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形名思想探析
道解庄子
形名学是中华民族用以修身明德、实践道德文化、进行自我教育、提升生命质量、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治己千古绝学之一,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四经》。《道法》篇云:“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黄帝提出且详尽论述了这一命题,指出万物自无至有、循名即实的大道规律和宇宙法则。此后,老子《德道经》中的“双可”(可非恒名,可非恒道)教育,进行了大量的隐喻藏诀式应用。帛书甲本五千言中,几乎囊括了人体生命中的诸多非恒名,因此,这部殊胜的哲学诗,又是一部修身宝典,正如《悟真篇》所言:“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到了庄子,同样继承了黄帝老子的形名学说并加以阐发。可见,圣哲的思想始终一脉相通,道德的经典能够超越时空。大道虽浩瀚,只诵其名即可感格。 天下万物,皆为形与名的统一体。《黄帝·阴符经》中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熊春锦先生对此做了精辟阐释:“天地阴阳之道的德一之气,朴散一化为五而成为五行。五行又分为阳五行和阴五行,阴五行就是五贼。人心中的阴我心和阳我心知见五贼而能调控不被其左右,则不能危害身国。若能成就心中真我本性而且天人合一而运,就能够宇宙规律全然洞察,天道的变化也能同时同步地在身国内映像完成,实现人法天、人法道的变化”。呼名见形,守一却老,的确是古代圣哲对自然真相的重大发现,以及对宇宙生命的独特贡献。 形名学同样源于修身内求法,而且博大精深。既是修身之根本方法,又是外用治物之重要法度,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途径。她是“黄老修身方法中的一个绝技,远比秦汉以后的金丹方法更高妙”。运用形名学,观其形,诵其名,以神驭精气,简便易行。只要掌握了身国内各非恒名的名字,就可以实践应用,比通过枯坐聚气来完成人体生命变化要轻松得多(《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第140页)。 老子《德道经》中的“可非恒名”法,与圣名圣相修持法,均是形名学的具体实践方法。历来修身有成者,诸仙佛菩萨,也是形与名的完美统一。比较著名的形名学经典,如《德道经》、《黄庭经》、《大悲咒》等,都是非常好的修身宝筏。积极主动地让丹元主导内观圣像、诵念圣名圣号,或形名经典,当意识被德化,共奉圣心,则体内一切众生都易德化归一;能够经人合一,不出不入,则“《心经》境界自现,老子无为自呈”,宇宙万物映现一体中,也是自然而然。 《庄子·天道》记载:“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蓄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这段论述,指出形名学来源久矣,是古之明大道者修身、治物的利器,也指出其在具体应用方面的步骤与次第。依据形名修身治世,也是道法则的客观体现,内修外用,内成外就,简易而高效。《庄子·达生》篇在讲故事中,道出了一些非恒名。后世在一些典籍、类书中,还记载了某些非恒名的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学,只是把握住了形名学外用中的一个方面,并没有完整继承根文化中形名学的修身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