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院

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 主页 > 老子研究 >

老子《德道经》与《道德经》

时间:2017-04-25 22:35来源:未知 作者:知音 点击:
老子《德道经》与《道德经》 三正讲堂讲座 熊春锦 2016 12 31 大家下午好! 这次非常荣幸来到三正书院,向大家汇报我研究、学习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点体会。 张院长给我的任务,是讲一讲老子的《德道经》和《道德经》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内容加以梳理。围绕这个命
 
老子《德道经》与《道德经》
三正讲堂讲座
熊春锦
2016 12 31
 
大家下午好!
这次非常荣幸来到三正书院,向大家汇报我研究、学习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点体会。
张院长给我的任务,是讲一讲老子的《德道经》和《道德经》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内容加以梳理。围绕这个命题,我们既要涉及到历史、哲学,也要涉及到修身文化。从老子五千言的出现到它的演变,来感悟道和德,以及如何真正地将中国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内涵贯彻实践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对我们世界观的确立,对人生观的生成、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人生观转道生观的确立,进行一个初步地探讨。
一、老子的传世版本
㈠竹简版与帛书版
大家可能在这方面都有所研究。其实,老子的版本在历史上是比较多的,最著名的有郭店楚简的老子、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版的老子,其中郭店楚简的老子是用竹简的方式进行记载的。

图1郭店楚简《老子》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年代,判断竹简本的成书时间为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不晚于公元前278年)。整理者根据竹简形制及长短不同,将简文分为甲、乙、丙三组。简文存2046字,章次安排与通行本《道德经》大不相同,部分句子与通行本差异很大。郭店楚简,出土时业已散乱、残损,虽然依据竹简形制、抄手的书体和简文文意进行了分篇、系联,但已无法完全恢复简册原状。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为刘邦称帝后、刘盈、刘恒为帝前抄写。甲、乙本皆分二篇,《德经》在《道经》之前,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研究认为,乙本缮写的时间比甲本大约晚26年,乙本对原文有多处篡改,甲本保留着经文中老子自己依据幾学的目析法、喻析法、辟析法、幾析法而创造的29个修身密学汉字。
中国古代的文化有个特点,即口口相传在先,背诵在先,然后再进入文字的形成与记载。而文字记载的载体,最早期是泥石版,就是泥巴和上稻草形成一块泥板,在上面进行记录。后来逐步地发展到在竹简上进行记载,然后皇家开始出现了用帛书记载,就是绢帛上面进行记录。这是人类文化在纸张出现前的不同形式载体,近代才出现电子记录的发展脉络。
在这个脉络之下,两千多年来老子的五千言同样经历了不断地发展阶段和变异的过程,拿到今天来看,老子的版本就显得非常多。其中,从郭店楚简老子版本的研究和帛书版老子研究中,我发现帛书版本的老子五千言更接近原著作者的本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展开历史来进行论证。帛书版与竹简版两者之间,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帛书版肯定是在后面,它的价值不如竹简版。其实并不能这样轻率地依据文字的载体作出这种定论。因为帛书版老子五千言和《黄帝四经》的记载,的确有一个先在竹简版上记录下来,然后才演变到在帛书版上面记录的过程。帛书版《老子》《黄帝四经》的内容是否因为不是竹简而晚于竹简版成形?竹简与帛书都只是文字的载体,并不能决定所承载内容本身的先后时间。
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也就是说,从秦朝、西汉一直到东汉前期这个期间,主要的文字载体都是竹简。到了汉朝的时候,特别是在西汉时期,在皇室与贵族群里面才开始出现了用帛书来誊转老子的五千言和《黄帝四经》,那么誊写转抄时对竹简本的优劣、版本先后时间的选择,就具有自主权而产生内容上差异性。
㈡帛书版的重要文化价值
甲与乙两种版本的《老子》同时出现在马王堆帛书中,说明版本的权威性与珍贵性,是皇室与贵族通过对竹简本进行筛选以后选取最接近原始版本以后所特制的版本,而且因为社会流传的竹简本内容不同,慎重地一并收集,并且保持原貌地分为两种版本一起收录抄写成书。
西汉长沙王,早年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后分封为轪侯。马王堆汉墓是利苍的家族墓地,属于典型的外姓分王,也是唯一的刘氏家天下、各地分王中的外姓王。现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二号墓主人便是利苍。
而且在汉代建国初始,秦末之乱进入汉初之治,在这一轮的乱与治的周期律循环中,刘邦在治国上面采用的治理思想是回归黄老文化,所以黄老文化的应用贯彻在整个西汉时期的前半阶段,给整个汉朝带来了治理的辉煌阶段,一直到汉武帝才开始降下帷幕。汉王朝这段辉煌的历史,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实际上是得益于以老子和《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文化在皇室与贵族当中的推行和应用。长沙分王墓中帛书的发现,也无可辩驳地佐证了当时黄老文化的应用地位与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以后,当时主要是由窦太后主持黄老文化在皇室的应用。而皇室不仅仅是在京城应用黄老文化,分封在各地的刘姓封王也在积极推行应用黄老文化,包括分封在湖南省的唯一的外姓王也在应用,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颁发竹简版本的《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以及《易经》的一部分。汉朝建立之前五百多年的战乱当中,散失在民间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皇室的努力再一次把它们收集起来,并且作为整个皇室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皇子、皇孙们当中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当然,上行下效,上有好之,下必甚之。贵族群体中也必然收集各种版,誊抄互传学习蔚然成风。不避讳刘邦之“邦”的甲本,应当就属于地方贵族早在汉王朝正式诞生前所持有的竹简本上所转誊而来。
帛书版《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是1973年在湖南的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这是全国唯一的考古发现成果。因为二千年以来,《黄帝四经》在汉朝时突然凭空消失了。因为什么原因消失亦不得而知。但是历史在1973年突然一下子打开了时间的胶囊,把《黄帝四经》推到了我们面前。所以,众多史学家、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考古研究。当然在研究的同时,专家也发现了其中老子五千言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就称之为甲本,另一个版本称之为乙本,而甲本和乙本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甲本和乙本并存,说明当时分封的长沙王王与贵族还是尊重历史的,同时把他们收集的两种《老子》加以整理,在帛书上撰写下来,因而得以流传后世。
《老子》甲本在历史上的消失,官方认可的乙本也出现流变,以及《黄帝四经》突然失踪,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发生的突变,由于他对黄老文化的忌恨,特别是对他的祖母窦太后在小时候连着杀了他的两个儒生发小,所以他登上帝位以后采信了儒家学说,而对黄老学说开始边缘化,甚至进行了大清除。所以当窦太后死后,在他的一道皇令下,众多封王那里储存的有关黄老文化竹简版的历史记载都被收缴销毁。所以,后来历世历代全国各地发掘出来的坟墓中,再也没办法找到类似于湖南这位外姓王坟墓里面所保存的老子五千言和《黄帝四经》,包括《易经》的一部分内容,等等。其中,《易经》还是未经孔子编修的《易经》。在短篇经典中,还包括《五行》《九主》《明君》《德圣》等重要篇章,这一批文献的原生态价值不容轻视。包括养生方面、内功修炼方面的大量内容,都是在后来的官方记录中找不找到的内容。这也说明了在历史上统治者对于祖先文化典籍的进行过有计划的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在认识是帛书本价值高还是竹简本价值高的问题上,我觉得应当是帛书本的价值高。因为当时真正能用绢帛来撰写古代经典的,只有皇室或者封王以及贵族们才拥有这样的权力和资本来进行这项巨大的工程。以绢帛作为文字的载体,成本代价高昂,在历史上并未形成普及应用的社会现象,而就在很短的时间内,由于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竹简与绢帛记录的方式就被纸张转载记录所迅速取代。
因此,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认识老子五千言的时候,应当首先把这点认知建立起来——虽然竹简记载方式出现的时间在历史上是优先的,而帛书本的方式出现在后面,但是由于皇室以及贵族群体掌握着强有力的社会资源,他们将历史上最优秀、最可靠的竹简本内容重新择优誊写在帛书上作为教材进行上层社会中的流传,这种解释靠近真实历史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从历史的沿革和变化上去推导和发现老子五千言到底应当以什么蓝本为准。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我们还可以从文章本身的结构上面去发现众多端倪,从而找到老子五千言到底是应当以通行本的《道德经》为蓝本,还是以帛书本的《德道经》为根本,来认知道德根文化,真正走进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井泉当中去汲取最原始的营养。
㈢《老子》版本对比
汉代以后老子出现了众多的版本,历史上流传最广的《老子》版本有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以及北京大学从国外收藏回来的西汉竹简的《老子》等等。
史上记载,汉文帝曾向隐居河滨的河上公请教,得授《老子章句》二卷。此说为后世官方主流说法,“得授”之说颇有正统师徒传承溢美粉饰之嫌,是否真实尚待史料确证。该书分为《道经》《德经》二篇,《道经》三十七章为上篇,《德经》四十四章为下篇。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接受捐赠的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研究推测竹书中的大多数可能抄写于武帝后期(此推断不太靠谱)。北大汉简《老子》经拼缀后共有完整简218枚,保存近5300字(含重文),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阙文仅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其中还保存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相当于通行本《德经》,“下经”相当于通行本《道经》。德经篇为上经而在前,再次证明《老子》在汉代即被皇室人为性地编修颠倒篇序,而篇序的颠倒以及内容的编修,都并不是发生在西汉的早期,而是在汉武帝时期。
