观察的真正客观规律,视同为“唯心主义哲学”。
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不公平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老子思想的时候,那就得要注意这些现象,要从这里面跳出来,使我们的认识论也好,使我们的思维方法也好,既要把握住所谓的“唯物主义”,更要把握住在“大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我们进行全面整体系统性地理解和解读。
这个理解和解读,我们在诵读本章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原则,就是说它归到了我们的肝脏里面,它的信号源、能量体直接指向了我们的肝脏。我们在肝脏里面体会这一章中的这几句话:“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有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要在肝脏里面去体会它呢?当我们能够在理论上真正通透了,很可能你就会发现:咦,我这肝里面怎么会有热的感觉?有一种祥和的能量在荡漾。因为它是谈的能量,能量的慈、能量的爱,能量的大仁——“上仁”,广慈博爱,要回到这样一个根本上来。
前面,我们已经列过表了,大家不太注意系统论,往往是陷在局部当中进行解读,所以就忽略了这个系统论,一旦忽略了这个系统论,就很容易比较局限,发生局限化。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难以迅速地进入“玄之又玄”的微妙状态,正是因为我们“去性而从心”了,没有真正进行“弃心而从性”的逆返。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说我们对老子《德道经》的实践,还没有进入到“明心见性”的状态。如果说,我们真正地“明心”了,“心”里面明白了,而且见到了“性”,并且服从“性”的话,这个时候再解读本章,就容易比较轻松,直接就追到了心的母——肝里面来,发现它的重要性。
老子在他的《德道经》当中,这一章能够将我们的肝窍直接打开,在前边、在“德篇”当中,就比较早地将这一章的能量供输给我们,悄悄地不声明、不直指地就将这个祥和的能量,让我们通过这一章中简单的几句话就直指我们的肝内,是因为考虑到了“贵食母”,要把心的母,先调动起来,使我们的心能够真正地“去”这个“心”,而从这个“性”,明心而见性。
我们从显态的哲学意义上,来解这一章很简单。“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也就是在“名”、“身”、“货”,得与亡这三个问题上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然后,笔锋再一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一个“甚爱”、一个“多藏”反应的是什么?“甚爱”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小爱”、“私爱”、“欲爱”、“贪爱”,是指的杀、盗之“爱”,杀盗邪淫之“爱”是一种贪。这个“藏”呢,那就是指的“多多益善”的那种贪得无厌。
我们曾经讲过人类退化的六大阶段, 在这六大退化阶段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有?人类为什么跌入苦海当中,在因果的链环当中循环不止?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可以说就在于“甚爱”和“多藏”上面。因为“甚爱”和“多藏”就导致了一个“杀”,杀业无穷。所以,在五戒当中首先就要戒这个“杀”。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杀”呢?因为少“仁”、缺“慈”、乏“爱”,是因为少了这个“仁”,少了这个 “慈”,少了这个“博爱”。所以老子才告诫我们要“知足”、“知止”。
我们可以从道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类,人类“生老病死”当中的这个“病”,都与“杀”密切相关。这个“病”和“杀”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说从古到今没有人去高度重视它。这个杀业带来的祸害自己的“仁”,由于这个贪,这个“多藏”、“甚爱”,等等导致了这个根本性的错误,就是这个“杀”。破坏了自然平衡,人类和人类之间互相残杀不止,人和动物之间残杀不休,人与植物之间杀戮不止。等等的“杀”,最后完全归结到是这个“仁德”的缺少,杀因的无穷循环。
而且,肝脏又是体内一个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口腔里所吃进去的一切食物、动物肉,可以说都是进到肝脏里面进行一种信息的储存,然后再分类分布全身。好像是在输送显态的营养,其实也伴随着各种各样能量的输送、传递,好多东西是兼容并蓄。这个“杀”里面所产生的信号源、客居的信息能量体,也迅速地分布到相关的各个部位。
我们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要把握住这一个五行连环转化当中的作用。如果说不破这个“甚爱”,不破这个“多藏”,不从真正的“大唯物主义”角度上去掌握“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之间这个“益和损”之间的关系,以及“利和害”之间的因果,那么我们就难以树立明白一种能够正确地掌握如何去修这个“仁”、“慈”、“爱”,扶生我们肝里边的肝阳之木,从而清理肝里面的阴木。要破这个东西,不从根本上破掉自己的“贪”、“杀”、“盗”、“邪”、“淫”,确立起“仁”、“慈”、“爱”,那么我们在学习这一章当中,也就没有把握住根本。如果一旦把握了根本,老子的思想有一个自动调节的作用,“无为而无不为”,它就能帮助你修复肝脏里面的阳木。
