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您水的药用价值 ——《道医学》是生命之水道德化的宝典 知音
道医学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作为药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早有记载。在《食物本草》中,就列载了一百余种用"水"治疗疾病的方法。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不同的病,不同的药方,应用不同的水煎煮,不同的水调制,可以说对水的应用至精至深。明代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具体地论述了水的药用。在他的《本草纲目》中水部,就有43种用水治病的方式,而且分为天水、地水两大类,对每一种水,从其形态、性味、功效、药用的毒副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后人对"水"的药用的益与害都能了如指掌,对人们在生活中及临床运用中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今人重新认识水、研究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化学成分相同的水,在明医的手里就有各种不同的妙用呢?实际上关键就在于这个"气",古人是用的这个炁(qi),以便和空气的气区分。水是天德之炁最好的载体,水中炁的含量与质量不同,就形成了各种表面上看成分相同,实质上药用效果不同的各种类型的药用水,所以《神农本草经》列载的一百余种治疗不同疾病的"水"也就不奇怪了。 中国的传统中医,特别是道医都是上善治水的高手。都认为不同的水带有不同的能量和信息,具有不同的作用,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传统中医使用的水常常分为:无根水,泉水,井水,溪水,涧下水,河流水等等不同自然属性的水。 古人云:"天一生水",实际上生出的是有质无形之水,在人的体内它却是与脑脊液相伴出现,与脑脊液在硬脑膜下腔和硬脊膜腔内的有质有形的脑脊液相伴而循环,在到达脊髓在腰区的终池以后析出,进入骶骨之中。在传统中医学中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藏,主津液。"老子所提出的"上善治水"方法论,即是对生命中无形有质之水和有质有形之水的最佳治理办法。 最近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熊春锦先生的《道医学》中,对水的药用以及水对人的生命的重要性,更是做了更为精辟的论述,熊春锦先生认为:在老子上善治水的方法论中,成就卓著的是中国的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道医学中主要是医者运用道德修养的能量性和特殊的方法,改善水的能量属性,供给患者内服和外用,从而发挥疗效和效应。 明代药圣李时珍也说:水"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温,气(炁)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洲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这段话中"其体纯阴"就是指的水,而"其用纯阳"则是指的炁,炁的能量以各种形式注入水中,则有各种不同的医疗效果;同时,不同的地域特征,其水质也不同,功用也不一。如南阳之水使人长寿;晋山产矾石,其泉水可以治疗痈疽;戎鹿之水含硫磺,可以治疗疠疮等等。 美国的医学博士F·巴特曼毕生致力于研究水的治疗作用,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也发现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这里巴特曼所说的身体缺水,实际上正就是指现代人的体内缺少天德之炁。在他所著《水是最好的药》中论述了人体缺水所致的疾病,详尽分析了缺水对人体的危害及因缺水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及应对措施。 所以,重新解读传统中医学,解读中华道医学,熊春锦先生《道医学》的作用在于她再次凸显中华文化的道德性。它能使更多的人认识生命之水,不仅知道水是身体最好的药,更重要的是知道了道德才是生命健康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