这些我都经过了一番研究,感觉到它们远不如马王堆帛书版本更可靠、更可用。对比帛书《老子》与通行本《道德经》的文本,通行本《道德经》不仅颠倒了《德经》与《道经》的篇序,而且通行本《道德经》对帛书《老子》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仅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变异就达100处之多。
这十多年,我在全国各地,包括海外,都是应用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进行诵读经典的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应用在家庭,家庭变和谐了;应用在病人的身上,病人的疾病容易康复了;应用在学生身上,学生的智慧提升了。这都是得益于帛书版本老子五千言的结构格局,它的语言结构、文字结构、章句构篇等等各个方面,都含有字、词、句、章“音韵学”的奥秘,以及可以通过诵读的声乐(樂)而再现出这些“音藥”的特点。
在版本对比上,目前社会上对到底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争论得比较多,但是帛书版本非常肯定的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对此战国春秋时期本身就有一个不可辩驳的历史铁证。《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二篇是对《老子》的重要注解与阐释著作。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对老子的原句进行了大量的引用,同样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解老》先论述“德者”,然后才论述“道者”。《喻老》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分别解释了《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经》八章、《道经》四章。这样的排序本身就体现出一定要通过修德才能进入大道的思想与境界,而不能仅仅凭空地坐而论道。
《道德真经指归》,也称《老子指归译注》,为西汉末年严遵所著。作者把《老子》经文分为七十二章,《老子指归》卷之一的顺序是《上德不德》篇、《得一》篇、《上士闻道》篇等,《道可道》篇则在《老子指归》卷之七。
但是在东汉以后到魏晋时期,由于受到通行本《道德经》的影响,坐而论道的现象比较普遍,而真正地在身体之内进行实证以德进道的《德道经》逐步地在社会上消失了。而社会结构,也同时完全进入到“忠信之泊”的常道意识形态文化哲学时期。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重新站在历史的角度、学术的角度上把它校正过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用好我们古代圣人的智慧,从他们的经典著作当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为我们自身的健康服务,为我们的智慧服务,为我们命运的改变而服务。在这点上,老子当时的学生文子留下来的文章中也同样佐证了这一现象。所以,我们在这些版本对比上,也可以看出到底应该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因为在汉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水岭,它是性识晢学文化、慧识悊学文化消失以后,智识哲学文化短暂出现以后,就迅速过渡到意识哲学文化形态的转折期。汉代造成了众多道德根文化从主流文化阵地中消声匿迹,特别是黄老文化中的经典巨著《黄帝四经》的突然消失,以及老子五千言大量地被篡改、编修,影响了二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大道文化方面的认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是精神文明正常生理状态,相继下滑到“去性从心”而丢失性识“晢学”,以及“去心从脑”而进入慧识悊学,再到“去脑质从脑皮”而彻底跌入意识哲学,长期在常道意识层面,应用左脑皮层而生存发展。对于道德根文化的认知,逐步淡漠而抛弃,盲目而丢失。在实证上由于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隐退深藏,修身实践理法缺失。修身一词丢失内核,沦为有名无实的空头口号,就像丹经里面的一句话: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因为论修身者多如牛毛,修身实践培贤育圣成空谈。
这一现象恰恰就是得了汉武帝的意、中了汉武帝的计。为什么说汉武帝反对黄老文化呢?到过陕西黄帝陵的人都会看到一个现象:在黄帝陵的陵墓前面有座升仙台。这座升仙台是当年汉武帝带兵西征回来途经黄帝陵时,命令他的三万将士每人用铠甲装了一兜土,把土全部抖在黄帝陵墓碑的前面,堆成了一座小山。他为之取名为升仙台,第一个目的,是显示他比轩辕老祖黄帝更伟大;第二,就是断绝中华民族道德根文化的主脉,切断中华民族发展与人文之祖黄帝之间的联系。
因为稍微懂一点堪舆、风水的人都知道,坟墓的墓碑之前称之为明堂,明堂应该开阔明亮,炁(气)流能量丰富,藏风纳气。黄帝陵的风水本来极佳,但是却被汉武帝由于对其祖母的报复、对黄老文化的仇恨,故意人为地破坏、压制了。由于汉朝是以孝治天下,他不敢也不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他的祖母窦太后进行报复,相反却拿我们华夏子孙共同的祖先、人文始祖黄帝进行个人的家庭仇恨报复。这就造成了通过他的手,不仅收缴了各个封王手中的《黄帝四经》以及老子最接近原版的五千言,而且对道德根文化、道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编修清剿。
我在陕西省讲课的时候提了个建议说,如果你们哪个省委领导有胆量把这个升仙台移开,对中华民族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而且现在科技水平很高,可以整体搬移,既不毁坏它,但是也要使中华民族人文之祖陵墓的明堂重新开阔起来,正能量重新恢复,那就是民族之幸善莫大焉。
整个桥山左青龙、右白虎,后面的靠非常完整,前面的曲水与“照”也令人赞叹。唯独这座坟墓前却堆起了像一堆屎、一堆粪似的升仙台,阻挡住了中华民族祖坟的气运,影响着国家健康发展的运数,所以要从全息观来看,的确应当把它清除掉。
从这个现象,我们再来看汉武帝的所作所为,他的确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当然,造因者必然被因所困,他个人的一生也是受到了极大的现世报应。如果你们注意历史就知道,汉武帝的晚年挺凄惨,整个族系被蛊毒之惑所害,皇宫里面闹起蛊祸来了,结果他亲手把他的子孙全部杀干净,只有一个独苗还是天道慈悲,在宫外被留下来而未被株连灭绝。这点福德还不是他个人留下来的,而是刘邦他们几代为帝者长期应用黄老文化治国留下的一点善根,这才得以把汉朝延续下来。通过这些现象,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文化,违背了天道自然规律,人为地去破坏自然法则,那就必定要承受一定的报应惩罚。
所以,透过这一系列的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应该高度重视对帛书版本的研究。也就是说,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这个历史时间胶囊一打开,它所揭示出来的完整的《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的记载,应该为汉代以后通过人为编修的根文化系统重新进行正名、捋顺,这样才能使我们近代的文化复兴找到民族之根。帛书版本是一个完整的根、健康的根,没有被篡改、被编修的根。
二、黄老思想的历史之谜
西汉时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哲(晢、悊)学思想史上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1973年,帛书《老子》《黄帝四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成为一件轰动世界华人的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以说是翻开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史上的灿烂辉煌的一页。这一页的翻开,使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主干、经脉、主体和脉络完全都展现在整个民族和世界人民面前。
出土的《黄帝四经》,先后经过今人唐兰先生等学者的考证,确认了《黄帝四经》不是伪书,是几千年来出土的轩辕黄帝的第一本书。这是一部修身治国的宝贵经典,为海内外黄帝子孙重新认识黄帝、了解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轩辕黄帝不再是传说当中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是中华道德文化中道学的缔造者和开创者。
黄帝文化,虽然在汉朝出现了断裂现象,突然失传了,但是黄帝文化的流传却还是存在的,《黄帝四经》重现,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的画卷轴式地展开时。那么,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就是在黄帝学说基础上诞生的支流分脉。当《黄帝四经》出土以后,我们不难发现诸子百家各种学说纷纭,其实都源自于黄帝文化,源自于黄帝所创立的道学文化。黄学的法道文化,天人合一的修身治世学术思想,就是国学之源,是道学之根、百家之祖。
㈠黄帝文化的流传
春秋之后,整个周朝开始衰微,当时周室的饱学之士流散分布在各个小国,这些研究应用黄学古籍经典的学者,各以其国君主的喜好,阐发弘扬自黄帝以下古代典籍的内容,从而形成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时期和状态。《黄帝四经》是一部修身求真治己治国的巨著,它的思想被战国时期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家“各取所需”式地广泛摘取,发挥使用。
道家:老子《德道经》承传黄帝之大道学说,法道思想而演绎唯德辩证法,阐发圣人之治而论修身治天下。
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就有取自《黄帝四经·经法·六分》的“明德”一词;也可能《大学》本身就是黄学的产物,而并不是儒学作品。《五经》更把文王根据“后天八卦”所推演的《周易》列入五经之首。
法家:取黄学道法的法理而产生常法、世法。
墨家:取用黄学“兼爱”思想,而形成中国古代原始的社会主义思想。
㈡黄帝修身治国道学的历史际遇
轩辕黄帝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道德文化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和方法的先河。轩辕黄帝通过“修之身”,达到天人合一、内成外就而具备内圣外王的精神格局与气质,而“修之身,其德乃真”,那是能够通过我们每个道德修身实践者去验证的。
黄帝当年走遍了千山万水去求真,退而在自己身国当中进行深刻的内证;并且,把这种内证的道理外延用于治世,从而获得黄帝之治的升平,创造了历史上五帝时代的辉煌,影响了后世数千年之久。他的这些经验一直延续到了西周时期,然而由于史料文献的缺失,这些辉煌的成就只是散见于史料的只言片语之中。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战火连绵不绝,有识之士痛定思痛,从历史中寻觅治世的历史经验,希图开创出新的出路。最为丰富的轩辕黄帝的思想和著作——被轩辕黄帝文化时代之后历代皇帝所尊崇的这些著述,依然有一些保存着。这些学者就从轩辕黄帝的思想和著述当中去挖掘整理,也就自然地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主动搜寻、辑录、学习并且研究的重要内容。
㈢《黄帝四经》消失的历史之谜
