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部分名人谈老子和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思想家、教育家):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史记•老子列传》) 庄子(约前369——前286,思想家):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篇》) 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王弼(226-249,哲学家):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王阜: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唐玄宗(712-756年在位):(《老子》)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 刘 勰(文心雕龙):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太上为宗。
宋太宗(976-997年在位):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 魏源(1794—1857,思想家):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本义》) 欧阳修(1007-1072,文学家):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苏辙(1039—1112,文学家):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籀《双溪集•遗言》)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 朱熹:老子之学,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故其为说,常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清世祖(1644-1661年在位):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 卡普拉(美国科学家):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非凡的智慧》) 汤川秀树(1907~1981,日本物理学家):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 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论道》) 张岱年(1909-2004,哲学家):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论老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詹剑锋: 老子是中国唯物主义的始祖,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第一鲜艳的花朵。 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家):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中国科学科技术史》) 李约瑟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中国科学科技术史》) 李约瑟认为: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中国科学科技术史》)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文学家):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天下如水一般。(1884年3月10日日记)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历史哲学》) 尼采:《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老子的智慧》) 鲁迅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胡适(1891—1962,哲学家):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 1959年,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 毛泽东(1893—1976,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李政道( 1926~)理论物理学家。从哲学上说,“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杨振宁先生有一段回忆,他说:“1934年我念初一,暑假我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教我《孟子》,……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于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有用的多”。
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教育基本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说:“什么是经典呢?经典就是经过千锤百炼以后形成的一个沉淀的结果,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也不是一代人几代人,多少代人把它积累下来,它集中了民族的智慧,不是一个人的智慧,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几个时代的智慧集中在一起。” 张绪通:《道德经》不但是古代人的大智大慧,更是现代人类救之图存的大智大慧。
(沅首整理编辑) |