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生活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是宋国睢阳蒙县人,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 在道德文化领域,人们如是说: 《汉书·艺文志》曾云“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 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都是“志于道而论天下,执五常以牧天下”(五常:指孔子执常仁,荀子执常礼,韩非执常法,墨子执兼爱等等)。他们都是从伏羲黄老的道德学说思想系统中,吸取局部营养而形成的不同学派。他们与伏羲黄老相比较,最关键的差距在于“修之身,其德乃真”,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同。虽然他们都同样提倡修身,但是尚未达到居于道“○”,运用德“一”而观天下的境界;只能依据伏羲黄老所开创的大道之文字理论,从中凭后天智识摘取局部,而构建自己的学说。这一特点,其实就是古代文化产生非常道与常道分野的重要原因,也是庄子批评非道学系统思想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文化基因无可争辩地是由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黄帝的法道文化共同组成,并经过老子运用五千言全面转录和翻译,以德道文化加以系统化而构成的道德文化基因。战国春秋的诸子百家,有几家学说对道德根文化基因具有忠实转录和翻译的功能?除了老子的学说和庄子的学说具有完整的三类功能以外,除去孔子的学说接近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黄帝的法道文化,“志于道,据于德”之外,其它各家都是从伏羲黄帝学说中寻章摘句,脱离道德之根本而加以功利性发挥而已,他们全都发生了文化基因的缺失和变异。(以上参见 晋·郭象《南华真经序》云:“……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偶物之自造也。其言宏绰,其旨玄妙。至至之道,融微旨雅,泰然遣放,放而不敖。故曰:不知义之所适,倡狂妄行,而蹈其大方。含哺而熙乎澹泊,鼓腹而游乎混茫。至仁极乎无亲,孝慈终于兼忘,礼乐复乎已能,忠信发乎天光。用其光则其朴自成。是以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深流长也。” 这是玄学家眼中的庄子。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云“其人……师于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 这是佛学大德眼中的庄子。 无疑,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理解老子最深刻的一位,也是对《德道经》阐发得最精到、最接近老子思想原生态的一位。 庄子其书: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的结晶。与《通玄经》(《文子》)、《冲虚经》(《列子》)、《洞灵经》(《庚桑子》)被合称为“四子真经”,其地位仅次于老子《德道经》,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精品典籍,在魏晋时期与《德道经》、《易经》被列为“三玄”之一。 现存《庄子》共三十三篇,分成内、外、杂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关于《庄子》的价值: 在中国文化史上,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继承中华道德根文化最全面完整的一位。易黄老庄一脉相承,成为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主根,而以儒学为代表的百家学说都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辅根而已,后世也没有人能够超越易黄老庄的思想。庄子的学说由于是真正的道德根文化的主流,主方向,同时又与先秦诸子学说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形成,它里面包含的内容,都具有极高的文献学价值,包括修真学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哲学价值,科学价值、史学价值等等,其中内容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简逐步地完善适应社会,越来越系统,越来能够比较完整地表述道德根文化。其中许多既带故事性也带史实性的、文化知识本源性的内容,既是修之身的指导书,也是理论书、方法书,这对于今天人们了解先秦诸子学说的原生态、及中华文化的真实面貌,仍有很大助益。(参见 关于著书缘起: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云此是庄子“当战国之初,降衰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岂浅识之能究!”认为其“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揵九流,括囊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 关于《庄子》内、外、杂三篇的分类: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云:“所言子者,是有德之嘉号。古人称师曰子,亦言子是书名。非但三篇之总名,亦是百家之通题。”又云:“内则谈于理本,外则语其事迹。事虽彰著,非理不通;理既幽微,非事莫显。欲先明妙理,故前标《内篇》。《内篇》理深,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逍遥》《齐物》之类是也。自《外篇》以去,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骈拇》《马蹄》之类是也。……《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 吕思勉《经子解题·庄子》曰:“昔人多重内篇,然外篇实亦精绝,惟杂篇中有数篇无谓耳。” 关于《庄子》的思想主旨: 史学家认为,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列传》说:庄子者,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经学家认为,吕思勉《经子解题·庄子》曰:“《庄子》之旨,主于委心任运,……然其说理实极精深。中国哲学,偏重应用,而轻纯理。……先秦诸子中,善言名理,有今纯理之意者,则莫《庄子》若矣。……章太炎于先秦诸子中,最服膺《庄子》,良有由也。” 关于《庄子》的文风: 作者自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天下》) 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 鲁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老庄》) 关于《庄子》一书的地位: 晋·郭象《南华真经序》云:“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故与化为体,流万代而冥物,岂曾设对独遘而游谈乎方外哉!此其所以不经而为百家之冠也”。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史,不能不对道家和道教有所了解;要了解道家和道教,则不能不读《南华经》。《南华经》在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构成早期道家的一大奇观,而且被尊为道教的经典之一,对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闲来坐读《南华经》,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一大享受,而且也是今日知识者的一种雅趣。”(《南华经》导论) 编者语: 以上是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庄子及《南华经》进行的研究与阐释,感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庄子及《南华经》的精深与博大。 作为一位文化巨人,庄子及其《南华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人生意趣及文化精神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庄子所倡导的直觉主义思维方式、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观、无心无欲的逍遥生活态度,等等,对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正确解决现代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后果,提高现代人自身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还是很有启发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欲识中华文化之深邃博大,不得不明其源流主末;欲明其来龙去脉,不得不究庄子《南华经》。 对于庄子,您了解他多少呢?又希望了解他什么呢?在此真诚欢迎每位喜欢庄子、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者积极回归《庄子研究》栏目中来,就庄子的思想、生活时代、人生体悟、修身境地、文学造诣、哲理思辩,及《南华经》的流传、解读等方面,留下您的真知灼见或宝贵心得,大家互通有无。让我们共同走近庄子,走近圣哲,走近中华道德根文化;也让后来者能够认识《庄子》、走近经典,永远牢记我们是龙的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