历史学者们普遍认为,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看到《黄帝四经》,原因是他生在汉武帝时代。景帝是文帝之子、武帝之父,在位16年,天汉年间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腐刑下狱,其父司马谈正在朝中出任太史令,父子二人同朝为官。那时,司马迁才三十多岁,而《黄帝四经》已入土27年了。所以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过《黄帝四经》,只是按当时的传说写下了《五帝本纪》,排在《史记》开宗明义第一篇。
这些学者的说法,其实都难以自圆其说。我们的史学家未能注意,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却是仍然健在的,窦太后是黄老学说坚定的推崇者,时历文、景、武三帝时期,窦太后去世以后,汉武帝才开始革除黄老学说而大兴异变型的汉儒学说。其实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司马迁不可能没有见到过《黄帝四经》。司马迁为什么不敢将《黄帝四经》的内容写在《史记》上面?其一,因为他受过腐刑,并且蹲过监狱,对汉武帝的皇权命令不得不遵从;其二,司马迁当时才三十多岁,但是在京城,司马迁小时候不可能没有读过《黄帝四经》。其实古人学习经典都是背诵,即使他幼时没有背诵过《黄帝四经》,也没念过《黄帝四经》,那么他也绝对听说过《黄帝四经》,因为他与他的父亲司马谈同朝为史官。在这么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他竟然一字不提同代人都见过的《黄帝四经》,而且最起码他的父亲也一定研究、诵读过《黄帝四经》。
所以,这个原因并不在司马迁本身,而是在于皇帝的命令,使他不得不收笔而不写,本着史官的良心他走了一条曲线留史,转了一个弯,将《五帝本纪》一笔带过地记载下来,并且将它突出地摆在了《史记》的第一篇。后世的读者,当你读到《五帝本纪》的时候,你应该心知肚明,自己去主动寻找《黄帝四经》的内容。
对以上一些学者这些说法背后的原因,的确要进行分析。从《黄帝四经》本身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黄帝的学说和思想,其重点在于修身治国、道治天下,对为王者自己的修身明德求真证道要求甚高,一般的人甚难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作为一个坐享其成的帝王——继承他自己父辈成果的帝王,养尊处优,没有经过真实的系统性教育,那么就很难去真实地执行修身证道的实践。《黄帝四经》对执政者本身的修身要求过高,这才是被独裁者汉武帝封杀的根本原因。
㈣刘邦是汉代黄老学说治世的奠基人
黄老学说、黄老思想在汉代,为什么能够在初期畅行?这与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本身有关,因为他是黄老学说的崇拜者、执行者和信仰者,是汉代黄老学说治世的奠基人。这一点,由于我们现在的史学家受汉儒的影响以及汉代儒学家和后世儒学家们遮掩历史的影响,而认为刘邦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市井小人,而掩盖了刘邦在当年斩白蛇起义以后,就遵从了“赤帝代白帝”这样一个学说的史实。
因为当时他斩了白蛇以后,曾经发生一个神话:有一位老妪说自己的孩子是白帝的儿子,化为白蛇拦在路上,今天被赤帝子所斩,白帝绝后而赤帝必起,所以坐在这里哭。后来有人就告诉了刘邦,刘邦心里面非常高兴,并且出现了一种自负怀抱,有一种更高远的胸襟气度了,知道自己符合了“五行化运”,那也就是说火克金这样一个“五德转运”的规律、“五德相胜”的规律。
这说明黄帝文化在当时、在民间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刘邦虽然没有很高的学问,但是已经懂得和知晓黄帝学说当中的“五德终始”、“五德相胜”和“五色帝”替换的说法。其中,刘邦起义以后,在攻占沛县被立为沛公的时候,就“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那就是说他曾经公开地祭祀黄帝,对黄帝进行祭拜,并且是在黄帝祠里面展开祭人文之祖而参拜先帝,以求五行五德相替而夺取天下。
这就说明,当时社会当中对黄帝的崇拜、对黄帝的信仰在民间是普遍的,说明黄帝文化在民间已经长期广泛地存在,仍然处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地位。他将自己的旗鼓都染成红色,也就是顺应“五德相胜”、“五德终始”规律,用“五色帝”的更替,即用他的赤帝更替白帝的国策,运用了黄帝思想的“五德终始”学说。
其中,《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丞相的情况:“少时家贫,好读书,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应当指出,陈平这里所学的,应当是包括《黄帝四经》在内更为系统全面的黄帝学说。先秦时期类似“五德终始”、“五德相胜”和“五色帝”等一般意义的黄学,并非黄学的全貌。
在西汉初期的朝廷中,最早应用黄学思想修身治国的关键人物,应当是刘邦和陈平。刘邦既是黄帝学说的崇拜者和倡导者,也是汉代黄老学说治国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刘邦以黄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是西汉政权初始治国的国策。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了解,否则这个黄老学说创造“文景之治”的辉煌,我们就难以寻到是如何进入帝王之家的。学术界和史学界受儒学的影响,普遍认为刘邦不学无术,而且对儒家进行贬损和溺冠性的嘲讽,故而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
全面参研史实以后,我们不难看出,刘邦的思想和信仰就是黄帝思想。他一直在用轩辕黄帝的思想学说贬斥儒学,因为儒学思想对治乱平天下、统一中国的确是没有作用的。实践证明,只有黄帝的道治身国、道治天下的道治思想和方法论,才具有医治乱世、平定天下的功效。黄帝学说中的“五色帝”和“五德终始”等等学说,的确帮助了刘邦这个乱世枭雄,平定天下夺取政权,并且成功地巩固了他“家天下”的政权。
汉代的黄老之治,始于刘邦信仰并且实行、实践、贯彻黄帝的学说,继于曹参从学于盖公的黄老学说系统,使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在汉代就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和应用,从而创造出以道德治世生奇迹的文景之治的辉煌。
刘邦的继承者们——文帝、景帝以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特别是窦太后,从文帝即位以后就成了皇后,景帝时候就称之为太后,武帝的时候她又是太皇太后,她一个人就贯穿了三帝时代。而且,窦太后又非常着迷崇信黄老学说,在汉武帝建元六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135年她才死去,处于中央政权中心的时间长达40多年。她尊崇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继承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她在世的时候,还对那些诽谤黄老之学的其它学派学者,采取了一些比较高压的方法和政策。
她的思想对汉武帝既有正面的影响,同时也产生着负面的影响。例如,她曾经下令斩杀了汉武帝身边跟他关系较好的两名汉儒之士,因为这两名汉儒之士仰仗着少年汉武帝的信宠,而在窦太后面前对黄老之学不恭,结果就受到野兽的吞食以及刑罚的惩处。这个负面影响,也是著名的道学黄学在汉武帝时代嘎然而止、《黄帝四经》突然消失的重要原因。
㈤曹参与黄老学说
关于汉朝,有的史学家们对什么叫黄学、黄帝文化、黄帝思想都要弄得清清楚楚,他们在进行一些考证;而另有一些学者像西方的科学研究一样,丢弃整体论而偏离了方向,都钻到各个分支里面出不来,就像钻到细水管里,呆在里面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主干。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从文化的大系统看,把握住主干,才能够全面地了解掌握各支干。比如说曹参,历史上他在文景时代接任了丞相之职以后,全面地推行黄老学说,那就是比较系统的、经过整理了的黄学和老学思想。当然,并没有离开黄老思想的原旨,黄老学说是由道学的承传者们直接整理的,而不是由汉儒们整理的。
曹参所承袭的,也是原汁原味的、生态没有破坏的黄老之学。他从盖公那里学习掌握了系统性的黄老学说,在萧何病故以后,携带着这些学说的理论进入汉朝的朝廷,当起了辅助文景之治的宰相。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的确是从曹参应用《黄帝四经》开始的,但是在应用《黄帝四经》之前,也同样是运用了黄帝的道治思想在进行治理国家,只是到了曹参时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前面是基础,后面是结果。
但是,曹参所倡导的黄学是应用,其源头并不在曹参,而是在刘邦,这是上行下效的结果。我们看这一段汉朝的历史,分析这段历史,既应当称颂曹参学黄老,推行黄老,进行黄老学说治世,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曹参本身固于守成,并没有将黄老学说真正地发挥到极致,具有局限性的限制,他在这方面只是上行下效。他的忠厚和老实这一个特点,实际上障碍了当时黄老学说通过皇室的王权效应来向整个汉民族全面展开,没能深入民心,没能使整个民族的道德精神、文化灵魂的营养获得最大的丰富。社会各阶层对黄老文化信德信仪的厚实基础,并没有真实形成与夯实。可以说,在这方面他做得非常不足,也就造成整个黄老学说能够在汉武帝手上迅速地被从皇室里面清除掉的客观环境,成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参应用黄老学说治世存在什么问题呢?他应用无为而治,他的无为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这个“无”。这个“无”,按照老子的本意,是人在天地之间,应用元炁贯穿身心内外,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没有后天意识、智识阻碍自己思考、判定、鉴定、决定、处理问题的慧性。这个“无”,是天人合一前提下的“无”,而并不是什么也不管的“无”。所以,曹参只是仅凭着前任丞相萧何所制定的政策,自己不求进取,守成而治,从而带来负面结果影响也就非常巨大,使黄帝学说这个中华道德根文化的中流思想,突然奇怪地在汉武帝时代湮灭消失了。
㈥汉武帝初期的双重社会现实
汉武帝即位之初,他所继承的是文景之治的全部成果。文景之治,是黄老学说治世的巅峰时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发展到了一个理想的时期。但是,由于执政者没有应用黄老学说对自己本身进行道德修养的“修之身”,造成的局限性使他们在德治中的各种措施未能尽善尽美,因此给汉武帝提供了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社会现实,这种双重的社会现实就摆在了汉武帝的面前。
正面的现实,首先表现在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强大。司马迁曾经提到、描述过,汉兴七十余年,人人都已经家庭丰足了,不管是边远的地区,还是在首都大城市里面,所有的仓库里面的粮食都堆满了,而且国家所库藏的钱财,穿铜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没有办法再进行重新的校验、清点。那就是国家富足得钱多得用不完了,甚至积压到了绳子都烂了的地步。《史记·平准书》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就是每年的粮食都吃不完,就堆积、积压在仓库之中,“充溢”——甚至粮仓空间都不够用了,露天堆积于外,致使粮食都成了粉泥,一搓就成了粉,“腐败而不可食”。
从这个描述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文景之治带来的经济辉煌,的确是显而易见,是一种国泰民安、平安的现象。当时各县官和狱吏们无事可做,也曾经出现了一度的监狱成空,也就是县衙的监狱里面没有一个犯人,这种现象都出现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粮食和钱财居然已经富足、强盛到了粮食堆积如山、穿钱的绳子因腐烂而自己断了的地步,这是一个非常富裕的标志。在这一点上,以黄老学说为主导思想的文景之治,创造了用道德治世的杰出成就,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驾齐驱,社会真实地和谐,这是应当肯定的治理成就。