像很多人在实证过程中,很长时间都难得内见到。哪怕“眼睛”还可以的人,也看不到自己肝里的阳神,见不着。为什么见不着呢?他为什么不出来呢?就是因为我们是假仁、假慈、假爱,很多人这个“杀”的问题过重而未化开,不仅仅只是人纪中的“杀”,还包括了龙纪中的“杀”,还包括了鱼纪中的“杀”,那是非常沉重的,都是由于这个“贪”、“杀”、“盗”、“邪”、“淫”造成的,它障蔽了你肝的真正的阳神出来。然而,我们通过诵读这一章,以它为钥匙,进入到肝脏里面,能够撬动这些尘封,把它驱散开来,这个时候你就可能见到你肝的阳神。
我们曾经还介绍过为什么要去种菩提树,种菩提树干什么?其中原因就是要使我们把这一章消化好,从里面读出这个“仁爱”之本来,读出那个“众生一体,一体众生”,读出那种将历世往昔一切杀业,因“贪”生下的杀业全部荡涤一次,从而能够使我们肝脏能够进入一个新的环节,并且还能够诞生出一个新的神。
我们肝脏里面有一位“伏龙”,很多人在早期的肝脏显形,在体元显形之前、在物元显形阶段之内,很多人是用什么形态显这个物元之形呢?显的是“蛇”。很少有人说,一上来马上就显出了“龙”。为什么只显“小龙”?“小龙”就是“蛇”,“大龙”是“龙”,在第三步中才显人形。其中,这里面有一条“伏龙”,你是否能够唤醒它,甚至让这个“伏龙”能够具备人形而成为“伏神”,那也就是“真一”法当中的真正修“仁”、“慈”、“爱”的一位小统帅,我们要能够进入到这一个深度和层次当中使他出现。
但关键是,要挖掘出你自己的“仁”、“慈”、“爱”来,如果初步地去清理一下你历世往昔的“贪”和“杀”所造成的这个屏障,那么它就容易出现。一旦出现以后,这个阴木——肝的阴木也就自然出现转化和消失,输往心脏的功能通道也会畅通无阻,只会提供阳木的能量,完成这样一个变化。
所以,我们在研究和讨论本章的时候,还是本着古人所说的那句话:“证道不离身,言理不离性,不离命”,结合着性命来探讨和研究,这样常常就能使我们进入到老子原著所想表达的深层次的全息“无为而无不为”的这样一个领域当中去,主动去相印,是印心、印理、印法。在心、理、法三印的基础之上,我们就能真切地去感应到我们内环境真实的变化,要把这个抓住。
这一章语句不多。关键是我们要透过文字的表象,去抓住它后边的质元,抓住后面的物元,抓住后面的体元,完成对我们身体内环境的一个“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个变化。
这一章,我还没有正式开讲,因为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讲得很热烈,那么我就在这儿做一个稍微的提示,因为老子学院里的确是我们都在进行后天的讨论,是个 “为学者日益”的过程,但是“为道者日损”又不能够离开,不能避免。
这一点上,我们在老子学院的正式教学中要把它把握住。今后,我们在老子学院的学习过程当中、讨论当中,在老子学院的教学方法上,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这两点整体地把握住,如果我们只是清谈其理,空言其道,而不能做到证道不离身,言理不离性,不离命,讨论的只是一般普通的泛泛哲学意义上的讨论,那就显得局限化。
由于在显态的哲学里面的内容,大家都能找得到、摸得着,去讨论一下,翻一翻资料就能够明析。唯独这里面藏着的三元,可能大家暂时难以一步到位地切入,所以今天借你们讨论这一章的机会,提示一下。因为这一章的确在前十二章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因为仁爱不立,仁德不立起来,德性不备,心灵难开。你心里面在冒阴火,因为肝里面不具备阳木之能量供给我们心,心里面始终就会有阴火燃烧。阴火过旺,信德就动摇。脾土里面信德动摇,你就会始终怀疑这个庄子也好、老子也好、熊老师所说的也好,现在要去心从性,明心见性,我说这“见性”难,你见不着,你就会怀疑。
但是在这里面,如果你能抓住了肝里面的仁德之修,破了这个肝里面的杀业,那么“见性”是不难的。因为明心是个前提、是个基础,但是杀业不除,心里面供能始终是阴火冒着烟,是阴木所供的能量,那么你的心始终就明不了,心不明性就难见。你说在浓雾当中、在灰沙当中,你怎么能看得到人?浓烟雾障的,就根本对面不见人影,就更不用说见到你自己的“性”了。
所以老子在德篇当中,在相当前的位置就提出了这一点,要对肝脏里面的质元、物元、体元,去进行一个修仁、修慈、修爱,化贪、化杀、化盗、化淫方面的一个转化,为这个“去心从性”奠定一个基础。“真一”法的关键就是要“去心从性,明心见性”。然而“明心见性”,就非得要从肝的仁德当中来进行挖掘,来进行培养。所以,从这一个环、这个三角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互为因果,关系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加深一下认识,透过哲学意义上的内涵,在生命科学这个领域,从三元、从三因等等这个系统当中直指根本地抓住其中的实质。
好,不影响大家讨论,我就谈这一点,你们再继续讨论好了。
 
编辑注:标题乃编辑所加,本篇内容为2008年12月15日,空净老师对《老子 德道经 立戒》章的学习讨论开示解释。关于质元、物元和体元,“三元”的论述,详见《道医学》(团结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7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