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经典能量虚无论 有学佛的老师,说经典携带高能量是笑话,经典本身是不具有能量的,一切妄想皆由心所变,由心想生,说只有烦恼业轻者方易开大智慧,说一切众生自性俱足如来圆满光明智慧,经典只是启发自性的钥匙。南怀瑾也曾讲起刚到台湾时印经遇到的一个笑话,被他们视为神圣的经书,却被屠夫用来包肉。 这位佛学的老师,可能在实证上暂时还缺乏对有相之物慧观体证性的认知吧?所以,他才以“理”解事,以“理”解物。但是,任何理,其实都具有其本身的局限性,这就如同心是万相之王,这个理一点都并不错。但是一切所谓的“理”,一旦形成,其实就已经落入了有相的后天。既成为理,也就是有了相,有相,就具有局限性。 经典具有能量性,如同万物都具有能量性一样,是一个无法争辩的事实。只是经典的这种能量性的启动,需要通过正心诚意的方法,才能较好地启动和吸收。而对于具有慧观能力的人而言,不同的经典,的确具有不同的能量属性,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高低不同的场态。 这些观察的结果,并不是由心生妄,而是透过有相物质而观察到的、在与有相物质相伴同行中、在无相环境之内的实相。 一切有相,虽然皆是虚妄,虽然全都是人心的作用,人心的认知,它们的本质都是“虚”;但是,“虚”,却并不是顽空。空而不空,空中有真,这个真,简而言之就是能量。 这个能量,有质无形,客观存在,肉眼却又不可窥视。这就是体道、参佛之难处。一旦能够参出空而不空,空中不是顽空,而是空中有此有质无形的能量,才算体悟出了一点味道,从而真正解悟出佛理和道理的真理性。 现在的修佛修道者,许多人只是在心上悟,重心印而轻视体应,性和命分离地进行研究,也就常常固化在理中,而“理上往来”,难以接受格物致知,以及“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行实践。人们太容易记住佛祖当年菩提树下静坐49天而开悟的结果,却不愿追寻和效法佛陀在森林中长达7年之久的苦行炼命过程。 “理学”,这个脱离了一元四素整体论和三元论的学派思想,由于最适合于“忠信之泊时期”之人享用,虽然在历史上已经影响人们近千年之久,但在近代仍然还是会云山雾罩地缠绕着人们的心头,并不容易清理干净。 关于“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一句高度被人们经常使用的话,其实是不信者和半信半疑者的一种自我嘲解,是“忠信之泊而乱之首”的一句遁辞。它并不能反应事物本质的客观存在性。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的一切,同样是客观地存在,怎么可能你不相信它的存在,它就果然不存在,并且失去自己本身存在的作用性呢? 心虽然是万相之王,但是心却并不是无相之中的王!人心无法真正地否定无相中三元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屠夫用印着经典的纸包肉,这并不能说明经典本身就没有能量性,也不能表明被撕碎的经典中的能量没有作用力。只是人们难以观察到这种能量性和作用力运动的方向和形式,以及其作用力的大小和快慢而已。 不要忘记,历史记载中,记录着一些谤佛毁道者全都没有好下场的记载。那些记载,并不全部都是前人杜撰,只是用来劝善,而是真有其事的实录。如若不信,去访问一下那些在文革中砸佛庙、毁道观者们后来自己亲身的感受吧。 泥巴做的佛道之像,果然都全是泥巴吗?有相中就真的没有无相吗?非也。 万物生于无,无内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存在真有。这些真有,以能量的方式或沉或升,而转换成一切有相物质。没有这些三元特性的物质,就构不成一切有相物质。有相,只是常被人心认为是第一性和唯一性,不容易跨越有相的障碍,透过有相而观成无相而已。当人们能够心无其心而能望穿一切有相之时,则会知道其中是能量性。 而且,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能量性。不同的有相之物,具有不同的能量承载性。相同的某一种有相物质,如果来源和加工过程不同,同样具有不同的能量性。 《水能知道答案》中,用一些表述美善的字贴近水,让水进行“阅读”,被试验的水,都能出现美妙的结晶图像。那么,是什么力量使水形成这样的结晶呢?难道不是文字的能量吗?经典中富集着那么多真、善、美的文字和词句,又怎么没有能量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可能没有像水的试验中那种实验室的高科技条件,但是也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同样可以确定经典是否具有能量性。 可以找几个具有灵气的六岁以内的儿童,再准备几个不同版本的经和典,儒、释、道的各备一本,注意其来源或作者的能量性。再让孩子们闭目,双手将书合掌拿在两掌之间,放松身体一会儿,比较一下不同的书在心身中的感受。也许你就很容易找到“经典中的确含有能量”的答案。 让孩子们无尘浊,无智障的心灵,去回答这一问题的疑惑,也许比满腹经纶的学者更真实得多,能够寻觅到一个比较有力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