第二个有利的条件,就是经过了文景之治这么长的时间,整个社会呈现出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心所向的总体良好局面。这个就跟汉初的统治者采用了黄老学说治国,推行了一系列的轻徭役、薄赋税的政策,也和汉初急连废除了许多秦朝的残酷的法令,特别是像其中的妖言令、挟书律、诽谤令等等有关。这些措施从而就导致了言路通畅,达到了一种和谐、政通人和、人心喜悦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汉代的朝廷得到了全国多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像当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例子,在远离都城的边远地区,当地方官要来公布朝廷的政令的时候,老百姓都非常主动,扶老携幼前来。许多老人,包括残疾人,不顾身体不好,要扶着拐杖过来参加,一定要来聆听一下皇帝的“德音”是如何讲的,老百姓都在祈祷千万要让自己多活几年,不要死得太早,为的是能看到更好的社会局面的到来。
文景之治运用黄老学说治国,主要是贯彻于皇室之内成员本身的掌握和应用。这是一个关键点,而并没有运用黄老学说进行全民教育,使它丢失了这种关键的举措,没有继续形成,建立完整有效的教育机制、研究机制和指导实践和考核的机制。曹参的守成无进,实际上是造成了轩辕黄帝思想、《黄帝四经》在汉武帝时期突然消失的重要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历史的遗憾,使中华民族再一直等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黄帝四经》出土,才了解到汉代初期历史的真实原貌。
㈦片面运用黄老学说不良后果
第一,对内部的行政管理方面片面使用黄老学说。对内,由于局限于在皇室皇族本身内部使用,而没有向全民进行教育推广,国家对各个地方的控制能力就处在一种弱态,没有达到上下和谐,没有进行皇室内部和民间以及管理系统和皇室之间的协调,没有将道德真正推演开来。研究历史可以看到,当时的部分地方豪强并没有接受黄老学说,形成了“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豪强横行于地方,国家逐步地丧失了对他们的控制效应。
第二,当时由于是“有为”的“无为”,而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无为”。天人合一的“无为”,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最关键的转换点进行掌握,而进行作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是最符合自然规律、解决问题消耗最少、用力最少、时间最短、办事最直接而效果最佳的作为,这样才能符合真实的“无为而治”。但是到了曹参手上以后,他由于老实守成,虽然还是尊崇着无为之治,但是已经落于后天,而没有进行先天无为的治理。这一点,从汉武帝对自己身边的道学研究实践者并不重视,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并不听从“司天监”那些能够进入到天人合一状态下去捕捉自然规律的信息、真实的信息,提供给皇帝进行参考决策的人的意见。当帝王不采用这些意见的时候,那么也就丢失了无为而治。
片面运用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像汉代文景之治后期,达官贵人的奢侈浮华已经非常严重,所谓“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史记·平准书》)。衣服、服饰、房子等都相互攀比,跟皇上比,没有限制,奢侈浮华严重到僭越皇威,危及皇权,甚至有的大臣敢僭越于皇上,一些礼仪规范都超越了皇帝的规格,这种情况到了无限度的程度。对内控制机能的薄弱无力,是文景之治时期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说明当时的无为而治,没有在当时的整个官僚机构展开,都没有进行全面真实的“修之身”,缺少“修之身”这个前提和基础,无为而治不遵道法则弊端必生。官方也没有其它相应的措施制约这种不进行“修之身”而带来的危害,所以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
第三个问题,体现在国家的对外关系方面,综合国势表现出种弱势地位。特别是在与匈奴的关系上,当时匈奴欺辱汉朝比较多,因为他们的武器精良,战马等都比汉朝的善战。甚至刘邦有次也差点被匈奴俘虏,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即是此经历。后来,无奈之下才奉行了委曲求全的和亲政策,求平安于一时,但是,匈奴还是不断地侵犯,这样对皇室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在汉武帝即位的时候,他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局面,文景之治时期奉行黄老学说治国的“无为”政治,但是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并未真正全面、深刻、系统地理解黄老学说的真谛。“萧规曹随”,这四个字实际上就非常形象、明确地点明了当时默守陈规,曹参墨守萧和的陈规,没有运用老子在《德道经》中所强调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迷失了这个原则。这个“萧规曹随”,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国策不求进取,老于守成,片面地运用黄老学说,仅限于皇室表面的应用,而缺乏整个民族全面系统的教育和贯彻。
片面使用黄老学说,虽然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可以导致社会的安宁,但是没有道法的全面遵从与贯彻,就不会导致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的到来。面临着这样的局面,汉武帝的决策也就被汉儒们所左右,重大的变革在多重利益抉择和社会背景之下,在这位著名的汉武帝手下就自然地产生了。就像毛泽东主席诗词里所写的,“惜秦皇汉武”(《沁园春·雪》),感叹他的武功业绩,其中就含有他对中华道德根文化的一个重大错误举措,那就是将黄学在中华历史当中进行了清理、剔除的做法。
在汉初的时候,确实经历了片面运用黄老之学,当时的经验的确值得总结,值得后世的道学界、道德文化研究者、国家政策研究者去分析。像汉初的文景之治时期,由于片面地推行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的政治,在这种政治下,它就使得各家、各学派普遍都有了一个复苏的空间,因为大道的包容性、兼容性非常开阔——所谓大道的胸怀嘛,所以各派学说都有了复苏空间。
㈧独尊儒术 黄老遭弃
汉初学术界的总体面貌,是各家学派经历了秦朝苛政的劫难之后,又开始纷纷复苏了,其中也包括儒家学说不断恢复和在社会上的地位的提升。对此,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为综合思考问题提供帮助。
汉代的刘邦本来是瞧不起儒学的,却又不得不借助于儒学来稳定国家的统治。他立国以后,其中有一个人叫孙叔通,是一个很有远见、懂得玩弄权变之术的儒学人士,他就不像道学人士那样主张清静无为、处下不争,他就善于权变之术。他在汉高祖刘邦面前进言,就说:“儒学之治,在进取的时代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您已经经历了这一点,掌握了这一点。但是到了国家建立以后,到了守成时期,您就必须要借助于儒学之士。”所以,他就分析了这些利弊关系,就奏请刘邦允许他到鲁地去征召一部分鲁地的儒生和他自己的弟子,一起来用儒学制定朝仪——就是朝庭的礼仪——维护朝廷上的君臣等级秩序,得到了刘邦的同意。
后来,这个朝仪制定完了之后,一演示,刘邦非常高兴。为什么高兴呢?因为儒学礼仪的形式,后天的这些礼规充分地满足了帝王的个人的私心——家天下的贪欲,享受到了身为皇帝的尊严。这是儒学采用礼仪方式,而不是礼德的方式,来投其所好,跻身于皇权统治之中。
同样在这个时期,先后有儒家贾谊等人不断地建言献策,都是在强调仁义教化的重要,强调儒家的诗书之教的重要,这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之下,就诞生了董仲舒的著名的《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中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被史学界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提出,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我们想想看,“绝其道,勿使并进”,当时的汉儒的确是够狠的!他们在道学、黄帝道学这个治国祥和的氛围之下得以诞生、复苏,可一旦得以复苏以后,却提出了“独行天下”这个理念,对其它的学说“勿使并进”。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儒家学说由原来的诸子百家当中的一家,被定为国家的一个主导的统治意识,使得全国有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非孔子思想的儒学,常道意识形态文化主宰,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一件空前的大事。
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董仲舒当时的谏言当中,他说得非常明确,就是提倡思想的统一,把这种思想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相匹配。这是儒家善于利用的一个绝技,说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其实是皇家家天下的安定和发展。
但是,这样做却完全扼杀了黄老道德学说的继承与发扬。黄老学说的道德文化,在国家政治和文化教育领域中,就被汉武帝和汉儒们完全排斥出了社会主流导向的精神领域,切断了社会自然信仰道德、获取精神营养的途径,精神文明建设的井泉与源流被切断,迫使整个社会在汉末时期,由于精神文明营养来源干涸,就必然转向要诞生中国的本土宗教才能弥补改良儒学的先天不足。只有本土宗教诞生和形成,才能够接续原来的自然的道德信念、信仰,使人民获得精神营养的方式,使道德学说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其实,在没有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自然的道德遵从以及外来的佛学已经进入了中国,他们都能够非常祥和地逐步发展,包括儒学都是在这种环境下祥和发展。唯独“独尊儒学”出现以后,无论是原来占主导形式的道学,黄帝的道学思想文化被掐灭,还是老子的学说被篡改,这一切都在这一批汉儒们的刀笔之下发生了。整个社会,只有走向以汉代末期张道陵天师创立的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进行延续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学说。
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确。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分析到历史的这一巨大转折。那个汉武帝为什么要搞独尊儒学,跟他个人并没有深刻地学习黄老思想、实践黄老思想密切相关,与他当时年轻气盛,需要皇权在握,掌握集权,掌握最高统治权有关系。特别曾使他痛下决心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和他的舅舅、丞相田蚡之间的矛盾。因为在汉朝初期制定的政策管理方面,皇帝的权力反而很小,只是个决断权,不能直接参与这个组织意见,决定意见都产生于丞相这个阶层。然而,田蚡担任了丞相以后,由于他本身不是道德实践者,没有修之身,所以私心和贪欲极度地膨胀。当时,有一次他跟汉武帝讨论全国各地官职的任命,从早上太阳升起来开始,一直到晚上掌灯的时候,都是田蚡一个人在那里说,而汉武帝一个人在那里点头:“这个可以,可以……”最后,汉武帝实在是忍耐不住了,问了一句:“你说完了没有?你让我也来任命几个人,好不好?”
