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子研究 >

由“大”、“太”、“天”的演变说“上善治水”

时间:2007-10-17 03:3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厚金院长 点击:
由 大 、 太、天的演变说上善治水 一、关于 大一生水 、 太一生水、天一生水 的辨析 太一生水、大一生水、天一生水,所反应的都是老子的德一生水。 只是这个一,在社会离道失德与社会主流文化思潮变动中,采用了代表不同时代特征的冠词而已。 近代人最容易混淆的,并不

由““太”、“天”的演变说“上善治水”







一、关于“大一生水“太一生水”、“天一生水”的辨析

 

“太一生水”、“大一生水”、“天一生水”,所反应的都是老子的“德一”生水。

只是这个“一”,在社会离道失德与社会主流文化思潮变动中,采用了代表不同时代特征的“冠词”而已。

近代人最容易混淆的,并不单纯只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是什么。那么德一生成水以后,是阳水还是阴水?还是既有阴又有阳的一生二

这一点,大家还需要解透通彻,并且把握住才能够算得上完整,不然很容易深陷迷惑之井。

,在此是指的阴阳复合之水。此水落入后天,必具阴阳复合性,这一点应当毫无疑问。

但是到底应该如何解析呢?因为“一生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先天的大一生水,化入地上则已经落入后天而成显态水!此水仍属后天凡水,但是后天凡水内又含先天水。

例如,人体的肾水既有肾阳之水,又含有肾阴之水常人后天精液之水中,同样含有先天元精之水。作为常人的常道,该当如何解这个既有阴又有阳的肾水作为修真者,又当如何解读这个内含二重性的肾水?

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像老子那样,立定足根,站在道○之中运用这个天一大一太一德一以“一”统观万物的阴阳“二”和变化数的“三”那才是根本性的出路。

否则,就会陷在阴水愚智中而不觉与俗世的愚智社会观念,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

 

二、到底是天一大一”,还是太一?是大上”,还是太上”字是抄写笔误而产生的错别字吗?

 

其实站在历史道德变化的角度,就很好理解大一”、“天一”、“太一的变化。这三个对“一”的描述,归结起来都还是老子的“德一”。

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源头上,进行一下体悟,就不难感悟出历史不同时期对进行不同的冠名,是非常自然而且现实的。

最原始、最古朴的道治德治时期,必定是“大一”。古始的人认为“一”数的本质最大。因为“一”能生出十、百、千、万。离开了“一”,十、百、千、万皆不成立。

古人重视的是数的本质,而不是表象。这是中国根文化的共性特点,这一点与现代人根本不同。

我钦佩地发现,德国人表达“一”的方式,他们迄今还保留着将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曲,翘起大拇指,来表示这个。这同时象喻着这个的特性。

这一点,与中国已经忘记了的本质,而只伸出一根食指来表示不同。

看一下“树示常道非常道图”,也就不难理解这种用拇指表示的合符道理性。拇指属脾胃,脾胃藏信德,信与德相通。

树示常道非常道图

而且,德国人是同时用伸直拇指与食指来表示类似我国的八字手式)。这种喻示,德、信被大拇指完全代表,而肝中的仁德又代表着这个“二”中的另一个“一”,非常地形象和完美。

其实,从一个民族简单的习俗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其中离道失德的距离。万物万事都是道德本质全息的反应和折射,这也是一个真理现象。

中国人已经忘却信德的自然属性,不知何时已经抛弃了用大拇指来表述以内的数值。而西方却仍然保留着以拇指为,然后逐次伸展仁、礼、义、智象意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来表达二、三、四、五的数值。

观察以后,不由得深为感叹,在这种的表象背后,深含着深沉哲理和人文信息。而且,西方还保留着指着心口说……;我们国人却早已经是指着鼻子尖来说:……了。

 

三、大一天一太一的历史变化

 

在战国春秋以前,是自然道德文化史的时期。那个时代采用大一,也就是必然现象。

历史上,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此儒学理论占据上风以后,以“天地、君君、臣臣”为最高理念。特别是汉代中后期,自然出现以代替的简朴直观而且本质性的表述,那也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汉代末年,随着本土道教的出现,以及对《易经》解析的系统化,出现了太一的专用名词,也就顺理成章。

 

四、《老·德道经》中,到底是若水妥当?还是治水妥当?到底是准确?还是贴切?

 

在上面解析的基础上,再来看一看《老·德道经》中到底是若水妥当?还是治水妥当?到底是准确?还是贴切?

,既然化生为水,这个已经离开了德一完整状态的,真的还是上善的结构形态吗?这个水本身就不具备阴阳特性吗?它还像德一大一天一太一那么完美无缺吗?

如果我们称其为是上善,那么又如何解析我们体内的阴水和阳水、善水与恶水呢?人体内的阴精之水为何又要转化成阳精之真水呢?并且要在阴水中抽取烹炼真金呢?而且世间外环境中,所常能见到的静默含渊之水与洪涛巨浪之水呢?它们都是上善的么?

所以,对《老子·德道经》的校订,一般持三种原则与取向可供选择:

解其真义者,则取修意而定取含;

识其理义者,则取文辞而定取舍;

游离两者之间者,则都作参考而取舍。

任何一方武断地否定另一方,其实都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同时在伤害着自己。

在校订中,到底是必须为了满足现代人充满阴水智识的需求,偏重于理义性的需求而弃象、数、气于不顾呢?还是保持着最原始的四素齐备的本来全貌,让后人获得真正丰富、纯洁的精神营养而返朴归真呢?

这种取舍,真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大难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91)
99.5%
踩一下
(1)
0.5%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知音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10-01-01 12:01 最后登录:2017-06-25 19:06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