从这个历史记载就可以看出,当时丞相的权势已经超过了皇权,汉武帝急于要把这个权收回到手上,而儒学正迎合和满足了皇帝的这个独裁专制需求,所以他果断地下命令,甚至从国家书库当中彻底销毁《黄帝四经》。并且在他的圣旨之下,连史学大家司马迁,虽然说能够称之为正确的秉笔、拎笔记录史实,但是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采取了迂回回避的方式,将《黄帝四经》的消失没有进行记载。所有其他的刘姓封王,可能在他们的棺墓当中都难以找到《黄帝四经》,唯独在湖南能够找到。因为湖南当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王,称之为外姓王,他可以不遵从皇室的有关政令,这是能够在湖南发现《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帛书的重要历史原因和背景。
为复兴道德文化,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只有将汉初这一段文化巨大转折的历史,特别是黄学湮灭的这一段历史,恢复起来,连接起来,才能来明白黄老学说这个大系统论,明白《德道经》与《道德经》之间的不同。
㈨黄老文化中的修身文化
由于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谈老子,加上时间也很紧张,只跟大家简单说下黄老思想的历史之谜,我就不再继续展开讲了,这里就先跳过。
黄帝文化的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儒家的很多文化都是源自于黄老文化的根柢,并在这个根柢上联系起来,甚至从盘古王表也可以窥其一斑。盘古王表可能大家接触得不多,它是从大禹开始记载的一万多年前到六千年之前一代代为王者、为帝者的明王之表,挺有意思的,远远比西方所发现、埃及所发现的历史久远得多。这些内容没办法在此展开,只是在这里提一下。
黄帝文化向上是有上万年的承传而来的,这是因为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只是到了黄帝以后出现了文字,才有了记载,而在那之前是通过心心相印来传递文化,再到口口相传来传递文化,然后再到文字传递文化,这样一步步地过来。虽然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极低,但是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非常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都是追求精神上的升华,也就是做圣人,修成圣人,内炼成圣人。内圣外王,内成外就,全都是修身明德求真而实现,是将意识形态提升为智识形态,再造成慧识形态与性识形态。而不是后来、现代的所谓封圣,包括梵蒂冈的教廷都是依靠外在名义上的封圣而不是内修外行证圣。实际上那些圣人都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证圣成真。道家的所谓圣人,是要通过体内的攒簇五行和合四象,经过十月怀胎,“男子怀胎笑煞人”,育成的一个高维空间光态生命,那个生命就是圣人。而这都是要通过实实在在地真修实炼,在体内进行艰苦卓绝地实践,而且还要按照《黄帝四经》所揭示的“顺天炼己,炼己奉天”八个大字才能完成。
现在到了冬至以后,如果你是道家的炼家子,你会发现自己的第五腰椎会温温发热。如果你掌握了师传的口诀,这段时间全力以赴地敲竹唤龟,将小腹腔里面的地下天阳与自然界的天阳连接起来。因为到了冬至,自然界的天阳已经开始从地下往地面上升了,你体内的天阳天德能量同样也要往上升,我们要不断地调动它跟自然相应,那么你的健康就能获得真正的保障。因为天人合一就是中国人祖先们的真实发明,内外是一致的,没有两般。一旦两般,你的健康就会离开正确的轨道,偏离了宇宙天道的规律与法则。
在这方面,祖先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就是修身明德求真。修身的文化继承了黄帝修身治国道学的历史,只是由于这个历史的际遇其中遇到了一段坎坷,我们迷失在历史当中。但是现在我们有机会、有机遇来重新寻找它,找到它,振兴它,那么整个民族的健康、智慧、命运都会在道德根文化的复兴中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至于黄老文化消失之谜,我刚才已经提到了独尊儒术,黄老遭弃。当时董仲舒、汉武帝以及他的舅舅田蚡三个人,联手剿灭了黄老文化在汉朝的主流文化地位,从此以后以修身文化为根的黄老文化就开始退隐山林,隐藏在山泉林下,进入民间的承传,进入了一个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的漫长历史阶段,但从来没有断绝承传的脉络。甚至到了宋明时期,又纷纷兴起了各种各样的学派。像内丹派、金丹派,从原来老子时期的守一法转换成为了金丹大道,还在民间进行流传。虽然金丹大道有它的局限性、束缚性,但是一旦把金丹法门跟原来的守一法结合起来,那么整个生命的奥秘就会在我们面前清晰地摆开。特别是再将世界各地散在的文化,包括古埃及、古希腊以及玛雅文明中保存下来的文化拼起来,就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生命创造的真相图。这个生命的创造图,实际上在历史上被撕成了一片片碎片,散落在各个民族之中。只要一把它拼接起来,就发现它能非常简便地提升人类精神文明素质,提升我们命体健康的方法,至简至易。正像老子所讲的“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那么帛书《老子》五千言恰恰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把这张碎片图重新拼起来的金钥匙,非常重要。
所以,虽然在汉代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抛弃了黄老文化,但是我们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由于整个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的抬升,能量的急剧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机会,传统道德根文化在二十一世纪必定会在中华大地迎来第三次伟大的复兴,就看我们是否主动地走进我们的祖先,走进圣人们的智慧进行学习、实践和体悟。
三、老子五千言与经典诵读
IMG_256
图2《德道经》与《道德经》的内在差异
《德道经》——悊学与修身的教科书
《德道经》与《道德经》,从分类上面我们比较下,《德道经》讲的是修德进道,严格地说它是一部修身的教科书、教材、工具,具有修身改变自己一性一命的次第性、层级性、课程安排性,内容非常完整,就看我们能不能够走进去把它读通。而汉代编修后的《道德经》讲的是修道论德,是供给大家坐而论道的,难以找着边际,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众多修道者参与,成就者却凤毛麟角。它是从哲学的这个角度上对悊学进行了一番改造。我们可以看到,“悊”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心底悊的境界和口底哲存在着量级差的。五千言,用心来解析它,折开天地的奥秘,与用嘴来折开天地的奥秘,两者解析天地奥秘的层级不在一个层面上。
汉代曾经对于心底悊字做了一个定义,就是“必通天地之心”为悊。而口底哲,是指用口来讲经说法,这样的哲学层次是世间应用哲学。
所以古人说“经师易遇,真师难求”。讲经的师父遍地都是,因为他讲的用口谈的哲学,没有掌握真实的内修的次第层级,没有去进行修身,没有完成修身的次第性、层级性、课程性,或者说只是掌握了一星片点的修身知识,并不是系统地掌握。也就是在你体内如何进行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步修身。你完成了没有,如果没有完成,那么你仍然只是从哲学的层面来谈论和讲解。如果你在身内真正地学了,修身用在内了,将五千言作为教科书、教材和工具书来查阅、翻阅,并且按照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进行严肃地实践,你的收获将会是通过五千言的“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帮助自己走进“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大门。帛书五千言就能够起到这个作用。而这个作用,不是以我们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通过非常严谨的幾学观,也就是说,有为和无为立体把握的幾学。这个幾何的幾,不是简写的“几”,它是两个“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守卫“玄之有玄”,应用“玄之有玄”,你才能够进入到老子《德道经》的五千言之中,“故幾于道矣”。
要掌握好老子所揭示的幾学,就得像他所提倡的那样,“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故幾于道矣。”这个水性在哪儿?就在于自己的生命之水。既有有形的水,称之为我们的体液;而且还有无形的水,也就是先天的肾水。这两个水的治理,在《德道经》五千言当中做过非常系统的论述,而且讲明了如何进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体内来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修身实践过程。
而《道德经》编排方式则对人进行了误导,就是把《道篇》搬到前面来,抽掉了基础部分,还把基础和结果进行了一个颠倒,结果只剩下了哲学性。这样一来,教科书的属性就消失了,教材的作用还有,但是明显地减弱了。根据我在社会上各个地方展开推广经典诵读的对比,那么凡是诵读《德道经》,特别是孩子们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凡是诵读通行本《道德经》的孩子,很容易厌世。因为过早地把道告诉他,使他进入一种空灵的境界,一下子就飘到半空了。他的精神系统就觉得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厌恶的,是应该抛弃的。包括很多年轻人、大学生,如果执着地去诵读、学习通行本《道德经》,都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缺失正、善、德层级性逐步提升的心理改变,而产生异常。
㈡之乎者也的文理基因
我们在进行德慧智经典诵读社会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在家庭从母亲怀孕到婴儿降生,无论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时期,推行诵读老子五千言的《德道经》产生了不少奇妙现象,完全是对精神系统的一种改观。这既得益于德篇和道篇上下篇序的改变,更重要是帛书版语言文字结构编码所产生的奇妙作用,是我们用肉眼没办法观察到的,只有你去亲自实践才能深切地感悟到。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在帛书版五千言当中还保留着大量“之乎者也”的文基因。
之字流變1
图3“之”字文
古代书写材料贵重,在龟甲和竹简上书写极为困难,为什么古人却不畏困难地,高频率地使用一些看起并无实际价值的“之乎者也”等虚词?在教育界和文化界称“之乎者也”为语气助词,但是没有人去抓住这个语气的气,其实它就是能量,能够帮助你将这个气能量进行推动与提升,也没有人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把它们删掉。而且从修身生理上来看,古人是慧观生命的,可以看到细胞结构的形成。
比如这个“之”字,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体,不同时期的字形发生了明显变异,到后来已经看不到它以文字作为图形来表示深刻的修身之意了。那么在小篆、金文的时候,“之”字这个文还可以在小腹腔里面看得到。这就是语气助词的妙用,帮助丹田之气振荡起来。所以“之”字在古文当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德道经》当中一共出现了271次,在通行本《道德经》当中也出现了248次。
乎字流變1
图4“乎”字文
我们再看一看“乎”字。“乎”字的文字流变也是挺有意思的。“乎”文的原生态,源于修身内观的图文象意表示,然后又移植成为外在的行为的象意。修身的内观当中,当以人体内的中脉为路径,以丹田为平台进行内求实践的时候,体内的精炁神三宝必然产生一个生理效应,叫作精炁神能量的激活。所以这个“乎”字,我们有时候会在下丹田部位看到它,甚至在黄庭——相当于胃的区域也可以发现它。它成为一个平台,就像古代的供台一样,当然我们现在也有。它是用图文这种形态文化表示出一个供台,供给你与心神联系,使自己的炼精化炁、炼炁化神通过一个文字和语言的媒介和载体助力提升上来。像龙袍上的五爪金龙的图案,是内修过程当中道德品质和精炁神能量级达到较高程度出现的一个内景,同样的跟这个是相关的。
“呼龙成雨不化土”,呼龙,呼者乎也。那么你通过经典诵读的语音,也能够使这个“乎”文出现,当能量集约的运动模型、振荡模式能够产生后,你就能够看到了。现在很多人说龙不存在。但是我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凡是跟着我实践了老子五千言《德道经》读的孩子们,在三个月内必定会容易看到自己身内的龙,而且有脊柱之龙,五臟之龙。当然这在成年人身上很难,因为成年人肾气已经不足了,已经把肾气消耗了。但是凡是16岁之前的孩子们,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特别是根据四时之度,也就是春夏秋冬的能量变化来认真进行经典诵读实践,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启蛰这一天。惊蛰是汉朝改了的节气名称,最原始叫作启蛰。启蛰是什么?启动体内冬眠之龙。在这一天指导孩子们诵读老子五千言,让他观自己第一腰椎上面那个缝隙里面,肯定容易出来一条龙。道理就这么简单,并不神秘,因为中国天人合一的古文化没有哪一项脱离了生命的本质。如果你能够把它呼唤醒,那么对你一年的身体健康、聪明才智,甚至命运的维护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根文化的奥妙。
也字流变
图5“也”字文
那么,我们再看“之乎者也”的“也”字。文化界有人曾经说甲骨文的“也”像眼镜蛇,你看上面这个“也”的确是像一条蛇,中间的“也”有两个叉头。那么我们再看看解剖学上男性生殖器官所展示的图形,是不是和“也”字一样呀?!我们再看看前列腺区域横截面图,是不是一个“也”的图像啊?!就是说我们在敲竹唤龟、鼓琴招凤的修身实践当中返观内视,可以看到前列腺里面就是一个“也”。所以,“道,可道也”就到了前列腺了,到了会阴了,就能够把会阴这个地方的气机激活而炼精化气。这个时候,你的生命之地,也称之为命根,它的能量就能够在呼唤中苏醒过来,并且随着天地阴阳能量的升降,特别是现在天刑能量已经开始在退了,天阳苏醒了,因为是进入了一阳来复,复卦产生了。再等到二阳生成、三阳开泰的时候,整个小腹腔里面可以说这个“也”字产生的能量机制和作用就会非常的强。
那么“也”字在古文当中使用的频率是极高的,都是为修身而服务的,是用在你自己的体内的,这也就是不言之教、无为而有益的关键所在。祖先们把这些智慧都藏在他们的经典当中,后人不应该轻易改动。可是你看,《德道经》中“也”字出现了179次,而在通行本《道德经》中却只删减到只剩下18处。这就是常道意识形态文化对非常道慧识形态文化的巨大伤害。
我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后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二十四节气修身文化研讨会上曾经讲过,古代埃及法老登上王位的时候,都要发誓:“我不修改历法!”但是我们中国的皇帝把祖宗制定的历法都修改了。当然古代埃及后来也把历法修改了。而历法修改以后,古人通过甚深的智慧观察到天地运行规律的变化,就随之被我们抛弃了。但是西方存留的太阳历现在世界通行,它只是把太阳作为我们地球上能量的唯一来源,大错特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宇宙天地的能量来源包括了北极星、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实际上它们的能量都要整体作用在每个生命上。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无论是飞翔灵动的,还是带毛的、带甲的、带鳞的,这些动物都受它们的影响,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太阳。比如太阳系里面的火星,它的热能也承载着天德能量。南方二十八宿中的几个星系,同样把它们的能量辐射、传递给我们的地球。而我们的生命都在随时随地同步地接收。
当能量从地下升起到地上的时候,“也”字的高频率应用,就能够帮助我们的能量通过振荡获得产生。“也”字在《德道经》当中出现了179次,在《道德经》当中却可怜巴巴地只剩下了18次。这就是因为在汉代的时候,人类社会当中彻底抛弃、丢失了修身方法的悲哀。也就是说没有苍天老爷、上苍照顾了,他在冥冥当中不再告诉你如何破解他的经典了。因为人类的道德沦丧了、丢失了,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人、善做人、修德做人,就不够资格享受其中的奥秘,就没有师父帮你点破。因为自古以来修身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正、善、德。离开了修正、修善、修德,无法真正的修道成功。因为你的心的频率跟天的频率是不相同的,你的意识的频率跟自然的能量韵动是相左的,所以你没办法享受这么好的东西,显态就没有人来关注和讲解这些问题。
“也”字还牵扯到一个“三岔路口寻真种”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命之根在哪里,命根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的阴蹻,就是会阴上面的那一块会阴三角肌里面,也就是男性的前列腺、女性的巴氏腺这个生理解剖区。那么人类的天根又在什么地方?就在骶骨里面。这里时间短,我不能展开讲。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我写的一些书,包括《老子人法地揭秘》里面都介绍过这些内容。
我们将《德道经》四十五章《观眇》和《道德经》第一章作个对比,就可以看到,后者删除了8个“也”,把“也”字都删除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现场实践一下,大家跟着我读一读,感受一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好,只读这几句,再把修订过的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再读读。“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什么感觉?它缺乏音韵的波动,缺乏振动。因为少了一个“也”字,它就振动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你再怎么读它,都难以成功,因为你没有进行螺旋动。“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一个个的螺旋自动地连起来了,振荡你自己的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包括全身的气血、每一个细胞都能够被它振动。我们从研究音乐的人、研究书法的人都知道里面的奥妙。实际上刚才张院长提到了这一部分内容,我们的书法也是可以用来修道的。那么只要你们把经典诵读五千言也激活进去,修身就如虎添翼了。我们再来对《德道经·辅物》章与《道德经》第64章作个对比,本篇共删除“也”15处,整篇共删除22字,修改8处。《德道经》和《道德经》的差异还有很多,你们可以自己进行寻找和对比。
㈢老子的可非恒名教育思想
那么,老子的思想是不是非常保守呢?他不保守。在前面的《德篇》里面讲,把修德的重要性和修德给我们的生命体内带来的好处,讲得淋漓尽致。然后他在《道篇》第一章又告诉了你方法了。这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人们都诵读“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但是我们都是用左脑皮层常道意识解释经义,不经过老师口传心授的人会认为这个“可”字没有什么意义,是个语气词。可:甲骨文会意,从口,从丂(yú,供神之架),表示在神案前开口诵唱。“可”似为“歌”字古文前身。神案前诵唱而感格神灵。《说文》:“可,肯也”,肯许。《诗·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左传·庄公十年》:“可以一战”。能够之意。
图片1
图6“可”字
其实这个“可”字,是指你要开口诵读。就是这么一点诀窍,窗户纸一捅。如果你再不相信的话,你把歌曲的“歌”字写给我看一看,是不是两个“可”摞起来?!那么,“可”字的最原始字形是一个“丁”,再加上一个“口”,相当于古代的人恭恭敬敬地在案前把经典摆开来开口诵读。
我提倡经典诵读的一个口诀就是“恭熟忘合灵”,就是说你首先要做到恭敬,对五千言要恭恭敬敬地去读。读到背熟了以后,你还要忘掉它,在体内来观它。只有意识忘掉了,潜意识记住了,你才能够进入自己的内环境观。合,就跟五千言真正地结合起来。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一个个的字变成了古代的蝌蚪文、篆文、甲骨文被激活了,在体内出现并且放出光来。然后才是真正地进入“众眇之门”的灵。这一点在孩子们身上容易实现,在成年人身上可能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进入图象思维形成期。
古人说“十年练己,百日功成”,也就在于通过反复地实践把这个“众眇之门”真正地打开。所以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大道,你是可以感知的,并且能够进入这个境界。但是要靠什么方法呢?你要诵读直通大道的经典,而不是一般的文艺作品、文化作品,这些都不行。只有那些能够穿破、突破太极玄,摆脱三维空间物相的制约,进入质象世界的文章,具有幾学属性的才能称之为“经”。中国最著名的经只有三部,其中最古老的经称之为《三坟》,而《五典》却相反并不具备物相至质象的穿透性,因此就不能称其为经。这些在古代修身文化中,都有严格的界定。在三坟之后,黄帝、老子所写的文章具有幾学特征,是超越三维物相世界的,这些能够自由穿越有相世界和无相世界、三维世界和多维世界的经典,也就是“非恒道”的经典,你去诵读它就是在接受不言之教。它是非恒道的,而不是常道的。
常道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左脑皮层意识接受的东西。超常道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左脑质层智识能够接收的东西。那么非恒道、非常道的东西,则是指右脑质层仓库里面的慧识文化,是跨越了太极玄障碍的更高、更深层次的多维度时空中的内容,也就天道与大道中的精华。
那么,“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又是讲的是什么呢?它是说,名字是可以呼唤的。你看人世间,我知道你的名字,我一叫你的名字称谓,你就会抬头望我,或者要点头,“是叫我吗?”那么在生命当中,你的肝叫什么名,肺叫什么名,三魂叫什么名,七魄叫什么名?你要知道它们的名,并且经常呼唤它们,跟它们交朋友、建立爱,形成相知相识永不分离的关系,它们才能够更好地为你服务。同时,你要主动地给它们提供能量。我们一天三餐除了吃饭进去安慰一下脾臟里的阴神,供给它一点肉体的能量以外,你关心过自己的精神系统吗?很多人甚至连三魂的名字都不知道。
就像昨天网络上还有一个外地的学生说,他的孩子出了问题,魂不守舍的,嗜睡。她发个信息来让我给治,我一看说:“孩子的魂丢在东南方向一个树林子里面,你们要不要就去找。”当然我叫他们找,他们也没办法去找,因为这个文化都失传了。我虽然介绍过一些方法,也只好坐在家里帮他的忙,把他领回去。结果今天我一看,好了。就这么简单。可是他连自己的非恒名都不知道,三魂都管不住,它们都跑了,这一跑的话你就不行了,对不对?而且今后这样的现象还会有更多。
半个月前,中央电视台有个著名的纪录片摄制者周先生在美国给我打电话,说姑娘不行,电话求助,医生说有点抑郁症,我说还没有长成人哪儿来的抑郁症,别自己吓自己。你是领她到北京附近的一个山上玩儿丢了魂,最好领到我这里来。后来他的女儿从美国回来,他把姑娘领过来了,我稍微帮她弄了一下,回去就好了,这不就叫“收魂”吗?
我在欧洲的时候,遇到这样的病例就太多了。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作三魂,所以他们开了很多很多的心理医生诊所。实际上,这些心理医生诊到后来,他们自己也得了心理病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心理病来源于何处,对人的精神系统知道得不全面、不清楚。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把这些秘密却全部都揭示了,并且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可非恒名的治疗,只是需要将世界观加以提升,而不是用常道三维意识自闭。
这一点并不神奇,不仅我这样治疗,包括住在大连的道家丹道学传人王力平,他在俄罗斯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类病例:英国的一个患者找他,说有心理疾病。他也是一看,这很简单,把患者的魂找回来就行了,一找回来就好了。
这样的病例可以说很多,并不神奇。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在民间连老百姓都知道。比如说把孩子抱出去玩以后发烧了哭闹难以入睡,你看古代……
在以前家长就会拿一件孩子的衣服,到他转过的地方叫一叫姓名边呼唤“回来,回来,回来……”,呼唤完之后,一回到家里面来,小孩子的烧就退了,晚上也不会再哭闹了。还有一个笨办法,家长写上很多纸条子:“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然后把条子贴到人来人往的墙上、柱子上,靠众口的口气把它收回来。口气,也是能量,“讨口气”,依靠大家的能量,帮那个孩子把丢失的魂魄找回来。这种方法虽然笨,但里面的道理可是具有幾学性的,而且是超科学的。但是由于后来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人们就把它当做迷信给砍掉了。砍掉了之后的结果是,中国现在也跟西方一样了,大量的心理医生可以开门诊了,可是我们的年轻人被这样一搞就受不了。因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不知道这些知识,孩子一发烧,就被抱到医院去挂吊瓶,强行地压制病情。压下去以后,那个丢掉的东西反而回不来了,就在外面流浪。时间一长,等孩子长大了,当然就变成了心理疾病。
这些现象,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都提到了,特别是老子早就说过:“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你们只要每天都把自己身体里面的“非恒名”、三魂七魄呼唤一遍,那么就会魂安魄稳,睡觉都会很香甜。什么失眠之类的问题,都不会发生。学会和“非恒名”交朋友,是不容易失眠的,而且方法也很简单。
我们德慧智经典诵读培养出来的孩子,学校应试教育那么重的负担,只要他们每天早上坚持诵读十五分钟,晚上诵读十五分钟,结果肯定是睡觉又香,精神又旺,能量也有了。因为老子非常巧妙地把我们体内大量的“非恒名”藏在了他的五千言当中。当你诵读它的时候,等于是在呼唤体内的“非恒名”,所以经典诵读既能够达到魂安魄稳、众神安定的作用,又能够达到把我们的整个内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效果,实际上并不神秘。
㈣音韵S玄曲波与修身
 
玄字 太极玄文波动
图8玄之有玄与太极图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这个“玄”,被不明真相的后人虚无化了。其实在20世纪初期德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以及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以后,就容易地揭示出中国古代幾学的奥秘。祖先们早在几千年之前就谈到了这两个“玄”——双螺旋结构能量的韵动形态。最早期甲骨文的“玄”字,很形象地表现出这个双螺旋的能量是通天的。到了小篆的“玄”,为了表述得明显,就在上面加了这么样一个横。后来在太极图里面,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S玄。

图9音韵与修身
那么我们再想一下,为什么诵读经典可以产生德、慧、智、康、美等效应?这就涉及到音韵S玄曲波与修身的奥秘。“哆来咪发”,“发”是什么音?是半音。一个个的“哆来咪发、哆来咪发”,就形成了一个个“玄之又玄”的语音波态能量流。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看看腰上有没有“玄之有玄”,我们的颈椎前曲、胸椎后曲、腰椎前曲,骶椎、尾椎后曲,刚好非常完美地形成了一个个的“玄之有玄”。当你把脊椎的“玄之有玄”抓住了,就能够进入“众眇之门”,这是缘督以为经。因为二十四个椎体刚好对应二十四个节气,只要在每个节气你守住对应的那一个椎体,就能进入了“众眇之门”。道理就这么简单。
天人合一,人与天是非常相应的。一年是多少天?365天。人体有多少个穴位?365个穴位,骨头的块数也是这个数。一年有几个季节?四季。人有几个肢体?四肢。天的数字对应在体表上都是完全一样的。你还要到哪去寻找道?不都在自己身上么!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你没有亲近它而已。一旦亲近了它,再加上用自己的声音进行经典诵读,那么这一切也就真的“甚易知也,甚易行也”,很简单。更何况大家还爱好书法,学习的时候都要调心静气,同时把肢体的韵动也带动起来。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是“玄”,这个“玄”就在我们的韵动当中。
当然,语音韵动是从身体内部发生的。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在经典诵读的时候,这个“声”和“音”是同时产生的。而声音的传导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空气传导,还有一个骨性传导。你们可以做个实践,把耳朵蒙起来诵读的时候,就会发现骨性传导在你的脑袋后部中央的那个地方产生一个振荡点,它就会把你的整个脑袋都振荡起来。
在我们在老年养福阶段的人群中开展经典诵读的时候,很多老太太、老爹爹身上会挂一个牌子。这个牌子是他们的儿子、媳妇、女儿给他戴的。因为他们已经脑萎缩了,患上老年痴呆症。但是经典诵读了半年以后,他就不需要挂这个牌子了。通过诵读,通过音韵在体内的振荡,七振荡八振荡就把萎缩的脑袋给振荡好了。他们用自己的“音”给自己进行了治疗,就不会在街上迷路了,更不会让别人拿着他的牌子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让姑娘、儿子来接他了。因此经典诵读能够延缓了人的生命衰老,提升了生命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以,声音就是一种藥、音藥,声音与音乐都是能量波。
这上面是我做的一段电影动画,时间比较长,讲的是用音乐来治水。在音乐播放的时候,这个水的流动会自动地变成玄曲波。而且在平面的时候,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就是科学实验验证了“上善治水”的原理。用经典的能量,用音乐的能量,能够构成各种各样美妙的图案。大家看一看这个电影,很有意思。
㈤经典诵读用音的奥秘
《说文解字》:“音,聲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
经典诵读用音的奥妙,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验证。
铜钟对比声音
图10东西方钟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我们的先悊们深知“音”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钟的设计上,敲击外壁,使“音”免受“声”的混杂和干扰。我曾经说过,西方教堂所挂着的钟,“音”和“声”是混在一起的,因为敲的是它的内部。而中华民族的祖先,为了使“声”和“音”分开来,中国的钟敲的是外面。当敲上去的时候,发出来的称之为“声”,而里面空的地方所发出的就是真正的“音”。声音相和,音声相和,产生美妙的振荡,就能够愉悦身心,振荡生命之水。
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宗教文化里面,写到中国的寺庙常用一个词,——晨钟暮鼓。早晨一定要敲钟,把我们整个的生命之水振荡起来,让它活起来,这里面运用了传统文化的“音”。中国文化深知“音”的作用,因此在钟的设计上,敲击外壁,使“音”免受“声”的混杂和干扰。这也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不同。
“音”,实际上也是存在着两个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音”的效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诵读经典达到一定的阶段,我们的身上会产生麻、胀、酸、肿、热、痛等等八触反应。那个时候说明你有了门儿啦。等到能够真正进入到“音”当中的时候,特别是用你的第三只眼也能观到“音”的振荡波的时候,说明你达到了“观音”的水平。“观音”,观的是海潮之音,观的是万物之音。从“听音”到“观音”,是一个飞跃。从耳听到眼观,将耳、眼结合起来,进入到“音”的世界,就可以体会到真正的“音”的妙用。
所以,中国古代道家的人士是用“音”来治病的。他把手往病人的患处一放,嘴巴里面就开始念念有词动起来了。有声之音和默诵之音一结合,阴阳一合,患者的问题就解决了。这样的经历你们可能没有见过吧?因为近几十年来使用这样方法治病的人很少了。但是我小时候,在农村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周围的师父们经常用这种信手拈来的方法给民众治病。只是后来社会上各种运动多了,把他们当作牛鬼蛇神给横扫了,这种治病的方法也慢慢地消失了,但是文化之根并没有因此断掉。
所以,我们能够真正进入到听出来、辨出来“音”的阶段,就有办法了。实际上这个“音”,可以从乐器的泛音当中感受到。比如说弹古琴。为什么古人发明了古琴,不像西方人弹钢琴呢?因为古琴弦上泛音的传导就是一个能量波,只是现在能够弹琴弹到那种音声相和状态的人不多了而已。但是我们通过经典诵读,让自己体内的“音”的产生音波的应用,同样完全可以实践成功。
音能量的质元性
图11诵读经典用音的奥妙
对于这个“音”,最早期的人类通过“声”来发“音”,通过“天目”来产生能量光和音的结合,实现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德道经》里面就存在着用“音”的奥妙,在诵读时可以达到不同的振荡频率,最高频率甚至可以达到一千赫兹左右。这是根据国外的学者对常见的音所进行的一个分析。
㈥音乐与中药
那么,“音”、“音乐”,实际上就是中药。在古代的字当中,“音乐”繁体字就是“音樂”,“樂”再加一个草头就成“藥”了。所以经典诵读,不需要领牌照,不需要注册,不用工商行政管理所管你,你就可以在自己体内办一个制藥厂。而且这个制藥厂产生的“藥”,是灵丹妙藥。就看你愿不愿意开工,愿不愿意生产。每天早晚将老子帛书的五千言诵读一遍,有孩子就带着孩子诵读,有父母就陪着父母一起诵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了。经典的能量在小小的家庭里面振荡,会给你家庭里面所有的人带来健康,增加智慧,改变命运。这个就是音藥的灵丹妙用。它就在我们体内,不要身外去求。非常简单,方寸之地,即可进行,只要你肯开口诵读。

图12经典诵读生命弦波音韵图
对于“音”,古代又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臟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臟正音。”那么,我们从这个“玄之又玄”上,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格局,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古代真正的经典,特别像老子五千言这样能够穿越三维空间的障碍,到达多维也就是四维以上空间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四言绝句。每年的祭祖,你们参加过没有,电视里看过没有?那些公祭人念的悼文全部是四言绝句。因为只有四言绝句才能产生“玄之有玄”的螺旋波,才能够更好地把所有参与者的心志传送到另一度空间。所以,这些四言绝句就像“哆来咪发”、“哆来咪发”反复演奏所构成的“玄之有玄”的波,作为一个载体,把你心里的爱、恭敬、诉求,穿透时间的屏障和空间的障碍,带到另一度空间。
所以,我们不要觉得经典诵读没有什么科学性,它具有超科学的幾学性,是“玄之又玄”、立体把握“执两用中”的最佳方法。只有在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根文化当中,才能完整地破解这一奥秘,并且在实际的教育当中,运用了几千年之久。只是在近百多年来才全面地被抛弃。
当然,在明代的时候,由于八股文的出现,就把“经”的诵读完全抛弃了。由于从明代以后到清朝,整个中华民族从世界老大的地位迅速地滑落下来,耗尽了祖先们积累的老本,所以就掉到了世界民族之林的尾巴上面去了,受尽百年的屈辱。那么,现在中华民族又到了真正崛起的时候。这个重新崛起需要精神文明的正能量。
㈦内观诵读
我们在第一阶段“恭”、“熟”诵读完成以后,还应该注意“内观”诵读。实际上,诵读经典的现象,在世界各民族当中都存在,特别存在于宗教里面。在中国的教育当中,儒家也是一直坚持到了民国初期,才将经典诵读的学习方式全面抛弃。而世界各国的宗教,长期坚持着经典诵读,包括唱经、诵经等等。
像我认识的以色列人,每个家庭都是从小带着孩子们诵读。在六岁之前就教他们把将近六万字的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即使以色列民族,犹太人虽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从来却不会抛弃自己的宗教经典。而这种早期就接受自己本民族的经典诵读,并且长期坚持的优秀传统,使得他们成为世界上最优秀、创造力最高的民族之一。
我曾经跟郎朗的老师巴伦鲍依姆谈论过这个问题,他是著名的钢琴大师、世界级的指挥家。他说:“我小时候两岁开始,就由母亲带着我诵经。”在谈到经典的作用时,他非常认同我的观点。
这也说明了,世界各国的经典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就看我们是把它放下,还是拿起来加以应用。而中华民族有更加优秀的诵读方法,不仅开口诵读,还有内观诵读。佛家讲究唱诵,儒家是吟诵,道家是观诵。诵读的方法不同,当然诵读的效果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IMG_256
图13《德道经》行文的奥秘——内观诵读
古代形成和制定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行文特征,全都与修身的内求法直接相关。四言,是要求人们在念诵吟咏时,主动从上到下对应于人体的三腔一体,也就是内观颅脑腔、胸腔、腹腔的正中央,再加上人体内的“地”。
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内观诵读过程中,把你的腔体、三个丹田都振荡起来,而且要把会阴这里也振荡起来,振动我们的命根子、人体的地根、人体的天根。只有地根动了,能量足了,才能进入天根,爬上二十四级台阶的天梯,完成玉液还丹、金液还丹,以及培贤育圣的真实内证过程。这样一个点一个点地去完成。大家要记住,做到三腔一体就行了。
㈧中文语言开发智与慧
 
中文的语言有特殊的结构,中国的文字是恒定不变的,但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中国周围的国家,像日本、朝鲜,他们也把中文传承过去了。凡是学过中文的日本人,中国人都可以跟他用文字进行交流。这就是文字的奥妙。再加上语音的因素,中国的语音有自己的特点,要在文的制约之下发出音来,那么就产生了中文语言开发智慧的特殊效应。

图14中文语言与拼音文字对大脑的作用
它不像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振荡发生在大脑后部的威尔尼克区,在这个地方发生放电现象。而中文的语音发生在前额区明堂、洞房这个地方,并且可以产生放电现象。这一现象已经被中国的科学家和外国科学家结合在一起进行了破解,用仪器观察到耀斑。
也就是说,只要你用中文诵读,发出中文的声音,左右脑就会同时放电,这不就是智和慧吗?!智慧同时被激活。如果你只读英文等拼音文字,那么只有左半脑在活跃。科学家对此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亚洲人特别是运用中文进行诵读的人,智商普遍比欧洲人高10%到20%。这就是中文和语言的奥妙,它的优势也在这里。
所以,别看美国现在拼命地封锁中国,但是21世纪他们已经封锁不住了,中国肯定要在东方崛起。因为每一个人天生的文化底蕴,将带领着这个长期受人欺侮的民族,重新在东方屹立起来了。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但是唯一要记住的是珍视自己的根文化,不要再来吃祖先、喝祖先、骂祖先,而是要供起祖先,把祖先们的智慧用到我们自己的生命实践之中。尤其在家庭教育当中,要把它全部运用起来,最简单易行的就是对老子五千言帛书本的经典诵读,更要自觉地运用起来。归纳起来四个字,就是“出有入无”。在这个有当中去进入无,通过后天进入先天,通过意识的校正,智识的善性提升,确立进入到慧识的德道之境展开和生成。
中国人的慧识教育,远远地比西方的直觉灵感教育系统得多。直觉灵感是一个偶然性的,是潜意识浮起时的偶发性生理效应。但是,东方教育的慧识却是右脑深层的全面开启,所以中国人的创造力绝对会像十六世纪之前那样,重新在世界上一枝独秀。就看我们是否去全力推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根文化,而且把经典诵读作为重要的教科书和工具进行推进,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选择了中国比较偏僻的地区贵州毕节市,做了经典诵读进校园的教学实践,试验非常成功。因为我在北京几所大学做报告的时候,毕节的一位市长跟着去听了几场,感觉比较好。他说:“你把这一套德慧智教育方法到我那儿去传播传播。”去了以后落实起来挺难!那地方穷乡僻壤,而且上边认同下边却并不积极。最终以办试点方式展开,教育局给了我们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中学是什么样的学校呢?你们知道吗?那是毕节市内最差的一所中学,差到什么程度呢?差到高考升学率,三本上线的考生一年只有两个人。而每学年招生的时候有几个人主动报名的呢?只有三个人主动报名,你就知道他那个学校乱和差到什么程度了。但是,我们两个德慧智教育的老师克服困难在那里一呆就是三年,到现在怎么样呢?不但整个校风、道德风气全部变化,而且高考升学率上升了三十倍。你们想一想,这就是《老子》五千言的神奇魅力。一所穷乡僻攘、边远地区的最落后中学,原来打闹成风、各种不良习气可以说比比皆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坚持了三年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到现在学生见了任何一个前去的人都是恭恭敬敬地行拱手礼,满脸笑容。校风、班风以及宿舍里面的卫生,不用老师进行管理,学生们自己进行管理,无为而治在潜移默化地形成。那所小学同样一跃而成为全省的知名学校,成为发明创造的模范学校。
㈨诵读《德道经》上善治水
这个魅力源自于哪里?源自于老子,源自于坚持诵读老子五千言。这就是需要我们掌握老子揭示的一个原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真正有用的还是那个看不到的能量,即道德的能量、德的能量。直接用德的能量,去改造我们的后天意识、常道的意识,扶生与确立超常道的智识,这样我们的一切都会在“无之以为用”的前提之下,真正产生可靠的有效的“有之以为利”。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全都片面地局限在“有之以为利”上,追求那个看得到的利,而不重视那个看不到的用。既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这才是产生根本作用的能量。这个能量也就是习主席所说的正能量,把这个正能量从经典当中提纯出来,滋养我们自己,滋养孩子们,那么中华民族具有正性的强大的厚重的力量这样一个目标,肯定能够实现。
未命名
图15生命双重结构
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性命双重结构的复合体。我们的命体既需要后天五谷粮食的营养,更重要的是精炁神需要仁义礼智信五德能量的滋养。而经典里面就富含着仁义礼智信精神的能量,只要你用它、诵读它,这种能量就会反馈给自己,引起你的心肝脾肾肺发生共鸣,同步地振荡,进入到你体内帮助营养精炁神,改善你的健康,提升你的智慧,甚至对命运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诵读《德道经》,也是一个上善治水的过程,老子归纳起来称之为“正善治”。他所强调的是正道修意识、善道修智识、德道修慧识,首先用五德来内治外行,特别是运用信德信仪治理常道意识,信德型之于内,信仪行之于外,治理生命内与外双重环境,并且对行为进行正确的规范。然后再进入到善道修,提升到上善的状态,“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因为只有善才能够积攒更佳、更纯的能量,进入德的境界。而德的能量的境界是求不来的,是无为的。所以需要正和善的正确持恒的修持,然后走进德的能量境界当中,吸取天德能量进入自己的生命。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在德的状态下,实现德道修,才能实现在自己生命当中成就大道。
整个传统文化的法则,就是修身治世。归纳起来,就是要求我们首先在意识上、心灵上做到“尊道贵德,敬天爱地,顺天应己,治己事天”,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老子五千言对我们的要求,也将《黄帝四经》里面的法则提出了一个概括的论述。所有的教育都是达到一个最高目的:培贤育圣。提升每一个生命内在的素质,提升每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层级和水平,这就是培贤育圣,基本上达到实现健康性命,即性和命要同步达到健康,再进行益智开慧,改变命运等等变化,从而进行内圣外王的完整实践。
我们身体上的随意肌构成的器官与组织,眼耳鼻舌身等等,是外王系统;心肝脾肾肺,属于内圣系统。随意肌,是指后天常道意识可以管理、操纵的这套系统,有一套专用的修炼方法令其复归正道。而体内的心肝脾肾肺,你用意识指挥看一看,能不能指挥?没办法指挥的。你的心跳,不听你的意识;你的肝臟活动,也不听你意识与智识的指挥;你的肠子咕咕叫,你让它别叫,它还是照叫它的,都不听你的意识指挥。外王与内圣分成了两个系统,营养的滋养材料也是不同的。因为祖先们早就认识到了,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生命,并且找到了最佳、最简单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内圣外王而达到内成外就。然后再来无私地奉献服务于苍生,真正实现道学里所说的仁爱无疆,才能够真正达到大爱的效果。
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体内的信智礼绝对是基础。只有信智礼具备了,才能外用义与仁。如果不强调内在的修炼,那么就会重演两千年来教育的误区,培养大量的假仁假义者。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假仁假义遍地丛生啊!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重视内圣的修持,而内圣的修持就是要修信德、修智德、修礼德。信智礼真正在内部建立起来了,外在再来用义与仁,边修边用,那就是坚不可摧的最强大的治世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能够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最强大的力量。因为通过学习和认识老子五千言,诵读帛书本五千言,能够真实地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根本性的提升。
祝大家在今天的交流当中,能够获得一点小小的帮助。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6)
86.7%
踩一下
(4)
13.3%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知音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2010-01-01 12:01 最后登录:2017-06-25 19:06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